61第61章(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至于吴悦为何知晓此事,则是从兄长来信中窥探得出。此前吴夏曾听她提及家中店铺的“三账分立法”,却听得云里雾里,故此写信询问具体如何操作。因他现就读于花洲书院,与范纯仁等人为同窗,节日里就常常去范家做客。闲聊时范仲淹就问及吴氏食店的账目计算方式及员工工钱发放办法。吴夏凭着回忆虽大致讲述了一番,但表述不够清晰,范仲淹便让他写信向吴悦细问。
“怎么傻乎乎的,这不是打探商业机密吗!”
这怕不是想了解她家有无偷税漏税或苛待员工吧,不过她行的端正,无需避忌。因此,她不仅详细写下“三账分立法”的细则,还将现代工资记账法也一并附上。
果然,她想把后宫贪墨案情闹大来把自家摘出来。但也没人是傻子,别人也在借事达成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是棋盘上的棋子无一例外。因为范仲淹居然将这封信转达给仁宗,让仁宗趁机重新捋一遍朝廷官员的俸禄。
吴悦向范仲淹提供的就是类似现代工资表的宋代俸禄表,将官员收入分为五部分:俸钱、职钱、禄粟与衣赐、职田、公使钱与茶酒钱。
其中,俸钱为基本工资,职钱是岗位津贴,禄粟与衣赐对应实物福利与衣料补贴,职田类似资产性收入(以土地租赁形式实现),公使钱与茶酒钱则涵盖公务报销及生活补贴。不过,北宋官员收入中实物与土地占比高达40%-60%,而现代工资以货币为主,因此即便有表格对照,此时的俸禄因包含大量实物,仍难以精确换算。
正如她此前所言,在北宋时期,高级官员调动极为频繁。
以范仲淹为例,年初他还在担任?州知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年末便改任给事中、邓州知州。许多官员到任不足两三个月,便又被调往他处。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官员往往奔波于路途,在地方实际任职时间极短,致使具体政务多由吏员把控。所谓“流水的知州,铁打的吏员”,正是如此。
除了对地方发展的政策连续性造成影响外,官员频繁调动也使俸禄核算变得极为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官职的俸禄结构差异显著。频繁调任导致官员在不同任所的俸禄标准、发放方式难以统一核算。例如职田需到任后才能实际经营,若任期过短,其收益便无法准确计算。
官员刚到任没两三个月就被调走的情况,更将俸禄发放周期割裂:按月发放的俸钱、按季发放的实物补贴,需按实际在任时间折算,而古代低下的财务结算效率,极易导致漏算、错算或拖欠。
除朝廷正俸外,官员还依赖地方“公使钱”“添支钱”等额外补贴,部分收入更与地方税收、商业利润挂钩(如辖区内的酒税、商税分成)。调任后,这些地方性收入随职务变动而波动,缺乏统一账目记录,都是算珠人力计算,具体数额根本难以量化。
仁宗和范仲淹这一手,把逆风局打成顺风局,令此前叫嚷着要替官家监管内库的官员们纷纷缄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