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土豆成熟!满朝文武都来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紧盯着温室的玻璃架构,一边琢磨着这“玻璃保温之法”能否推广到北方,帮助北方作物抵御寒冬,一边也对作物产量暗自存疑,总觉得这看似脆弱的玻璃棚,养不出能亩产二十多石的粮种。

    自朱高炽带着美洲粮种从海外归来的消息传开,朝中的质疑之声便从未断过。

    早朝时,常有翰林院的老臣出列直言:“化外之地多蛮夷,其物产岂能与中土历经千年培育的稻麦相较?这所谓的‘高产’,怕是世子殿下被海外蛮夷蒙骗,或是为了邀功而夸大其词!”

    私下里,也有不少官员聚在一起议论,觉得水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海外寻粮,不如将这些资源投入到中原现有田地的开垦与水利修缮上,“深耕本土,方能长治久安”的说法在官员间流传甚广;甚至还有些保守的官员担忧,若盲目推广这些异域作物,恐会“坏了中土的农脉”,打乱传承千年的耕作体系,引发更大的灾祸。

    毕竟“中土为天地中心”的观念已在众人心中根深蒂固了千年,从朝堂到民间,所有人都早已习惯了以水稻、小麦为主的耕作体系,对于一片从未听闻、只存在于传闻中的“蛮荒之地”,实在难以相信那里能产出比大明培育千年的作物更高产的粮种。

    在他们看来,“天朝上国”的一切都应是最好的,海外蛮夷之地的物产,顶多只是些新奇玩意儿,绝不可能超越中土的核心作物。

    今日众人赶来御田,一半是遵旨行事——皇帝亲下命令,谁敢怠慢?若是迟到或缺席,便是对皇帝的不敬,很可能引来祸端;另一半则是想亲眼验证:这被朱高炽寄予厚望、被陛下反复提及的土豆,究竟能否如传言般亩产二三十石。若是真能实现,便彻底打消心中的疑虑,往后全力配合推广工作,为大明的粮食丰收出一份力;若是名不副实,产量与普通作物相差无几,甚至更低,也好及时向陛下进言,说明情况,避免后续再投入更多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每个人的心里都揣着一杆秤,秤的一端是对大明粮食丰收的期待,另一端是对异域粮种的质疑,只待亲眼见到收获的景象,看到实实在在的产量数据,这杆秤才能真正定夺,心中的疑虑才能彻底消散。

    “炽儿!快带朕进去看看!”朱元璋不等朱高炽行跪拜之礼,便大步上前,一把拉住他的手,掌心粗糙的纹路带着帝王的威严,语气却满是急切,“朕倒要亲眼看看,这能让百姓吃饱饭、能让大明根基更稳的宝贝,到底长什么样!”

    马皇后也笑着走上前,轻轻拍了拍朱高炽的胳膊,温和地说道:“好孩子,不用多礼了,外面风大,咱们赶紧进去吧,不光是陛下,满朝文武也都等着见识见识这神奇的粮种呢。”

    朱高炽连忙躬身应下,转身领着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标以及满朝文武走进温室。

    随着众人沿着试验田缓缓前行,满朝文武的目光很快便被眼前的景象牢牢吸引——玉米的挺拔、红薯的繁茂已足够令人惊叹,尤其是红薯藤蔓下那隆起的土壤,让人忍不住猜测地下薯块的大小;而土豆田垄间那些鼓鼓的土包,更是让不少人停下脚步,眼中满是好奇。

    翰林院学士郑清之忍不住走上前,他身着藏青色朝服,腰间系着玉带,长须垂在胸前,弯腰仔细打量着土豆田垄,语气中带着几分探究:“高炽殿下,这便是从美洲带回的土豆?瞧这田垄间土包的模样,倒像是地下结了不少果实,只是不知这果实究竟有多大,能不能撑起‘亩产二十多石’的传言。”

    郑清之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经史子集,对儒家经典和历代典章制度有着极深的钻研,是继刘三吾之后,翰林院公认的一代名士,他的质疑,也代表了不少老臣的想法。

    朱高炽笑着应道:“郑学士说得是,土豆的果实确实长在地下,光看土包看不出实际产量。今日咱们也不搞虚的,就一起动手,亲自把这些土豆挖出来,让大家亲眼看看,这一亩地到底能收多少,也好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说着,他示意一旁的农官,将早已备好的锄头、竹筐分发给众人,“今日不分君臣,也不分官职高低,大家都来沾沾这高产粮种的喜气,亲手挖土豆,亲眼见证这收获的时刻!”

    免费劳动力啊!

    不用白不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