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5k3超超级大章!)三国演义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嗯?

    会计学老师好奇的拿过红头文件一看。

    哲学系不仅把完整的子课题说明写进去了,

    还把《子课题说明书》《翻译任务计划表》《研究方法设定》《成果输出框架》等配套内容全都附了过来。

    好家伙……

    怎么哲学系也掺和进来了?!!

    当下,办公室里的几个老师全都凑过来,一人拿起一份材料看了起来。

    “别说,这材料写得挺不错啊!”

    产业经济学老师翻开研究方法设定,忍不住啧啧感叹:

    “这文献引用、这理论结构……嘶!”

    “还加了个‘康德—黑格尔—哈贝马斯’的理论链条做支撑!”

    “……有水平!!!”

    这边产业经济学老师正沉浸在材料论证里呢,旁边的国民经济核算老师却皱眉道:

    “这可不是啥好事儿……”

    “人家下笔快、逻辑紧,真送到科研处、教务处那边,十有八九会被他们的‘意识形态驱动+哲学理论验证’那套吸引。”

    “到时候成果展示谁上台?”

    “谁挂名?”

    “咱经济系还排得上号吗?”

    “就是这个道理!”会计学老师低声附和。

    “哲学系的学术包裹能力太强了。”

    “他们手一伸,进来一搅动,这子课题就成了理论核心。”

    “我们这主干反倒成了技术附属,管动手不管动脑,吃力还不讨好。”

    眼看气氛有点紧。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劳动经济学老师开口了。

    “我倒觉得哲学系进来是个好事儿。”

    “理论这块,本就是我们的短板。”

    “平时做项目,最难整的就是那些材料语境、报送口径,谁写谁头疼。”

    “现在哲学系愿意接这摊子,等于替咱们把最难啃那口骨头啃了。”

    “更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道:

    “哲学系是全校重点扶持系室之一。”

    “他们插手进来,等于项目被挂上了重点标签。”

    “无论将来拨款也好、宣传也好,渠道都会比咱自己单干时顺畅太多。”

    经济系主任张国真开口了。

    “是这么个道理。修理厂项目是谁立起来的,谁跟的最早,学校门儿清。”

    “到时候理论归他们,实践归力学,项目落地归我们经济系。”

    “成果嘛,咱们三家一起分。”

    “真到了成果展示那天……”

    张国真抬眼看了在座一圈人,轻轻一笑:

    “康德说什么都没用,最终还是得看谁把零件给造出来。”

    这句话一出,几人先是一怔,随即哄笑起来。

    会计学老师看热闹不嫌事大,笑着道:“这话要是传出去,哲学系那帮人得气炸。”

    连英华笑道:“搭上他们的车,走得快一点、稳一点也没啥不好。”

    关键是,

    陈露阳这小子,真是会搅动风浪啊。

    当初立项的时候,他们不过想着做个校内“产学研”合作试点,

    能把力学系拉进来,已经算开了先例。

    哪想到这才隔几天,陈露阳竟然把哲学系也给拽进来了。

    会计学老师感慨道:“搁往年,谁敢上来把几个院系拉一块儿干事?”

    “可他倒好,一个学生,愣是把我们拉成了一个项目组。”

    连英华笑道:“是啊,别人都来学校读书学习,就偏偏他是跑来搞串联了。”

    会计学老师悠悠道:“现在这年头,学校也在搞改革,谁都知道将来路子要放宽。能先搭上车的,谁愿意当旁观者?”

