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地渊回响与血肉低语(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ker-02)!被压制!但活性异常!立刻执行第一采样预案!‘火种-3’携带安全包在门口待命!”“裴教授?”李芸空洞的眼神这时才迟缓地聚焦回他身上,依旧是那副诡异的平静表情,仿佛刚才痛苦尖叫的是另一个人,“怎么了?你脸色不太好。”
裴凡生压下翻涌的寒意,声音平稳得如同冰封的湖面:“只是感觉你的症状有些复杂。我需要更详细的观察数据,以便尽快帮你联系专家。” 他站起身,走向门口,同时快速通过骨感通讯低语:“准备B型惰性力场容器,激光显微剥离模式,目标:左前臂边缘最小晶簇点。动作要快!”
蓝湾苑安全屋的临时“深潜者”生物分析平台在不到半小时内完成了所有初级分析。这里原本是为了分析旧食样本建的小型实验室,此刻临时调整了部分阵列参数。激光全息投影仪在房间中央悬浮着数层复杂的光谱图和分子结构模型,发出低沉的运算嗡鸣。
裴凡生眼底布满红血丝,他已经连续高强度工作了超过四十个小时。此时,他的目光正聚焦在中央并排悬浮着的两个能量谱图:
左边是刚从李芸左前臂边缘取得的暗红晶簇碎屑发出的高频振荡频谱,图形尖锐,能量线在几个异常的窄频带高度集中,标记为Bio-FB01。
右边是几小时前他刚刚构建完成的——苏联科拉超深井档案中记载的“引力畸变窗”理论模型能量分布图Kola-Rift-85。
“深潜者”平台的分析数据流如同瀑布倾泻在旁边的副屏上:
>>> 频域分析:目标Bio-FB01 与 理论模型Kola-Rift-85
>>> 维度:宏观物理(主频段异常能量聚合点) - 置信度:低(匹配度 >> 维度:量子背景噪音模 (特定真空起伏) - 置信度:中(匹配度 47%)
>>> 警告:发现亚结构共振特征!启动 Ω-Kappa 谐振子模拟分析...
>>> Ω-Kappa 谐振子频率建模:构建中...
>>> 模型空间:尝试 11维超弦模型映射... 模型构架稳定
>>> 警告:侦测到低频异常关联!Bio-FB01 与 Kola-Rift-85 在 Ω-Kappa子空间节点【矢量场索引#117】检测到轨迹趋同振荡!
>>> (轨迹相位偏差:17.8%; 震荡拓扑结构相似度:89%)
>>> 结论:存在潜在物理同源!源特征指向深层地质活动诱发的高维能量泄露。可能性:污染体暴露于特定地渊能量残留环境 / 其生物结构具备模拟高维谐振特性。置信度评估:73%(仍需进一步实体验证数据)
“Ω-Kappa……”裴凡生看着全息图中那个在理论模型中被标定为猩红闪烁的抽象节点。科拉当年的科学家们设想它是特定深层地质应力挤压下,空间本身在极高维度上产生的某种短暂谐振点,是井下一次次“引力湍流”的核心发动机。一个理论上存在、从未被人类直接证实过的怪物频率。
而李芸体内因畸变而生的“矿石”,其核心震荡频率的核心子空间结构,竟然与这个“幽灵引擎”的模型轨迹高度一致!
这意味着什么?
是李芸体内的污染源具有类似科拉井下的特殊环境暴露史?
还是说,制造这个污染源的“厨师”,其力量的根源——能够定向引发这种空间谐振的能力——已经被植入了受害者的细胞深处?
“砰!”
实验室的门被大力推开。王飞翔走了进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火种-2’在目标位置找到了‘厨师’的清洁剂。”他将文件拍在裴凡生旁边的桌子上。
文件头是“蜀中EDC分部遗址——废弃雷达站二次痕量证据提取报告(高度加密摘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微距照片:一枚融化的金属残片嵌在焦黑的泥土里,本身已彻底变形。报告内容:
...废墟深处(坐标:原脉冲发射阵列底座间隙0.3米深处)采集到变形金属碎片(编号:R-Z-01)...
