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父案线索(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nbsp; 最后是精铜。精铜是官控物资,民间大宗买卖需要报备。她查了近期的报备记录,没有皇商提及的那批货。护国寺,不在任何官方仓库名录上。南浔点了点这个名字,标记:非法运输、秘密囤积点。
南浔把这些点写在纸上:
第一,巨额可疑资金存入“通汇”,迅速转移。
第二,工部修河款在“利泰钱庄”异常滞留五天。
第三,走私精铜运抵护国寺。
看起来孤立。但南浔开始画线。她需要找到资金和实物的联系。
这些线索和东西,让她想到了之前的假/银案。
假/银案需要什么?
原料(铜)、作坊、流通渠道。
“金线”的情报显示精铜(原料)去了护国寺,也符合他们之前办的案子的线索,只是她们以前没有手段能获得他们完整的产业链是怎么形成的。
如今三年过去,他们终于跟背后的人有了可以相博的力量,至少不再随意被人愚弄。
假/银要流通,需要渠道和掩护。巨额不明资金可能是运作资本。
她重新梳理原主父亲旧案的卷宗副本。
这是她混在一众案卷那种,悄悄托人一块带出来的。
她本以为会很困难,没想到很容易就带出来了。
可能当时原主父亲只是一个被牵连栽赃的倒霉蛋,也没人会觉得时隔这么久了,还会有人对他的案件感兴趣吧。
毕竟在明面上,原主一家已经都不在人世了。
南浔仔细查看当年的卷宗,当年栽赃的核心,是一笔声称原主父亲贪污的库银,最后被追踪到一直存在裕丰钱庄,钱庄主事后来自杀,线索断在那里。
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南浔不禁蹙眉。
这个钱庄可真是不吉利,这是谁当谁死啊。
那南维州当年及时抽身回到临泉,应该不是简单的不想干了,他应该那个时候就想到要救原主了。
她拿出京城及周边钱庄、票号的分布图。目光扫过“通汇”、“利泰”、“裕丰”。
一个想法跳出来。她快速翻阅“金线”更早传回的一些零散信息:某位吏部官抱怨钱庄利息低,提到“利泰”和“裕丰”的东家是同乡;说他们蛇鼠一窝,净会坑他们的钱。
她假设这三家钱庄背后有某种联系,甚至受同一个势力控制,想到这里,她不禁看向护国寺。
现在看资金流,首先,分散存入“通汇”的大额资金,迅速被转移。转到哪里?最大可能是转到关联钱庄“利泰”或“裕丰”。
其次,工部修河款在“利泰”滞留五天。为什么滞留?可能是被临时挪用。
挪做什么?结合时间点,那几天正是情报显示走私精铜的船队抵达京畿附近的时间。精铜需要立刻支付货款吗?巨额走私交易,必然需要大额、即时的现金支付。
修河款被临时挪用去支付走私铜款?五天,正好是船队卸货、交易完成、款项回笼的时间差?
最后,支付后的精铜被运到秘密地点,目前看应该是护国寺。
南浔在纸上写下:可疑资金入通汇,疑似转入关联钱庄,然后挪用利泰滞留的官银支付铜款,最后铜到护国寺。
嗯……很好很完整,但这只是推测,需要更硬的连接点。
案件讲究的是固证,她得把证据定死。
想到这里,她不由得再次感叹幸好她三年前让萧引驰救下了红袖招,这些线索如果不是这些人,其他人来调查,还真的很难得到这些琐碎的消息。
她想起原主父案里一个细节,当年在“裕丰”钱庄查获的部分用于洗白的赃银,有特殊的铸造印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