    “但问题是……”张国真稳稳接话,把话题拉回主线上:

    “车再好,也得看往哪开。”

    他把笔一放,语气稳了些:“项目是好项目,人也能干,但现在人多了,咱得把章程理清楚。”

    “哲学系这边可以参与,文件我签。”

    “但参与归参与,牵头的还是咱经济系,项目挂在我们名下,修理厂也归我们对接。”

    “回头我跟教务处和科研处那边打一声招呼,说明这是经济系主导的产学研协作实验点。”

    “理论分析归哲学系,实验平台挂力学系,成果统一报送。”

    “一份名字,三方联署,署在咱经济系下面。”

    一旁的劳动经济学老师砸吧砸吧,笑道:

    “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这项目都算一个完整的‘三位一体科研组织模型’了。”

    “可不。”会计学老师啧了一声。

    “要真做出成果,咱经济系这一波,说不定还能在年底科研评比上冒个尖。”

    “冒尖倒是其次。”张国真收起那迭材料,“关键是学校看着呢。”

    “这项目搞得越成体系,越规范化,越能成为改革试点的种子样板。”

    “真有那么一天,学校开跨学科联动的头一枪,我们经济系,必须上名单。”

    理清了思路之后,

    张国真与连英华当即拍板,筹备一次三方协调会,将哲学系、力学系和修理厂代表一并请来,当面对口,把各自职责和署名边界划清楚。

    ……

    三方协调会,会议临时安排在学校的行政楼四层的小会议室。

    会议由连英华主持,三系代表围桌而坐。

    哲学系来的是系主任萧辉和李正繁,

    力学系来了张殿才和实验组两名学生。

    而项目发起人、修理厂主责人,承担具体“实践落地”工作的陈露阳,也作为重要代表参加了会议。

    呼……

    陈露阳跻身在一干老师中间,暗暗深吸一口气,瞅了瞅对面笑的一脸温和的萧辉。

    内心一阵感叹!

    黑啊……

    真黑啊。

    要不说学哲学的人,那心里都黑。

    早知道今天会有这么个结果,

    还不如当初就从了李正繁,给哲学系做实习编译呢。

    好歹做实习编译,稿费是自己的。

    不像现在,自己每周都要交给哲学系一份‘翻译与研究周志’。

    明面上是“用作理论支撑”,

    实则翻译什么、分析哪段,全得哲学系说了算。

    为了方便自己干活,

    李正繁还特意给他办了一张图书馆阅览室通行证,开通了德文藏书权限。

    卖身契锁的死死的。

    不过嘛,

    一想到自己的项目~~~

    嘿嘿嘿!

    陈露阳的脸上忍不住露出得意的表情。

    只要每周多熬熬夜,写几篇手稿,

    就能把哲学系拉进来自己的项目,怎么算都是太值了!

    这边陈露阳正内心掐算小买卖呢,

    张国真推门而入,扫了一眼屋里,说了句:

    “一会儿科研处的人也要来,说是调研看看。”

    “谁?”连英华一愣。

    “副处长,杜怀远。”张国真回答,“说是校领导让他过来‘了解情况’。”

    话音刚落,屋里气氛明显紧了几分。

    就连陈露阳的神色也严肃了不少。

    科研处是学校主管科研校长的眼睛。

    他坐在那,就意味着校领导已经在看了。

    科研处的副处长一旦亲自出席,往往就不是“了解情况”那么简单了。

    那是校级关注信号的前哨,是改革试点向制度轨道过渡前的“风向探针”。

    谁来听,怎么听,会后怎么写纪要、反馈报到哪一级,

    都会直接影响这个项目的下一步,更会影响陈露阳在项目中的地位。

    虽然陈露阳是项目发起人,也是实践环节的主要负责人,

    但在学校课题登记、科研处成果评审中,学生署名第一位是极少数特批情况。

    在没有“特例认定”的情况下,

    通常会把陈露阳排在第2位或“主要成员”位置,以体现师生合作、保护制度框架。

    说句不好听的,

    即使项目是陈露阳做的,

    但如果制度设计不给他“第一作者”的身份,

    哪怕他翻译了上百本康德,

    所有的努力,归档时只是一句“学生参与”。

    正因为如此,

    经济系才要力争“第一成果署名权”的归属。

    既维护院系主导地位,也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吃亏。

    没过多久,门口响起脚步声。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