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黄鸟其六(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整顿吏治,作《止至》篇。那时候温华自囚于笼山,鹤峰上正缺人主事,白吟山便邀请杨文矜上山做讲官。据说杨文矜接到任职,欣然上了山,然而只过半日就下山询问:温华先生何在?小石头妹妹何在?白吟山答,均不在。杨文矜道,如此她亦不愿做讲官。
后来白吟山不知怎么说服了她,杨文矜便是现今的鹤峰主事。薛韫知已经很多年没见过她了,几乎快忘了这个人,是在洛京当乞丐的那一年间挺百姓津津乐道着这故事,才心中恍然,原来杨文矜回洛京后竟然念着她。
也许并非杨文矜念她,而是讲故事的说书人在乱世里怀念曾经的中兴罢。恰如大渡口居民祭谢兰玉祈顺,非为怀人。
老妪道:“今日刚好是初一,村头有戏班子场戏,讲到正是谢老爷与苏公子年轻时候的事,您几位若想看一看,我会带路。”
薛韫知强在苏润莲之前道:“如此有劳了。”
几人依次走出,只留下苏润莲一人,慢吞吞地还没走。他往旁边挪了几步,站到铜像的正前方,抬头望着那张不似故人的面容。
村口的戏台已经搭好,男女老幼散坐在草丛间,月光给大地镀了一层银白。
两位披着黑斗篷的小演员上了台,薛韫知才差点惊掉眼睛,这戏哪里是讲的苏润莲和谢兰玉“年轻时”,分明是小时候!
那时候景玄帝健在,他们这群孩子都是个位数的年龄。陆合还能在元宵宴上舞刀耍枪,惹得众人欢欣。宋明还没有跌入冷湖里险些溺死。陆安还是大将军,苏群玉尚为百官之首,余力写着草稿《理说》。谢庭渊领中书监佐丞相事,华发未生,康健如钟,常结伴出入。
一日,因谢庭渊常夜宿尚书台、久不归家,七岁稚子子谢兰玉直接跪到了尚书台的长阶外。路过的官员疑惑,他就大声说:“我来接我爹回家!”
小孩子一句话中气十足,却是伦常颠倒,把常话说反了!围观众人纷纷大笑起来。
恰好苏润莲也途径此地,提醒他尚书台乃是朝廷重地,不可跪在这里。谢兰玉不听,讲明原委后,小小苏润莲竟然当场陪他一起跪了??恳请谢中书早日回家!家有夫人有儿女,必须回家!
谢庭渊丢不起人,终于出来了。
与他一起出来的,还有皇帝宋照。
宋照看着谢兰玉和苏润莲,笑眯眯地问道:“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你们以为这样对吗?”
小小苏润莲答:“不对!上下互相取利,弑夺之祸起,国将危。”
宋照夸赞道:“嗯!答得不错,这是《孟子》中的意思。谢元芝,你认为对么?”
谢兰玉道:“我以为不然。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岂为不义?未闻有下厚其亲者不能上义其君,君子之和,有道而同,岂必不义乎?”
宋照仰面大笑:“好啊,好啊!谢中书有位聪明伶利的儿子。”
这段对话,让少时的谢兰玉自此声名远播,亦奠定了他毕生学说的基调。日后,他成了景朝扶持萧泽的“异端学说”而反对苏群玉之“义”、“理”的第一人。苏润莲与谢兰玉之间的友谊,大抵亦始自那时。
戏唱一半,薛韫知拎着一棕色瓦罐,坐到苏润莲旁边的草地上。
苏润莲看了一眼瓦罐。“是酒吗?”
“是梨汤。”
“哦。”苏润莲看上去略有失望,“今日出了兵营,也不准饮?”
薛韫知想了片刻。“毕竟有数万大军在,身处京畿腹地,须随时待命,万一有个??”
“我只是问问而已。”苏润莲马上示意放弃,掀开盖子嗅了嗅,“好香!”
“香吧。”薛韫知暗喜,仍平静道,“是我自己熬的。”
“这配方很熟悉。”
看来他发现了。薛韫知心中一紧,但转念想,发现了不正好?要对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