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第64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敲定剧院后,吴悦难得觉得清闲下来,开始精心布置新家后院。安了一架秋千,又搭起一座竹制凉棚。就等着二姐的孩子出生,预产期恰好在中秋节前后。

    她们一家已经搬进锦绣巷住了小半年,杜充本不愿寄住岳母家中,但因这一年需备考翰林医官,实在无暇照料妻子,最终还是搬来,住了正院厢房。小两口每月按时缴纳房租,权作赁居之资。与小舅子的房间相邻,不过对方如今在邓州求学,屋子便一直空着。

    后罩院则住着吴悦与祖母吴王氏。吴悦年纪渐长,需要考虑男女大防,这是深宅大院里不成文的规矩,纵是至亲亦不可轻忽。

    中秋刚过,二姐吴绮娘便诞下麟儿,大名早已备好,唤作杜仲。姐夫杜充笑言,下一个孩子的名字亦已取定,唤作杜景。

    另一个喜讯也随之传来,杜充正式考中翰林医官,获授最低阶的从九品‘医学’。按制,他需待来年‘医官’试,通过临床与药理考核后,优异者方可升为从八品医官。若能在救治皇室或处置重大疫情中建功,更可越级擢升为正七品翰林医官使。

    吴父这边,曹皇后与曹俣亦投桃报李,待年后吴父任满三年并通过考课,即可晋升为都虞候。届时,曹氏会联合朝中官员联名保荐,助力其进阶。

    今年,大姐丽娘这边的谢氏与周氏都被解决,孩子未来的婚事亦得公婆承诺不再干涉,丈夫不仅重获皇商资格,更开拓了新的营生。二姐绮娘新诞麟儿,杜充考中翰林医院,可谓双喜临门。兄长吴夏在邓州花洲书院就读,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之友,因仰慕范仲淹的学识,决意追随其左右继续研习学问。能跟随正一品大员,吴父与刘耘娘自然欣然应允,吴父这边也是升职在望,家中生意亦蒸蒸日上。

    新开设的书铺所售儿童启蒙成语故事,成为殷实人家的必备读物,几乎人手一本。糕点店去年因暴雨未能推出的月饼,今秋以中秋礼盒形式面市,广受赞誉,单这一项便抵得上两个月的营收。

    阖家沉浸于安乐之时,吴悦却不敢懈怠,原来的历史线上,今年将发生一桩举子谋反案,此案牵涉富弼、石介等人,正是她警惕已久的徐州孔直温之乱,但是已经等到了年底,还未听闻有人谋反。莫非这是她带来的蝴蝶效应?

    庆历六年,也算是一片歌舞升平。没有暴雨没有大灾,七月与八月,仅广州和荆南府(今湖北江陵)、岳州(今湖南岳阳)发生地震,朝廷也采取了相关应对措施。

    九月,朝廷下诏:文武官员已经退休的,若所推荐的官员犯罪,退休官员本人无需连带受罚。

    十月,仁宗将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章懿皇后(李宸妃)的神位供奉入太庙,大赦天下。并废除转运使兼任按察使的制度。同时向西夏颁行北宋历法,并废除宰相兼任枢密使的制度,使军政分开。

    到了冬天还没有听到来自徐州的消息,吴悦遂放下心来。这么冷的天,看来这孔直温也不想外出闹事,应该猫在屋内过冬了。

    现实却狠狠打了她一记耳光,等了很久的举子谋反没来,河北兵变却来了。

    十一月冬至,王则趁官府庆贺时发动兵变,占领贝州城,自称“东平郡王”,建号“安阳”,改元“得圣”。起义军一度控制河北多地,震动朝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