...高能冲击融化残留...初步材质复原分析:基于分子排布模拟及残留元素光谱...复合型超强聚合物基底...外层镀有非标准碳化硅/铱合金特殊晶体结构...
...关键点:R-Z-01核心层微刻蚀痕迹(局部残存)...经“星图”超解像技术重构...结构疑似能量导向回路...
...材质比对结果:R-Z-01基底聚合物与归档样本“米色风衣碎片(图书馆事件遗留物)-MF-F-01”基底聚合物...分子结构同源性99.3%!外层特殊晶体结构镀层亦存在类同特征(工艺一致性 > 92%)...
...结论(极高概率):R-Z-01载体碎片与威胁个体“图书馆监控者”(代号:风衣男)装备材质技术同源!确定“风衣男”为蜀中EDC分部毁灭行动直接或间接关联方!
同源材质!
图书馆神秘监控者的“风衣”,与摧毁蜀中EDC堡垒的武器载体,使用的是同一种人类科技尚未掌握的、能在粒子束轰击下残留痕迹的特殊材料!
“‘风衣男’……林默……”王飞翔看着那报告上冰冷的对比图和数据,从齿缝里挤出那个大学里存在的名字。所有的疑点在此刻汇聚——精确的监控时机、出现在宿舍楼的米色风衣、非人的威胁感……以及这跨越空间、连接图书馆与毁灭战场的同源物质证据链!
“总部追查科拉项目幸存者名单有结果了?”王飞翔转向裴凡生,眼中的血丝在实验室冷光下更显狰狞,磐石的职责下是被同僚鲜血点燃的岩浆。
裴凡生调出刚刚弹出的搜索结果:“名单确认。科拉事件核心工程小组共七人。四人于三年内因各种原因(脑损伤后遗症)死亡。一人1989年移民美国,定居麻省理工进行基础物理研究至2020年自然去世。” 他的手指滑向最后两条记录:“还有两人……格奥尔基·马尔科夫……能源系统副总工程师……和……伊万·彼得连科……生物隔离预案设计顾问。”
屏幕上,两张黑白照片旁是长长的文字轨迹:
格奥尔基·马尔科夫:1987年因“健康原因”强制提前退休。1991年苏联解体时试图离境,未遂。1993年失踪,NKVD档案标记为疑似境外势力渗透清除。
伊万·彼得连科:1988年以“家庭原因”调离原岗位,加入代号“地心回声”的绝密项目组(档案深度加密,权限不足访问)。后续行踪被系统刻意抹除。最后可查记录为1990年的一份物资申请单签名(地点:新地岛试验基地2区)。
马尔科夫,失踪。彼得连科,消失在“地心回声”项目中!
“‘地心回声’……”王飞翔咀嚼着这个名字,如同咀嚼着苦涩的真相碎块,“难道‘厨师’是继承了那个绝密项目的某种遗产?”
嗡——
刺耳的警报声骤然撕裂了实验室紧张的氛围!这次并非李芸宿舍的传感器!是连接在“深潜者”分析阵列上的一份实时报警——标记源自902室内“静滞场”的内部生物监控!
警报源点精准指向李芸体内某个正在高速变化的畸变节点!代号:Bio-FB01-Red。
“深潜者”平台反应极其迅捷,激光全息投影瞬间放大中心区域。李芸躺在隔离罩内的红外影像被同步投影出来,其中位于她左肩胛骨下方一块位置较深的暗红晶簇区域(大小约一元硬币),内部温度读数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晶簇核心点瞬间亮起一颗针尖大小、却异常刺目的深紫色光点!
>>> 捕捉到高强度内部辐射闪光!伪彩成像标记:深紫色高强度光点 (峰值波长: 近X射线)
>>> Bio-FB01谐振频率瞬间拉升超过基准450%!!
>>> “静滞场-S”最大抑制模式启动!强制能量回流!
