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三光同天,祈神请龙(5.8K字,求月票~)(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p;   “吾命,即为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敕令!”

    道人音落而箓成,随即,整个鄱阳湖都开始动荡起来。

    地动山摇,水泽震荡。

    大湖之上,浩渺云烟蒸腾而起,遮天蔽日。

    一股龙威法韵从湖底缓缓生发,再随着烟波腾空。同时,天上凭空生出大片大片的白云,与湖上的烟波相连。

    “昂——”

    一道巨大的龙吟声响彻云霄。

    云烟翻滚,最后竟凝成了一个巨大的法相虚影,法相人身,立于大湖之上,披龙袍,戴冕冠,额生龙角,不怒自威。

    ————

    远方,观礼云楼上。

    散原山副教主祯常道长脸上难掩喜色,他竟然真的将鄱阳龙王残留在鄱阳湖底的法威遗韵给召出来了!那龙王的样貌分明与宗中诸龙王画像中的鄱阳龙王敖诸一模一样!如果他不能大兴净明派,还有谁能?祖师谶语又岂会作假?

    句曲山副教主能岳道长眼放精光,这显然是一道祈神法,而且是出神入化的祈神法。只知道他在存神法上的天赋举世罕见,竟不知祈神法也这般厉害。而上清派,擅长的便是存神与祈神呀。嘿,仔细一想,他好像隔了很久都没去山里讲法了,不按约行事,也是个不老实的,不行,这次事了,一定要请他再去山中,这次要多待一会。

    阁皂山副教主圣应道长两眼一眨不眨看着小筏上的道士,教他《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才多久?听听这道章抑扬顿挫唱的多好,而且把灵宝科仪与「三光同天」、「祈神请龙」结合的天衣无缝,莫非真是天生的科仪灵童?兴许,阁皂山也该学一学散原山和句曲山了,授他真经,再请他来山里讲经传法或是开脉收徒。两葛兄弟之宗,做起这些事来不比那两家来得更轻松?

    三清山副教主时通玄并不在乎周围人的艳羡眼神,或许说他正享受着。老道士笑开了花,他想,明治山有这样的弟子,即便自己寿元将近,去地下见祖宗,也可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祖宗了。

    法驾上,黄海龙君愣愣看着鄱阳湖龙王的虚影,惊诧非常,这才多久?期间他还渡了雷劫,竟然已经将《太上洞渊神咒经》学会了?

    而以此咒经祈神请龙对法力和念力的消耗又是何等的大,他竟然只拿来为自己做迎宾礼?

    再说那鄱阳湖龙王,虽然只是云烟凝聚而成,但并非只是幻象泥胎,而是像有真灵在身。只见龙王现世后,先是环顾四方,眼中仿佛有沧海变换。

    随后,龙王收回目光,又看向竹筏上的道士,龙王脸色忽地一变,眼中闪过神芒,又猛地转头看往鄱阳湖南岸的赣江。

    龙王定定看了好一会,才转过头来,重新看向道士,他脸上显露出笑意,低头拱手道,

    “领法旨。”

    声如洪钟,遍传四野。

    龙王看向黄海国法驾,看向黄海龙君,眼中自然流露出欣赏之色,随即,他高声道,

    “迎青阳君入赣!”

    龙王话音方落,鄱阳湖便潮音四起,只见无数的游鱼蛟龙从湖中跃出,仿佛载歌载舞。湖面上翻涌着波浪,波浪映着阳光又泛起粼粼的波光,水光扭曲变化,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字,像是迎词,像是歌章。

    道士朝龙王作揖,行了一礼,他能感觉到,这位龙王看向自己时的眼神不是看一个施法人那么简单。至于原因,他也大概能猜出来一些,只是时过境迁,现在唤出来的也不过是龙王留在湖底龙宫里的一丝残韵而已,不必多说什么。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科仪还没有结束。

    道士收小鼎、法剑,乘筏继续前行。

    青阳照川起身,顾逦也跟着起身,两人对鄱阳龙王行了一礼。而拉车的九蛟几乎要把头埋进湖里去,不敢抬眸看上一眼,只是默默跟紧前方竹筏留下来的水痕。

    法驾继续向前,三迎已过,前方便是三清山为会面盟誓而准备的法坛。

    法坛是黄翡搭成,悬浮于湖面之上,有五阶,每阶九寸高,顶上放着一张青玉案。

    在法坛的两边,有一座座白玉云楼,这些都是应邀观礼之人的坐席,阁皂山、散原山、兵锋山、句曲山、庐山、四明山、罗浮山、金精山、明月山、赣州四大家……基本上,豫章有头有脸的大宗以及和三清山交情深厚的宗门都来了,这次,还特邀了崂山。

