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和你出生在同一个时代,我真不知道是该说悲哀,还是该说庆幸(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答案会在《在人间》里吗?”

    日本东京,中央区某别墅。

    森哲太郎在草稿纸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随后看着它陷入了长长的沉思中。

    自从北川老师将创作重心转移到大众文学上,并逐步减少纯文学的创作后,他写北川秀评论稿的次数也跟着减少了——

    他靠吹捧北川老师成名,但他也深知这不是长久之计,要想如加藤周一老师般在日本评论界青史留名,而不是像“一郎”石田恒泰那样殒落的悄无声息,他就必须得有一点自己的东西。

    抱着这种信念,森哲太郎趁着北川秀写一系列大众文学作品之际,先是跑去法国深造了一番,回来后又跟着加藤周一学了半年。

    直到确信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评论能力突飞猛进后,他才重出江湖,再度开始写起文学评论稿。

    上次《文艺》编辑部喊他帮忙写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的介绍稿时,森哲太郎还不太清楚《童年》的具体剧情和设定。

    现在4月号《文艺》发了,《童年》的单行本也在如火如荼的制作中,他又从朋友那儿分别搞来了沙俄版和英文版的《童年》,货比三家之后,他对这部有了全新的认识。

    最开始看《童年》时,森哲太郎还有点提心吊胆,觉得北川老师把大家期盼的“美好童年”写的如此致郁,即便背景板在十九世纪的沙俄,搞不好也会让日本读者们水土不服。

    现在看完了《童年》,他心里的这种担心瞬间消散,剩下的只有敬佩和甘拜下风。

    森哲太郎十分笃定,任何看完《童年》的人,都肯定想知道后续,想知道离开了外祖父家的阿廖沙和外祖母该怎么在鱼龙混杂的“人间”里生存下去。

    “能给读者如此大的期待感,绝对不只是因为里对阿廖沙这一个人物的刻画。

    出色的群像写法,这才是《童年》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深造过的森哲太郎对纯文学的赏析能力直接上了一个台阶。

    以往让他夸耀北川老师的,他只能说一些干巴巴、似是而非的套话,且他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会竭尽全力把评论稿的重心放在容易与别人起争议的点上。

    这么一来,就算大家发现了他的文学赏析水平一般,也会先被他犀利的言辞和激进的观点所吸引。

    喜欢看的人自然无所谓其他,而不喜欢看的人则会疯狂和他对喷,从而忽略掉这个有关基本水平的问题。

    靠着这些乱七八糟的小技巧,森哲太郎在日本文学评论界混得风生水起,号称年轻一代第一人。

    可现在,学成归来的他已经在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他不再避重就轻,也不再只顾着蹭流量。

    森哲太郎想成为像加藤周一老师那样的顶级文学评论家。

    而让他下定这个决心的人,正是写了《童年》的北川老师!

    连北川老师这样的文坛第一人都还在孜孜不倦学习着,进步着,他又有什么理由松懈和放弃呢?

    意识到群像写法是《童年》吸引人的关键点后,森哲太郎的评论稿立即有了全文主题。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画来。

    它更像一幅长长的油画,如隔壁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般,用漫长的笔墨精细复原了一个时代。

    它写了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而并非只有我们所见的阿廖沙一人。

    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他们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沙俄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当然,如果只是以上这些优点,它还不足以让我称之为‘世界名著’。

    《童年》能成为我心目中的‘世界名著’,还因为它在里涉及到了一个很多人曾经历过,曾意识到过,却又常常选择忽略和妥协的问题——

    该如何正确的教导孩子?”

    这是森哲太郎准备好的第二个切入点。

    在日本国,家庭暴力、夫妻矛盾、中年危机等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北川老师的《失乐园》和《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也提到过这些主题。

    而谈及青少年,市面上最多的便是《告白》的拙劣模仿作。

    北川老师用《告白》狠狠撕开了日本国不健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丑陋面具,随后把那些躲藏在黑暗中,靠钻法律空子为非作歹的小崽种们揪了出来。

    这本堪称风向标般的作品引领了一个时代,也把许多文学家的思维往批判法律和未成年犯人的方向引去。

    所有事物都有正反两面。

    而在未成年罪犯的对立面上,更值得关注和容易被忽视的便是阿廖沙这种“暴力家庭”的受害者。

    他们弱小无助,逆来顺受,成了家庭暴力中的牺牲品。

    阿廖沙被外祖父和舅舅们殴打,连家里的下人都敢来掺和一脚。

    他时常头破血流,浑身是伤。

    而外祖父卡希林却说这是“必要的棍棒教育”,“总比出了门被其他人揍好”。

    这种教育方式究竟是为了阿廖沙们好,还是单纯只是为了满足施暴者的自私心理?

    答案不言而喻。

    在传统日式家庭教育里,长幼尊卑也是必须要教会的一环。

    长辈们也往往用这个理由毒打晚辈,以威势欺压孩童,迫使他们就范。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幸运的成为阿廖沙。

    那父母辈究竟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森哲太郎继续写着,试图在《童年》里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惊愕的发现,越是这么钻研《童年》,这部能带给他的惊喜越多!

    时至今日,将自己的文学赏析能力提升后,他才发现,原来北川老师的像是一坛刚启封的美酒,越喝越香醇,值得反复品味!

    而在森哲太郎反复研究《童年》,甚至打算把北川秀以前的也翻出来重新写评论稿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