>>> 事件记录:Bio-Flicker-05(等级:临界 - 目标主动能量泄露尝试)
光点一闪即逝!频率读数在“静滞场”的强力打压下如同过山车般垂直跌落归零。但那一瞬间的爆发能量值和诡异的紫色光谱,却被系统忠实地记录下来。
裴凡生盯着那瞬间爆发的紫色伪彩点,猛地操作控制台,调出科拉档案中记录井下捕获拜旧者瞬间捕捉到的异常强能量爆发伪彩图!虽然成像技术差异巨大,但那次爆发的核心光谱波段峰值……竟然也落在近X射线频段!同样的高强度爆发,同样的瞬发瞬灭!
“同源……又是同源!”一种彻骨的寒意顺着裴凡生的脊椎爬上,“李芸体内的东西,其活动爆发模式……与当年在科拉井下捕获拜旧者时的能量爆发高度相似!”
几乎就在同一瞬间!
王飞翔手腕上那个“磐石”专用战术终端也剧烈震动起来!一个最高级别的红框信息弹窗:
来自:【地渊外线监控节点-Zeta (铁幕入口西侧4.7km)】
侦测到:异常非标空间相位扫描信号(高强度、瞬时脉冲型)!
信号模式特征分析:与蜀中EDC分部遗址上空检测序列(代号:废墟幽灵)……匹配度 > 92%!
源方向:推算为……城西北方向(大学城与科技园区交界区域)!
警告:扫描目标区域强烈指向蜀州大学及周边地域(置信度95%)!
废墟幽灵再现!并且目标明确锁定了大学!
而大学内,李芸体内的“鬼东西”刚刚试图向外界发出了强烈信号!
这是召唤?还是……定位回应?
王飞翔猛地抬头看向裴凡生,两个男人眼中都是燃烧的焦灼和冰冷的警惕。“它们在找!找‘铁幕’?找这个畸变的‘巢’?还是……”他的声音被手腕上终端急促的后续分析打断:
>>> 相位扫描信号瞬时功率分析:核心算法特征与蜀中EDC分部遇袭粒子束伴随调制信号……
>>> [算法关联度 > 93%!置信度88%!]
>>> 结论:极高概率与毁灭蜀中EDC分部的“厨师”势力技术同源!
轰!
最后一块拼图被血与火的证据砸在王飞翔眼前!“废墟幽灵”的扫描者,与摧毁EDC分部、掌握粒子束武器、监控李芸的……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组织!掌握着源于科拉地渊知识、能引发空间谐振、制造活体畸变武器的——真正的“厨师”!
“龙牙!”王飞翔对着通讯器咆哮,声音因过度紧绷而嘶哑,“所有单位!最高战备!‘厨师’的目标……就在我们这里!他放的东西在乱叫唤,他找过来了!”
房间内警报蜂鸣未止,监控屏上属于“铁幕”入口的画面依旧死寂无声,那扇厚重闸门在夜视镜头下是亘古不变的墓碑。
距离研究生D栋902直线距离约980米外,大学城边缘地带,一栋刚刚交付使用不久的“创智云谷”大厦23层设备间外。
这里并非公共区域,顶楼空调系统巨大的气流咆哮声隔绝了下方城市的喧嚣。靠着逃生通道冰冷的金属门,一个穿着深灰色普通工装外套的身影静静站着,外套的宽大帽子笼住了大部分脸,只露出线条略显刚硬的下颌。他似乎只是在等待,或者片刻的休息。
在他几乎全拢在工装袖子里的右手,正轻轻搭在金属门框上,微不可查。
就在蓝湾苑“深潜者”平台捕捉到Bio-Flicker-05爆发、并记录下那深紫色光点的同一毫秒级别的时间窗内——
这个身影搭在门框上的食指指腹下方,某个伪装成焊点的、比沙粒还微小的压力感应器,内部芯片接收到一个极度短暂的加密脉冲。
嗡……
一次极其短促、振幅频率精准计算的震动感,穿透工装厚实的布料,清晰地传递到他的指尖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