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海权思想!朱雄英的明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英哥儿,还记得我说过,大明不是世界中心吗?”

    朱高炽笑呵呵地开口道。

    这是当初他为了开海解禁,所以告诉老朱与太子标的,最好的证据就是蒙古西征军的史实。

    当时朱高炽打破了老朱等人的“中式宗主观”,还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朱雄英点了点头,这件事情他当然记得,皇爷爷都因此被吓得连夜翻查资料来着,唯恐那大蒙古帝国再杀回来。

    “那好,今儿个咱们讲讲‘海权思想’!”

    “中式宗主观”这种思想下,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华夏子民一直缺乏海权观念,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是典型的大陆性地缘政治观。

    自周朝确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知,中原王朝便将目光牢牢锁定在广袤的陆地疆域,视四海八荒为拱卫中央的藩篱。

    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义利观,更将海洋贸易贬为“末技”,商人地位长期居于四民之末。

    即便春秋时期吴越水师已能跨海作战,秦汉舰队可远征朝鲜,唐宋海商足迹遍布南洋,这些开拓之举始终被视作陆地统治的延伸,而非独立的战略体系。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壮举,本质上仍是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重赏赐而轻获利,求臣服而弃经营。

    当“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与儒家“华夷之辨”结合,海洋便沦为彰显宗主地位的秀场,而非需要深耕的战略空间。

    明清两代厉行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焚毁海图、拆解巨舰,把本可掌控的贸易航线、资源富矿拱手让人。

    这种将海洋视为“化外之地”的认知,使得中国错失大航海时代的机遇,在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划分势力范围时,仍困守大陆思维的桎梏,最终在近代海防危机中付出惨痛代价。

    而三宝太监郑和,是第一个具备对海洋的战略眼光之人。

    他站在宝船的雕花木舵前,将星辰大海纳入大明的经纬版图,率领的舰队由二百余艘宝船、马船、粮船组成,如同移动的海上城邦,载着两万七千余名同袍,冲破传统认知的边界。

    他们沿着季风轨迹,深入前人未曾踏足的海域——穿越马六甲的激流险滩,绕过非洲好望角的惊涛骇浪,在南太平洋的珊瑚礁群中开辟航道,于南大西洋的迷雾里探寻新陆。

    这支舰队不仅是贸易使团,更是战略开拓者。

    郑和在锡兰山立碑宣示主权,在满剌加建立官厂作为贸易中转站,将大明的影响力辐射至三十余国,他们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标注了530多个地点、2条远洋航线,记录了牵星过洋的导航秘术,这些珍贵的资料,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璀璨明珠。

    当欧洲航海家尚未驶出地中海时,郑和的船队早已用罗盘与星象,丈量出东方海洋文明的巅峰,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先驱,以勇气和智慧在历史长卷上,镌刻下永不褪色的海洋传奇。

    可惜,现在还是洪武朝,算算时间郑和应该刚刚被阉掉,就是不知道有没有送进宫。

    “海权?”朱雄英脸上闪过一丝茫然,“这又是什么新鲜东西?高炽你接着说,我想听。”

    这个词汇在大明而言,显得极其陌生。

    “其实也不新鲜,原本我华夏不是缺乏航海传统的国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海上运输和海军,可惜因为“中土宗主国”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儒家搞出的那一系列思想言论,直接就粉碎了海权思想诞生的可能!”

    朱雄英听后默默点头,心中对儒家愈发厌恶。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刚刚说的这些,洪武初年为什么会有倭寇?因为大明没有东海的海权!”朱高炽伸手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