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阴魅来袭老朱恐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朱元璋脸上兴奋的红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骤然冷却的苍白。他高大的身躯微微一晃,缓缓地、沉重地坐回了龙椅。方才还炯炯有神的双眼,瞬间蒙上了一层深重的阴霾。

    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个名字,此刻像三根烧红的钢针,狠狠扎进了他心底最隐秘、最不愿触碰的角落。他不由自主地,将这三人的身影,与另一组名字重叠在了一起——方孝孺、黄子澄、齐泰!

    方孝孺,名声震天响,是建文最倚重的师傅,学问是顶好的,可……迂!太迂了!满口仁义道德,临事却优柔寡断,不通权变!若是让他去调度北征后方?朱元璋心底泛起一阵冰冷的嗤笑。

    黄子澄,志气比天高,削藩削藩喊得震天响,可那削藩的方略……简直如同孩童嬉戏!纸上谈兵,志大才疏!若让他参赞军机?朱元璋仿佛看到千军万马因他一句蠢话而葬身沙场的惨景。

    齐泰……或许有些小聪明,可格局太小,难当大任!

    一股难以言喻的苦涩和巨大的失落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朱元璋。他精心为标儿乃至孙子挑选的辅佐班底,他寄予厚望的东宫臣僚,在治国安邦、运筹帷幄、经天纬地的真正大才面前,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如此不堪一击!

    难道……难道他朱元璋呕心沥血,亲手为标儿铺设的康庄大道,挑选的“贤臣”,反而成了束缚标儿翅膀的枷锁?

    让标儿只能看到那些符合“仁孝”标准的、循规蹈矩的“贤良”,却接触不到杨士奇这样从底层杀出的干才,杨荣这样能文能武的奇才,杨溥这样百折不挠的韧才?

    而老四朱棣呢?靖难起兵,如同当年他朱元璋在乱世中白手起家!

    在血与火的熔炉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中,没有父皇的“精心安排”,反而逼迫他不得不擦亮眼睛,去发掘、去笼络、去倚仗真正能帮他打下江山、坐稳江山的人!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就是他在残酷的丛林法则中淬炼出的真金!

    “野生”的皇帝,无师自通,反而比他这个开国皇帝亲手培养的太子……更懂用人之道?

    这个念头,如同毒蛇,狠狠噬咬着朱元璋的心。他放在扶手上的手,无意识地攥紧,指节捏得咯咯作响,手背上青筋虬结。他捻着胡须的手指猛地用力,“啪”一声轻响,竟生生捻断了几根花白的胡须!

    奉天殿前,方才因“三杨”功绩而起的赞叹早已消失无踪。空气凝固得如同铅块,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老皇帝身上散发出的那股阴郁、挫败、甚至带着一丝自我怀疑的气息,让阶下的徐达、冯胜等人都低下了头,连呼吸都小心翼翼。那些奋笔疾书的翰林,更是吓得手腕发抖,墨汁滴落污了纸张也浑然不觉。

    阳光依旧明媚,却再也照不进朱元璋此刻冰冷幽暗的心底。他看着天幕上“三杨”那沉毅的身影,眼神复杂到了极点。有激赏,有赞叹,但更多的,是那挥之不去的、如同深渊般的失落与苦涩。

    天幕的金光如潮水般流淌,方才“三杨”辅政的煌煌功绩带来的震撼还未完全散去,新的字迹已带着更深沉的谋略气息铺陈开来。这一次,它指向了朝堂上另一股令人心悸的力量——军权!

    【内阁之立,其功非止于分担君劳、避免权相。更深一层,在于以制度之力,消解了两大隐患!】

    朱元璋浑浊而锐利的目光死死锁住天幕,呼吸都不自觉地放缓了。消解隐患?哪两大?他心头那根名为“权力平衡”的弦,瞬间绷紧到极致。

    【其一,杜绝了文臣集团形成牢固派系,乃至诞生王莽式人物之可能】

    “王莽……”朱元璋从牙缝里挤出这个名字,眼中寒芒一闪。篡汉逆贼!这是他刻在骨子里的警惕!

    天幕此言,如同给他喂了一颗定心丸。阁臣们位高却非世袭,今天得宠明日可能失势,相互盯着,像一群关在笼子里的猛虎,再凶也扑不出来篡位!他紧绷的下颌线条终于松弛了一丝,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好!这一条,解了他半生心病!

    【其二,】天幕的字迹陡然加重,仿佛带着金戈铁马的铮鸣,【内阁制度之完善,辅以特定之军事布局,亦对开国勋贵、靖难功臣这两大勋贵集团所掌控的强大军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与平衡!】

    “制约军权?!”阶下,一直凝神屏息的冯胜、耿炳文、王弼等开国老帅,心头猛地一跳!他们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如同嗅到危险气息的猛兽。勋贵集团?说的不就是他们这些人吗?徐达的眉头也微微蹙起,眼神变得更加深邃。

    天幕的画面随之变幻。三枚造型古朴、散发着森然寒气的青铜虎符虚影,如同三座沉默的山岳,在金色的背景中缓缓旋转、沉浮。每一枚虎符旁,都清晰地标注着持有者的名字与权柄:

    【英国公张辅,靖难功臣张玉之子,历事四朝,掌中军都督府,节制京营精锐】

    虎符纹路狰狞,似有千军万马奔腾其中。

    【成国公朱能,靖难元勋,其子朱勇袭爵,掌京营三大营之核心——五军营】

    虎符厚重如山,透着一股无坚不摧的煞气。

    【定国公徐景昌,魏国公徐达之孙,徐增寿之子,掌神机营及部分京畿卫戍要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