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后赵来使(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石甫语气冰冷,“看在你是先帝兄弟的份上,就请在府中好生反省吧。”

    风波过后,后赵与盛唐的交往愈发频繁。石甫主持建立的 “鸿文馆” 里,羯族学子们日夜研习《唐律》《农政全书》。一日,一位学子兴奋地跑来:“大人!我们改良了盛唐的水车,灌溉效率提高了三成!” 石甫望着田野里转动的水车,想起李世民说过的 “民为邦本”,心中涌起一丝欣慰。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北方柔然部落突然南下,边境告急。石虎余党趁机煽动:“都是石甫的‘怀柔政策’,让柔然以为我后赵软弱可欺!” 朝堂上,主战派与主和派争执不下。石甫站出,呈上一份奏折:“臣请组建羯汉联军,效仿大唐府兵制,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联军组建那日,石甫与王玄策并肩而立。汉军将领望着羯族士兵娴熟地使用陌刀,惊叹道:“没想到短短数年,羯人竟将我盛唐兵器学得如此精妙。” 王玄策拍着石甫的肩膀:“石兄,你这‘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法子,倒是比打仗更厉害。”

    战场上,羯汉联军以盛唐的 “鸳鸯阵” 大破柔然骑兵。石甫挥舞着改良后的唐横刀,在乱军之中救出被围困的阿史那云。战后,柔然遣使求和,送来的贡品中,竟有从盛唐学来的丝绸纺织技术。

    这一战让石甫声名远扬,却也引来了新的危机。新君石弘日渐猜忌,忌惮他在军中的威望。一日,石弘突然下旨:“石卿劳苦功高,可去幽州任刺史,好好休养。” 明升暗降的意图昭然若揭,阿史那云等人纷纷劝他起兵:“大人,以您的威望,定能取而代之!”

    石甫望着幽州城外的长城,想起在长安时魏徵的教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婉拒了众人:“我所求的,不过是后赵百姓能过上如大唐般的太平日子。” 在幽州任上,他推行盛唐的 “两税法”,减免百姓赋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幽州百姓感恩戴德,为他立了生祠。

    数年后,石弘病逝,后赵陷入内乱。各方势力争夺皇位,战火纷飞。石甫却闭门谢客,每日与学子们翻译大唐典籍。阿史那云再次来劝:“大人,百姓盼您出山主持大局!” 石甫望着案头的《贞观政要》,缓缓道:“权力争斗,只会让生灵涂炭。我能做的,是让后赵永远记得大唐的文明之光。”

    临终前,石甫将毕生心血 —— 三十卷《羯唐通鉴》交给阿史那云:“告诉后人,战争或许能赢得一时,唯有文化交融,方能长治久安。” 他的目光最后一次望向长安的方向,嘴角带着微笑,永远闭上了眼睛。

    多年后,一位游历四方的大唐诗人来到幽州。在石甫的祠堂前,他看到羯族孩童用汉语诵读《论语》,看到汉人与羯人共同耕作的田野。诗人感慨万千,挥毫写下:“羯鼓唐音共一城,千年丝路月同明。将军未老书生志,留得文明万世名。” 这首诗,随着商队的驼铃,传遍了中原与塞外,诉说着那段跨越时空的交往传奇。

    石甫离世后的幽州城,秋意来得格外早。阿史那云摩挲着《羯唐通鉴》泛黄的书页,窗外的胡杨树叶簌簌飘落,如同那场永远改变后赵命运的出使,虽已远去,却在岁月里留下斑驳的印记。而此时的襄国皇宫,一场腥风血雨正在酝酿。

    石虎的儿子石邃继位后,彻底撕毁了与盛唐的通好协议。他在朝堂上砸碎从盛唐带回的唐三彩,咆哮道:“那些繁文缛节有何用?唯有弯刀与铁骑,才能让后赵立于不败之地!” 随即,他征调全国青壮,组建起一支二十万人的大军,矛头直指大唐边境的灵州。

    消息传到长安,李新宇望着边关急报,神色凝重。殿内寂静无声,唯有谏议大夫的笏板叩地声:“陛下,后赵背盟,我军当以雷霆之势惩戒!” 李新宇却抬手制止,目光落在墙上的《西域舆图》:“先派使者,再探虚实。” 这个决定,让大唐与后赵的关系陷入了微妙的僵持。

