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第61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低阶官员个个欢天喜地,朝廷补发俸钱,对他们而言岂不是大好事?

    与低级官员因多发薪饷而喜出望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高级官员在书房中气急败坏。那些清楚自己多领了俸禄的官员,甚至自行聘请精通算学的幕僚在家中核算账目,唯恐新组建的三司衙门算错数额,让自己被追回更多俸银。根据户部与三司联合制定的俸禄表,他们赫然发现自己竟需退还大量俸银。不少人将这笔账记在范仲淹等庆历新政派头上,心中恨得咬牙切齿,已然谋划着如何整治这些改革派。

    此事亦有意外之喜:众人纷纷对算学产生兴趣,开始重视对子弟的算学教育。

    虽说“谈钱铜臭”是读书人的惯常论调,但若真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空谈气节也是枉然。

    因此,官员们表面上装作毫不在意,背地里却都暗自对照数据核算俸禄,甚至纷纷打听同僚下级们的薪水。就连退居家中的致仕官员,见面时也会互相打听彼此的退休金数额。更不必说那些出身涿州寒门的年轻官员,个个认真计算着自己的津贴,甚至美其名曰“监督三司与户部杜绝贪墨。连区区官员的账目都算不明白,如何能放心将国家财政大任交托?这并非为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公义。”

    三司与户部官员忽然发现,自己多了许多野生的审计爹,而纷纷叫苦不迭。每当上班时,就有人找上门指出核算有误,若他们不认真核对,便威胁要请御史弹劾。面对这般情形,也只能赔笑与对方逐项核算,甚至为了节省时间,发展为将易出错的项目列成清单,让前来核查者先自行对照,确有误差再来交涉。在这一过程中,这些主管财政的官员竟人人精进了算账技能,对这不知从何而来的新式记账法给予好评。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这场博弈也算促成了积极成果:仁宗虽在表面上稍显被动,却实实在在巩固了皇权对财政的掌控;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虽已废止,却借此契机对三司实施了局部财政改革。保守派与世家大族本以为能借此阻断改革派回京之路,甚至将势力扩张至内廷,却不想看似占了上风,实则在制度博弈中落了下风。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场围绕后宫贪墨的判决清查,竟意外撬动了财政管理的一定性规范化,而范仲淹借机埋下的制度性举措,正悄然慢慢重塑着朝廷的财政格局。

    这场财政风波直至七月才渐趋平息。

    东京城又掀起新的潮流,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已变成“可曾读过柳如烟色的小说?听闻城南外城正筹备开设一家戏园,专演柳如烟色笔下的戏文。”

    所谓“柳如烟色”,正是吴悦的笔名。她虽不擅绘连环画,却能轻松驾驭后世流行的知某快消文,写这些文当然也是有源头的。负责给她家采购羊肉的王贩子的妻妹遭人骗后未婚先孕,不得已求到她家,想让二姐夫找个可靠的稳婆把这孩子拿掉,这事让刘耘娘很是警醒,把她拘在家里天天读班昭的《女诫》,那什么《卑弱》《敬慎》《曲从》《和叔妹》可把吴悦给听吐了。终于,在背的滚瓜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