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我既辅刘三兴炎汉,当第三任丞相也很合理吧?(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建安十五年,鄱阳湖畔。

    秋风萧瑟,枯黄的芦苇在风中低伏。

    周瑜躺在病榻上,苍白的脸庞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清瘦。

    这位年仅三十六岁的江东名将,此刻正强撑着病体,用颤抖的手写下最后的奏表。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

    笔锋在竹简上艰难地移动,墨迹时而深时而浅。

    “但恨微志未展,不能再为东吴效命了.”

    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的书写,侍从连忙递上帕子,上面已沾满暗红的血迹。

    周瑜闭目喘息片刻,又继续写道:

    “臣有三事相谏。”

    “其一,统领江东,当未雨绸缪,不可贪图安逸。”

    “其二,边境百姓尚未归附,需遣良将镇守.”

    他的笔在这里顿了顿,眼前浮现出那个勤奋好学的年轻将领。

    “吕蒙忠勇可任.”又是一阵咳嗽,这次连笔都握不住了。

    “最后.”

    他艰难地口述,让侍从代笔。

    “中原争霸战未休,不论齐魏谁胜,我东吴都当坐观时变,不可轻易下场。”

    “万望吴侯珍之,慎之。”

    话未说完,手中的竹简已经滑落在地。

    九月初一,一代儒将周瑜与世长辞。

    消息传到京口时,孙权正在批阅奏章。

    当传令兵哽咽着报出噩耗,孙权手中的笔“啪”地掉在案几上,墨汁溅满了衣袖。

    “公瑾.”

    孙权踉跄起身,眼中瞬间涌出泪水。

    “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孤还能依赖什么呢?”

    说罢,竟当众痛哭失声。

    左右侍从从未见过主公如此失态,也都跟着落泪。

    次日清晨,孙权换上素服,亲自为周瑜设灵祭奠。

    他在灵位前,想起当年与周瑜一起共事的岁月,点点滴滴。

    想起赤壁之战时那个英姿勃发的年轻统帅,不禁再次泪流满面。

    “若非公瑾,哪有今日之东吴.”

    他亲手为灵位敬上三炷香,香烟袅袅中,仿佛又看见周瑜温润如玉的笑容。

    “传令。”

    孙权红着眼睛对左右说,“公瑾的丧葬之礼,全部由国家承担。”

    他顿了顿,又接着补充道:

    “其子女皆赐爵位,府中旧部妥善安置。”

    下葬那日,江东文武百官尽数到场。

    就在孙权穿着素服,神情哀戚。

    长史张昭忽然趋步上前,低声道:

    “主公,公瑾虽逝,然天下大势不可不察。”

    “今曹操与刘备鏖战于中原,正是我江东坐观成败之时。”

    孙权抬眼,眼中哀色未褪,却已多了一分锐利:

    “子布之意是”

    张昭微微躬身:

    “当早定军国大事,不可因丧废政。”

    孙权沉默片刻,目光扫过灵堂上周瑜的牌位,缓缓点头:

    “召吕蒙来见我。”

    吕蒙匆匆赶来,甲胄未卸,额上还带着操练后的汗珠。

    毕竟不能因为周瑜一人的丧礼,而废了国家兵事。

    以吕蒙为首的大臣,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他跪伏于地:

    “主公唤末将前来有何吩咐?”

    孙权凝视着他:

    “公瑾临终前举荐你继任大都督,统领江东兵马。”

    吕蒙闻言一震,连忙叩首:

    “末将资历尚浅,岂敢担此重任?”

    “程普、黄盖等老将军皆在,末将岂能僭越?”

    按理说,除周瑜之外,资历最高的就是程普。

    程普一直和周瑜是并列的左右都督。

    旁人也都以为周瑜死后,程普会接管江东兵权。

    但孙权并不想让父亲兄长那一代的老臣接管兵权。

    他更想扶持自己的势力。

    所以此次大都督的人选,孙权直接将程普、韩当、黄盖等辈给排除在外了。

    孙权站起身来,亲手将他扶起:

    “公瑾识人,从未有误。”

    “他既认定你可担此大任,子明便不必推辞。”

    吕蒙仍欲再辞,孙权却已解下佩剑,递到他面前:

    “此剑随我多年,今日赠你。”

    “自今以后,江东三军,皆听你调遣。”

    堂外秋风骤起,卷起几片枯叶。

    吕蒙深吸一口气,双手接过佩剑:

    “蒙必不负主公与公瑾所托!”

    孙权拍了拍他的肩,眼中既有期许,又隐含深意:

    “曹操、刘备皆非善类,江东未来,就靠你了。”

    吕蒙肃然抱拳,目光坚毅如铁。

    孙权又问道:

    “子明既受重任,可有良策教我?”

