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血舞之痕(04)(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重启“1995.7.13”苏晚晴被杀案的首次案情分析会,在市刑侦支队会议室举行。

    支队长宋文远站在会议室前端,脊背挺得笔直,像一尊承载了太多重量的雕像。

    他身后巨大的白板上,是他亲笔写下的“1995年7月13日苏晚晴案”几个大字,白板上的字体每一笔都感觉出深深的压力,仿佛每一个笔画都浸染着十年未干的泪与血。

    市局局长韩启国、省厅物证中心首席专家乔宝生教授,以及省刑侦总队的数位资深专家悉数在座。

    无人交头接耳,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声响和压抑的呼吸声。

    宋文远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头的滞涩,声音低沉而沙哑,如同砂纸摩擦:“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下面,由我向大家梳理7.13案的基本脉络、关键线索,以及…我们当年倾尽全力却未能突破的困境。”

    他的目光并未落在眼前的案卷上,那些文字早已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

    十年沉默的背负,此刻化作异常流畅的叙述,连这几天埋头苦读卷宗的林涵宇都暗自心惊。

    “当年,基于现场勘查和法医初步结论,方向非常明确:这是一起性质极其恶劣的暴力强奸杀人案。凶手初步判定为男性,且从施暴和杀人手段的复杂性分析,作案者至少两人。”

    “案发次日,我们立刻围绕死者苏晚晴的社会关系网展开地毯式排查。所有与她有过交集的男性——同校同学、授课老师、舞蹈培训班的男学员、已知的追求者,乃至锦绣艺术园施工方的工人、材料供应商……无一遗漏,全部纳入调查视野。”

    宋文远的话语,将众人拉回了十年前那个令人窒息的夏天。

    当年排查工作动用警力之多,可以说是锦忠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

    海量的信息,无数条线索交织、断裂。

    一个个嫌疑人的名字被郑重地写上名单,又在反复核实后,被沉重地、不甘地划去。

    有作案时间的,没有作案动机;有动机的,没有作案时间;

    时间动机都沾边的,却偏偏拥有无懈可击的不在场证明。

    苏晚晴的社会关系并不复杂,生活轨迹也规律。

    然而,正是这种“简单”,让专案组如同陷入了一片巨大的、方向难辨的浓雾。

    所有看似可能的路径,最终都指向冰冷的死胡同。

    巨大的挫败感,甚至导致两位参与审讯的警员因被投诉行为不当而黯然离开了警队。

    十年过去,宋文远竟能将每一个排查的环节、每一次碰壁的细节都记得如此清晰,纤毫毕现。

    他平静的叙述下,是压抑了十年的痛苦与不甘,让会议室的气氛愈发沉重,仿佛白板上那沉重的案名正化作实质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投影仪的光束亮起,惨白的光打在幕布上,映出当年案发现场那几张令人心悸的照片:扭曲的躯体、撕裂的练功服、空洞绝望的眼神……宋文远站在光影边缘,脸色在明暗交错中显得更加晦暗。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宋文远的声音再次变得沙哑,带着沉重的疲惫,“十年了…我们…愧对死者,愧对家属……”

    韩启国局长适时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提醒的意味:“文远,今天主要是介绍案情,梳理线索,让大家充分了解情况,畅所欲言。过去的…我们正视它,但更要向前看。”

    乔老正低声与身旁几位省厅和总队的专家交流着,没有人急于打破这沉重的沉默。

    他们理解宋文远此刻的状态——十年积压的情绪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强行打断反而可能影响后续的理性分析。

    然而,乔老看似平静的目光,却不着痕迹地扫过坐在他侧后方的林涵宇。

    林涵宇原本应该坐在会议桌前,但因为担任乔老的助手,他只能退居“二线”,在今天的案情介绍会之前,他就已经把所有的卷宗都翻看了一遍,这是乔老对他的要求。

    时间在沉默中似乎像是过了一个世纪,其实也不过一分钟左右。

    宋文远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中恢复了刑警特有的锐利与克制。

    他沉声道:“案情介绍完毕。请各位领导、专家,就本案的侦查方向、现有物证、人证链条等各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疑问。”

    这时,乔老才缓缓抬手,示意宋文远坐下。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带着洞穿迷雾的力量:“案子尘封十年,有些疑问是正常的。而且,必须承认,十年前的刑侦技术手段,与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手段相比,存在代际差距。”

    他环视一周,目光最终落在宋文远身上,“从卷宗记录和宋支队的回顾来看,当年专案组的工作,我认为,已经做到了九成九的努力,穷尽了当时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可能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