    这些观礼人的目光全部落在那个竹筏上的道士身上。

    竹筏抵近法坛,道士抬脚,离开了竹筏,踏上祭坛,但他没有继续登高,而是站在第一阶等候。

    不一会,龙国法驾也到了。

    蛟龙停在了法坛前,龙君走下玉辂,在水面上行走,步行来到了法坛上,与道士并肩。

    道士先行行礼,并道,

    “龙君容禀,我家掌教在山门前迎候,特遣小道先行在此迎接,并借大湖宝地与龙君订盟。”

    这样的安排是仔细考虑过的,龙君上岸是要与三清山签订盟约的,并非是臣服投拜。按古礼,缔结海誓山盟应该是要找碣石山、雁荡山、崂山这类的海边灵山,方显平等。只是海国心诚,记挂着三清山对顾逸父女的两度救命之恩,这才愿意上岸结盟。

    海国诚意十足,三清山自然也要投桃报李,不能真让人登门结盟。于是思来想去,便选了豫章境内的鄱阳湖作为迎宾之地与订盟之地。这里是五湖之一,陆上灵水,地方广大,既能施展开迎宾科仪,也能好广邀宾朋见证,而且也足以表达对海国的尊重,让海国安心。

    这些科仪都是跟海国商量过了,龙君自然知情。事实上,除了三迎之礼没提前告知,龙君对上岸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心里有数的。

    所以龙君回礼,

    “仙山盛礼,辛苦经师。”

    于是,两人携手迈步,拾阶登坛。

    来到坛顶,程心瞻与龙君背向站立,同时朝着两边观礼之人行礼答谢。

    两边云楼上,楼中所有人都起身回礼,这可是三清山万法经师与黄海龙君的礼,谁敢等闲受之。

    随即,两人转过身来,并肩走至案前。

    程心瞻作为东道主,率先拿起案上的法香,点燃后拜天地四方,然后插在香炉中。紧接着,他拿出了一面青色的玉璧,玉璧上有字,他双手捧璧,朗声念道,

    “岁在戊子,春分良日。

    鄱阳为证,群仙共鉴。

    三清山告于黄海龙国: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门有教,济度群生。吾山承三清之正朔,继葛仙之法脉,六千载以来,弘道演法,除魔安民。今闻黄海有青阳龙君,德配乾坤,威镇沧溟,泽被苍生,功参造化,实乃水府之真主,四海之明王。

    今蒙龙君垂顾,愿结盟好,共扶正道,此乃天意所钟,苍生之福也。

    现尊黄海青阳龙君为「广济普化龙王」,挂像于山。今后,黄海清山永为兄弟之邦,同气连枝,互通有无,患难与共,齐证大道。

    此誓如海!

    伏愿:

    黄海龙国,浪平水长,国祚永享。

    三清山,纪和合,谨书。

    戊子年,二月十七。”

    道士念罢。

    黄海龙君心中一动,没想到三清山给自己的尊号是「广济普化」,这还真是看得起自己啊。

    龙君面上毫无波澜,庄严肃穆,在敬香后也拿出了一面黄色的玉璧,玉璧上同样篆刻文字,龙君捧璧,高声念道,

    “戊子新年,春分良辰。

    灵湖为证,诸真共见。

    黄海龙国告于三清山:

    玄水有灵,润泽八荒;龙族承运,护佑四方。吾国秉禹王之遗德,继青龙之正脉,两千年来,统御沧溟,调和风雨,福被黎元。今闻三清山有和合真人,道参混元,法贯乾坤,德配日月,功满神州,实乃道家之宗师,陆地之仙真。

    今蒙掌教垂青,愿缔盟约,共扶正道,此乃乾坤交感,万物之幸也。

    现尊三清山掌教和合真人为「太虚致一真人」,尊三清山万法经师心瞻羽师为「通真广弘先生」,立祠于海。今后,清山黄海永为昆仲之邦,同舟共济,道法相参,休戚与共,齐登妙境。

    此誓如山!

    伏愿:

    三清仙山,仙运昌隆,道统长存。

    黄海龙国,青阳照川,谨书。

    戊子年,二月十七。”

    龙君念罢。

    一旁的道士一直专心听着,当听到黄海尊掌教为「太虚致一」时,他暗自点头,和合而致一,这是万法归一的体现,心想黄海是花了心思的,然而下一刻,他便听见了自己的名字。

    道士太过惊诧,以至于在这样的场合他都没忍住,不禁偏头去看龙君,给自己上先生封号?这在之前从来没有提过啊!

    黄海龙君嘴角挂着笑,并不理会道士,饶过香案,来到法坛边沿,手捧玉璧,伸出坛外。

    程心瞻见状也连忙跟上,捧璧外伸。

    两人同时放手,坠璧于湖。

    “扑通——”

    一声水响,两岸云楼掌声雷动,龙国法驾奏响仙音。

    鄱阳湖龙王见证了两面玉璧沉于湖底,微笑着缓缓消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