    这话问的巧妙,按理说东吴如今刚刚经历损失周瑜的悲痛,还未从中走出。

    正常来讲,东吴接下来奉行的政策无非就是“周规吕随”罢了。

    但孙权却问吕蒙有什么良策教他没有。

    这显然是他希望听到不一样的答案。

    吕蒙当即会意,拱手对曰:

    “臣日夜观中原战局,如卧薪尝胆。”

    “今曹魏损兵折将,夏侯惇、曹仁等数路大军俱为刘备所破。”

    “此诚千载一时之机也!”

    孙权眉峰微蹙:

    “公瑾在时,尝言坐观成败……”

    吕蒙趋前一步,甲叶铮然:

    “此一时彼一时也!”

    “昔者曹刘势力相当,我江东自当持重。”

    “今魏军新败,刘备亦疲,若仍固守旧策,恐失天予之机也。”

    孙权闻言,双目骤亮,击案而起:

    “子明之言,甚合孤意!”

    “孤本不欲长守此地,前言特以试卿耳。”

    忽又蹙眉道:“只是袭取荆州之事……”

    “一旦袭取荆州,便意味着要与刘备交恶。”

    “万一失败,我东吴如何抵挡得住齐国的反击?”

    吕蒙早有才成算,他一直在为此事规划。

    密切关注着荆州的一切动向。

    “吴侯,臣已密探得荆州虚实。”

    “今闻孔明远出,若不袭取,再无机会矣。”

    一旦中原之战结束,刘备彻底统一河南。

    那么荆州、淮南将会彻底成为锁死东吴的大锁,再不可能突破了。

    毕竟荆州很难像这次中原大战一样,外调出那么多兵马来。

    孙权渴望进取,但也怕得罪死刘备。

    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他进退两难。

    吕蒙的话还在继续:

    “臣保举一人为偏将军。”

    孙权便问,“是谁。”

    “陆逊陆伯言。”

    吕蒙正色说道:

    “逊虽年少,胸有韬略。”

    “观其治军,法度严明,实乃将才。”

    “今何不使我与他兵分两路,蒙袭取荆州,逊袭取丹阳。”

    “事若就,则荆、扬二州一统。”

    “主公进可以逐鹿天下,争霸中原。”

    “退亦可以据守长江,不失为江东之主。”

    “况且……主公正是青春年少,曹操、刘备俱已年过五旬。”

    “而曹魏宗室中,自曹昂死后,并无英才可以继任。”

    “而刘齐宗室中,刘备子嗣尚还年幼,并无主政一方之能。”

    “主公完全等得起。”

    “届时,主公还怕斗不过曹刘二代么?”

    吕蒙此话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一直以来,孙权在面对曹操、刘备的压制时,总是有种刻在DNA里的恐惧。

    但正如吕蒙所言,他今年才二十八岁。

    还怕活不过曹操、刘备那两个老不死的吗?

    只要他能稳住东吴基业,把两个一代目领导人熬走。

    他们的继任者,要么是能力不如自己,要么就是还未成年。

    那就是东吴逆风翻盘的机会!

    现在,孙权要做的就是稳住和扩大自己的基本盘。

    “子明之言,真令孤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孙权握着吕蒙的手,拉着他走在长廊里。

    “当初,曹刘联手平定袁术时,李翊扶持其妻兄在丹阳主政。”

    “丹阳虽穷,然而却是产精兵的地方。”

    “这些年来,不知为齐国输送了多少丹阳兵。”

    “孤身为江东之主,却不能据有丹阳,诚为大憾。”

    “故图丹阳一事,势在必行。”

    “只是关于袭取荆州事宜,是否应当再三考虑一番?”

    孙权此刻保持了一名政治人物的冷静。

    于他而言,甚至于整个东吴而言,丹阳都是吴人心中的一根刺。

    不是因为这地方有多好,而是因为失去它,版图就宛如被狗啃了一般不完整。

    当然,这是调侃。

    从现实角度讲,丹阳除了产精兵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地理位置于东吴而言很特殊。

    只有彻底掌控丹阳,东吴才能彻底一统整个江东,然后将长江的天险优势发挥到极致。

    事实上,江东早就有实力攻取丹阳了。

    毕竟地理优势摆在那里。

    只要东吴想,吴兵便可朝发夕至,以丹阳之贫瘠根本不可能撑到齐国的淮南援兵过来。

    只不过出于畏惧遭到齐人的报复,这么多年来才一直不敢动丹阳的主意。

    但孙权一直希望通过外交努力来一统江东。

    比如通过提供山越俘虏,或者花重金,献舟楫等等。

    但都被陈登拒绝。

    陈登一直是对吴强硬派,一直主张先南后北。

    即先灭东吴,再攻中原。

    当然,这跟他有“吞并江南之志”的人生信条有关,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而国中大部分高级官员,都是主张先北后南。