    阿史那云得知石邃起兵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带着石甫留下的门生故吏,星夜赶往襄国,试图劝阻。然而,当他们抵达时,石邃的大军已经开拔。皇宫内,石邃醉醺醺地把玩着从盛唐掠夺来的金银,冷笑道:“石甫那老东西,妄想用书本教化羯人?笑话!” 阿史那云怒目而视:“王爷可知,后赵百姓已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此番开战,必是生灵涂炭!” 石邃闻言,勃然大怒,下令将阿史那云等人投入大牢。

    在牢狱的黑暗中,阿史那云并未放弃。他与狱卒里应外合,趁夜逃出襄国。此时的后赵境内,因战争导致的流民潮已如汹涌的潮水。阿史那云看到,百姓们扶老携幼,在寒风中啃食树皮,往日研学盛唐耕作技术开垦的良田,如今已长满荒草。他痛心疾首,决心前往大唐,寻求化解战争的转机。

    当阿史那云抵达长安时,正赶上大唐为抵御后赵做战前准备。他在鸿胪寺见到了王玄策,这位昔日的旧友如今眉头紧锁:“阿史那云,石邃来势汹汹,大唐不得不战。” 阿史那云扑通跪地:“将军,后赵百姓不愿战!石邃此举,不过是满足一己私欲!” 他将后赵国内的惨状一一道来,听得王玄策神色动容。

    与此同时,后赵军中也出现了裂痕。长期的征战让士兵们疲惫不堪,军中甚至流传起石甫的故事,许多羯族士兵开始怀疑,这场战争是否真的有意义。石邃的弟弟石宣察觉到了机会,暗中联络军中将领,准备发动政变。

    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阿史那云带着王玄策的密信,冒险潜入后赵军营。他找到石邃麾下的羯族将领,晓之以理:“我们的父辈,曾与盛唐使者把酒言欢,学习他们的文化,那时的后赵,百姓富足。如今为了一场不义之战,值得吗?” 这些话如同一颗颗种子,在羯族将领心中生根发芽。

    石宣的政变比预想中来得更快。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率领心腹冲入石邃的营帐。石邃在睡梦中被惊醒,却发现自己的亲卫早已倒戈。“兄长,你将后赵带向了灭亡!” 石宣的长剑刺入石邃胸膛时,远处的烽火台正映红半边天。

    石宣继位后,立即派人向盛唐求和。李新宇接到求和信后,陷入沉思。卫徵进谏:“陛下,后赵内乱,正是收复失地的好时机。” 李新宇却摇了摇头:“战争只会带来更多仇恨。” 他决定派使者前往后赵,商议和平协议,同时带去大唐的种子、农具,帮助后赵恢复生产。

    阿史那云作为盛唐使者的随员,再次回到襄国。当他看到曾经荒芜的田野重新长出嫩绿的麦苗,看到百姓们用大唐传来的水车灌溉农田,泪水模糊了双眼。在石甫的祠堂前,他立下誓言:“先生,您的心愿,我会继续完成。”

    此后的数十年间,后赵与大唐虽偶有摩擦,但和平始终是主流。石宣推行石甫生前未竟的改革,在襄国建立起 “太学”,教授盛唐的儒家经典与律法。羯族青年们不仅学习骑射,也开始研习诗词歌赋。长安的集市上,后赵的胡商带来精美的毛毯与香料,大唐的丝绸瓷器也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

    一位来自波斯的商人,在游历后赵与盛唐后,将他的见闻写进了游记:“在这里,我看到了两个强大帝国的碰撞与融合。羯人的骁勇与唐人的智慧,如同两条河流,最终汇聚成一片汪洋。” 这些文字,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遥远的罗马与阿拉伯,让世界看到了东方文明交融的奇迹。

    时光流转,石甫的雕像被矗立在襄国与长安的交界处。雕像上,他手持一卷《羯唐通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每当夜幕降临,过往的商队总会在这里驻足,听老人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一个使者如何用智慧与勇气,在战火与和平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