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千斤重担(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我好奇地问:你现在的正常工资是多少?我以后会领到多少?她右手伸出一根无名指说:一个最小的四位数,你知道了吧。
我瞠目结舌了。我高中是学理科的,数学一向不错,还教过初中代数,怎么不懂这么简单数学呢?我很高兴,我转正后,那不是要看几倍了,惬意起来。我还问她,今年你过春节回老家吗?
她莞尔一笑,回答道:到时候再看看,心情好,就不回去,反正火车票一票难求。我这是在试探她,假期到底是如何打算的。
不知不觉春节的脚步姗姗来迟。我们一天都在议论是否回家的话题。我与刘闯商量了,干脆不回老家。陈龙老乡也没有准备回家了。把那笔车费寄回家,让父母兄弟过个丰盛的节日。
我以前把进入省城工作当着最高目标。当我得知港龙公司是省城企业时,我最理想的就是在总部工作,可是那都是异想天开,一点不切合实际的。现在,我能来到这最火的广州城工作,虽在偏远一点,但毕竟在白云机场附近,也是不错的。一块钱的公交车就可以坐到火车站,交通方便。何况,我们这冠花帽厂还是省属重点企业,我知足了,对这个工作岗位太满意了。要展望未来,就必须要珍惜今天。
现在家里很困难了。父母老了,身体大不如以前,肥猪卖了,全部抵扣了村上的提留款。大哥去年冬天从新疆回来,病情加重,还到县医院去治疗,才好一点,回来继续服药,药贵得很,每服药十几元到二十元不等,现在都欠账两百多元,没有医好,不能劳动。大哥全家除泓儿在深圳外的四口人跟父母大人一起生活,没有单独开伙食。大哥不能劳动,就没有经济来源,意思是要我给全家寄钱回去,一是继续跟大哥治病,二是父母需要开支,开春了,购买种子肥料农药薄膜,需要不少钱,还经常涨价,比粮食涨得快。农民除去这些成本,再算上劳力钱,不亏本就是好了。要是遇到天旱地涝的,几个月的辛苦就会大水漂。所以农业是靠天吃饭的,靠自己的运气生存。农业收入只保证全家一年不挨饿就可以了,实际就是保稳定的,口号总结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活。我现在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就是要争取赚到比老家工作几倍的工资,除了让我自己过好一点,能够有结余,更重要的就是要孝敬老人,让年近古稀的父母都能安详晚年,以前过得太累太穷,以后能过几年幸福生活,这就实现了外出打工的目的。我毕竟还年轻,以后机会多的是。后面几年的走势,争应证了,确实是朝着希望的方向在走。
春节半个月里,我第一次在南方过节。广东附近几个省份的那些美女们,买票容易,又便宜,费事不大,基本都回去了,比如湖南湖北,广西的妹子,还有云南的贵州的,河南的。剩下最多的就是四川的,估计一半回去了。大多是结婚的,要回去看孩子,看父母,一年难得见一次,必须要回。还有就是那些年龄大了的姑娘,要回家乡,等老乡介绍对象,不然又要错过一年。按说,我已经是大龄青年了,应该回家去碰运气,看能不能在老家有人介绍个合适的。可是,我对自己的经济处境堪忧。银行背着五百元贷款,老刘那里还有五百元老幺当兵时的欠账,听说,老幺还在老三那里借走二百元,要父亲还账,父亲还生气呢。父亲没有还钱,连母亲的生日和春节都破例没有回去一趟,可能是生气了。父亲在心里骂了老三的做法。我是理解老三的,三个孩子读书,自己没有什么赚钱的门路,打工又不顺,还把手整伤了,一时半会干不得重活。幸好在惠州受伤后,没有全休息养伤,而是靠另一只手和肩膀,以每担五毛的土块,挑了几百元,刚好够老二老三回家 路费。回到家没有了收入,全家指望他回来揣着钱,可衣兜里空空如也,让妻儿老小好失望。半年的辛劳和希望化为肥皂泡,谁受得了呢?
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全父母以后再不要埋怨老三了,老幺那两百元欠款,我下过月工资涨了全不上。他们才高兴。这个责任我主动来负责,一下就让全家的感情融洽了许多。
从三月信中得知,家里的饮用水,父母是不能挑的,就靠才十几岁的未成年的平儿来负担,间或二娃回来帮个忙。这二娃不安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