    毕竟中原之地于他们而言,是更切实际的利益。

    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这些年淮南对丹阳的掌控力其实是越来越弱的。

    毕竟隔着长江,交流沟通很不方便。

    所以近几年,吴中越来越多人的喊出:“收复丹阳,一统江东”的口号。

    丹阳,是孙权无论如何都必须夺得的领地。

    孙权也相信在丹阳问题上,吴人可以“先斩后奏”。

    毕竟丹阳并未涉及到太多齐人的核心利益,事后孙权完全有办法找补,讨好齐人。

    但荆州就牵扯太过重大了。

    这地方联系着益州、扬州。

    荆北更是大汉极富的地区,是士大夫的乐园。

    这地方,孙权要是敢抢。

    那就要看看他有没有他老子和他哥哥那般命硬了。

    吕蒙看出了孙权的踌躇,便分析说道:

    “主公容禀!”

    他手指北面,大声说道:

    “今刘备已吞并豫、兖、青、徐四州,北方更是早已大定,其势如日中天。”

    “就目前形势来看,河南之战已成定局。”

    “刘备已经一统了河南、河北,若使其消化中原,正是断我江东之生路。”

    吕蒙突然单膝跪地,甲胄铿锵作响。

    “臣请为主公剖陈利害。”

    “今刘备已据中原十之七八,下一步必是顺江而下!”

    “届时江东张、顾诸姓必来劝谏主公降齐。”

    吕蒙突然提高声调,“当年刘琮之事才过去几年,莫非主公忘了?”

    这话像柄利剑刺来。

    孙权猛地站起,案上茶盏翻倒,褐色的茶水在荆州位置上漫开,宛如血染疆场。

    他心尖儿怦怦直跳,大脑飞速旋转。

    吕蒙趁势进言:

    “曹操虽败,可仍旧会退守西川,正需盟友。”

    “若我等能够取下荆州,则与魏国连成掎角之势。”

    “通西蜀之援,壮我兵势,他日北伐,据上流之利。

    “吴魏唇齿之势可成,长江天险亦可全据!”

    廊下,吕蒙的声音振聋发聩。

    “即便战事不利,也能向曹操表明诚意,大结魏人之心。”

    “魏国如今困兽犹斗,必视我江东为救命稻草!”

    “故荆襄之役,势在必行,不容迟疑!”

    吕蒙的分析可谓是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上。

    因为就目前的局势来看,中原大战就是基本已成定局了。

    齐国一统河南、河北,下一步肯定就是要收拾你东吴。

    到时候摆在孙权面前的,就只有投降一个选项。

    因为江东的大族们,肯定会撺掇孙权去投降。

    到时候孙权也是身不由己。

    但曹操还会退回西川,继续抵抗。

    到时候因为战略原因,魏吴两家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

    而魏国又是与齐国势不两立的,既然如此,何不早早与齐国撕破脸,倒向魏国与曹操合作呢?

    现在我们打下荆州,不仅能够加强与益州的联系,还能壮大自身实力。

    使得将来反攻中原的战略优势变得更大。

    即便失败了,得罪了齐国,这肯定也会坚定魏人与我们联合的决心。

    所以荆州之战,不论能不能打赢,都是必须要打的。

    “好!!”

    孙权终于下定了决心,拍了拍吕蒙的肩膀。

    “子明,孤已经将江东兵马交予汝调遣。”

    “如何攻取荆州,俱有你来决断。”

    “孤并不欲干扰汝之公务,只是不得不多言几句。”

    孙权最后叮嘱一声吕蒙。

    “诸葛亮号卧龙,乃当世奇士。”

    “齐中有传言说,他会是李翊的继任人。”

    “此议似乎得到了刘备、李翊两人双重的认可。”

    “能接替李翊的,绝对不是凡夫俗子。”

    “其虽已将荆州兵马外调,但同样在江夏防区设下了重兵。”

    “子明如果不能第一时间突破江夏防线,诸葛亮一旦反应过来,率兵回撤。”

    “到时候不仅袭取荆州的计划将要失败,我东吴也会面临灭顶之灾。”

    “所以,此次行动,务必要稳、准、快!速速图之!”

    吕蒙拜别,辞了孙权。

    出得宫门,已是深夜,月色如洗。

    忽见陆逊立于柳下,似已等候多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