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5k3超超级大章!)三国演义了……(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bsp;杜怀远穿着深灰呢子外套,夹着一摞空白批件,走进会议室,一副来“听听情况”的样子。他本是物理系出身,调入校科研处不过两年,说话有股干脆的利落劲儿。
是个标准的“技术派干部”。
一进门,
他笑着点点头:“我就坐后头,听一听。”
大家互相点头示意之后,会议正式开始。
连英华清了清嗓子,率先发言,语气温和但不失节奏:
“今天这个会,主要是把我们几个院系在修理厂通用件项目中的分工、流程和成果归口做一次集中明确。”
“项目虽然起步于我们经济系,但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离不开哲学系在理论层面的支持,也离不开力学系在实验和图纸方面的配合。”
他目光扫过全场,“今天坐在这儿的几位,都是实际推进工作的骨干人员。”
“大家有啥建议,有啥困难,,今天一并说清楚,咱们摊开来理。”
……
整个会议进展的节奏很快,也没什么废话。
讨论从项目结构调整讲到材料口径,从成果报送讲到署名顺序,话题不断,节奏不疾不徐。
杜怀远始终在后排安静听着,偶尔点点头,低头在本上记录些什么。
陈露阳也乖巧的坐在旁边。
虽然他也是核心人物,
但今天的会毕竟是三个系之间的协商,主要还是几个大哥们的交流,他就安安静静的坐着听就行。
可是听着听着,
陈露阳觉得听不对劲了。
怎么这协商会开着开着,还开出了一股“三国演义”的味道?
一个个都笑里藏刀,明争暗斗的。
“这项目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系对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尝试,但走到今天,已经不止是试点了。”
张国真语调平稳:“我们系里提议建立一个统一的‘项目协调小组’,由三系指定联系人轮值负责材料整合与进度跟踪。”
“后续所有对外材料,包括科研处汇报、团委推荐、宣传部门稿件,统一由经济系出稿、三方审核、共同署名。”
“每一个环节的技术归属、翻译支撑、实验报告都可以列入成果。”
“到时候谁出力谁上名,明明白白、不含糊。”
张国真话音落下,会议室里沉默了两秒。
陈露阳也轻轻挑了挑眉头。
张国真的这番话,看似平和、讲理、照顾各方,实际上却是一次非常明确的“权力划界”。
“协调小组”、“轮值管理”、“三方署名”听起来虽然公平公开,又很合理。
但是一句“统一由经济系出稿”,直接明确了主导权归属。
真要轮到署名排序,谁第一?谁末尾?
谁来界定“谁出力”?
是由经济系汇总?
还是每系自己认定?
眼看着经济系挑起战火,
哲学系的萧辉笑道:“张主任这个建议,我们非常支持!”
“协调小组是该设的。”
“流程统一,对项目推进是好事。”
“我们哲学系一贯重视制度化操作,这种三方协同机制我们非常支持。”
说到这,萧辉话锋一转。
“不过呢,‘三方审核、共同署名’这里恐怕还得参考学校那边对署名规则的具体规定,免得落实时出了偏差。”
陈露阳再次轻轻挑挑眉。
萧辉这话说的也很不客气啊!
表面虽然支持,但是语气里的意思就是提醒经济系别越权
成果归属不是你说了算,得看校规和制度文本。
这边萧辉刚说完,旁边一直没怎么开口的张殿才也表态了。
“我没意见。”
“我们力学系做实验、画图纸、建模型,是要数据说话的。”
“只要经济系能把我们的资料整得清楚、报得及时,我们肯定愿意继续配合。”
说到这,
张殿才顿了一顿,语气淡淡地补了一句:
“但如果后续材料归口混乱、实验图纸进了报告却没人提是谁画的,”
“那我们这边,就不太好继续干了。”
话不重,却透出一股力学系惯有的“技术派讲规则”作风。
听到这,陈露阳坐不住了!
这不行啊!!!
你们三国演义,爱咋演咋演,
但是不能碍了我的事啊!
他搞项目,力学系的图纸是命根子。
没了图纸一切都白扯。
宁可这项目不搞,也不能把力学系给得罪了。
陈露阳刚要开口回旋回旋,旁边的张国真却已经接上了。
“张老师说得对,我们经济系也讲一个账目分明、名实相符。”
“谁画图、谁测算、谁翻译,将来都要在材料里注明清楚,不会模糊,也不能代写。”
他语调一转,扫了圈在座老师:
“但相应的,所有基础资料、底稿数据、过程记录都得归档,统一格式,按时交接。”
“将来署名评优,一切按实据、按产出说话。”
张国真这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了态,也设了规矩,还顺带把“谁出力谁署名”的责任落到了制度上。
会议室里短暂沉默了一下。
坐在哲学系一侧的萧辉先开了口:
“只要评定机制公开透明,材料归档严谨规范,我们哲学系就没有异议。”
力学系那边,张殿才手里捏着茶杯回答道:
“我也没别的意见。”
这时,
始终坐在一侧、几乎没开口的杜怀远开口了。
“今天这会,我原本是带着‘了解情况’的任务来的,刚才几位老师和同学说的这些,我一条一条都记下了。”
“刚才张老师提到‘协调小组’,我也听了大家的交流,意见都很实在。”
“学校下一阶段要探索教学科研一体化,重点支持一批‘跨学科-跨单位-任务导向’型项目,”
“你们这个通用件试制,是目前跑得比较快、成效最实的几个之一。”
“目前唯一的短板,是机制上还没固化。”
“如果能把机制搭出来,年底可以走一轮特批,单列经费,挂专题号。”
“否则就算被列为试点,也只是半拉子工程,既做不出样板,又误导改革节奏。”
嗯?!
陈露阳的小耳朵瞬间竖起来了~
一旦“单列经费”,就代表项目在学校财务系统有了独立财政身份。
他手里这点三百块的启动经费,就能成倍往上翻!
到时候买设备、做实验、请专家、发补贴,经费可就有了着落了!
刹那间!
陈露阳突然觉得今天这出“三国演义”演的好啊!
你们演吧~
你们争吧~
吵得越激烈,项目分量越重,校里就越当回事儿!
杜怀远开口道:“我建议,你们三系尽快拟一个《协同课题归口与署名约定》,月底前上交科研处,走一轮立项评审通道。”
他翻了下手中的笔记本,补了一句:
“我会先走一轮‘项目调研’通道,把你们这个项目作为‘跨系实践试点’上报学校。”
“流程一旦跑通,年底前可申请挂专题号,正式纳入校内科研二级课题序列。”
“届时不管是申报成果、申请经费,还是对接校外合作单位,你们都拥有正式科研课题身份。”
卧槽……
陈露阳心肝猛地一颤!
“科研二级课题”??
这可是正儿八经能进人事档案、直接对接教育部成果评审、能作为毕业免答辩理由的硬项目!
比起他现在“学生参与”的名义,完全就是从门外人一跃成为正式科研人员的跳板!
而自己不仅是项目负责人。
还是技术方案的提出者,
更是哲学文本翻译的唯一执行人。
光是“主要成员”这栏他就能写上三遍!
最关键的是,如果自己真的能拿到“二级课题”,保研直推也不是不可能啊!
想到这,陈露阳心口一跳!
可紧接着,
他的眉头又微微皱起。
这可咋整……
他都已经下定决心读省大的研究生了。
这万一到时候北大给自己保研直推了,那让他咋选啊?!
想起省大,陈露阳的内心除了感恩就是愧疚。
这辈子要是不进省大,他都对不起学校的那些老师!
就这样,
陈露阳在究竟是读研读北大,还是读省大的犹豫中,开完了这次协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