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章 弹与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p; “敌强我弱之势昭然,纵使倾国之力,胜负亦未可知。

    昔宋与辽战,屡败而后和,遂有百年之安;汉与匈奴和亲,息边烽数十载。

    和者,非怯也,乃审时度势之智。以金帛换岁月静好,以盟约保黎庶安康,待国富民强,再图后举,此乃长远之计。”

    “今主战事者,徒逞血气之勇,不恤百姓之艰,不察天下之势。若执意兴兵,恐内则民怨沸腾,外则强敌环伺,国将危矣。

    伏愿陛下罢出征之议,遣能臣议和,定盟修好,使百姓复归田亩,商旅重通四海,则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郭敏此言一出,殿内立时嗡嗡声起。

    如今虽然在朝堂之内,主战的苏系官员占据绝大多数,但并非所有人都对开战喜闻乐见。

    尤其是江南系的官员。

    自从迁都北平以后,他们能感觉到现在对朝堂的控制力已经越来越小。

    尤其是基层的官员,要么是北方系的官员,要么就是新学出身。

    虽然新学出身的官员不能和科举出身的官员相比,出仕后不能直接任一地治官,哪怕是县令。

    但他们的权力极大,比如一县的六户,往往都握有实权。

    如此积累数年之后,他们同样能在通过吏部考评后,升任七品及以上官职。

    江南官员不难想象,数年、数十年之后,这些新学出身的官员,将一个个掌管朝堂重要职能。

    到了那时,还有他们什么事?

    这也是朱棣的招数,温水煮青蛙。

    其实都不用几十年之后,哪怕是现在的朝堂已经初见端倪。

    科举出身的官员哪怕出任一地首治,可他的权力也被下面的辅官无限分割。

    县丞、主簿、典史、六房书吏,几乎大半新学出身。

    这些人论诗词歌赋,可能给主官提鞋都不配,但每人都有一技之长。

    比如掌刑房的书吏,在书院内就专门学过侦缉方面的学科,比如痕检、追缉,甚至仵作的尸检都接触过。

    如此一来,来自天南海北,分属不同书院出身的书吏,不仅大量分走主官的权力,还互不统属,大大限制了地方官的权限。

    要是一个地方官根基浅点,能力差点,被架空都是有可能的。

    这也是这些江南出身的文官最担心的局面。

    以往他们可以通过拉拢、赞学、联姻拉拢这些官员,成为他们权力战车的一部分。

    但现在面对一个自身权力不够重,分分钟还可能被属下架空的地方官,拉拢的意义就显得没有那么大了。

    倒不是这样可以完全杜绝贪墨、结党、营私,至少他们想和以前一样,拉拢一个就能烂一窝的情况,几乎很难出现。

    话说回来,现在朱棣要对外开战,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很简单,还是权力。

    一旦开战,首先就是武勋的权力会不断加重。

    这么多年了,好不容易才淡化那帮武夫对朝堂的影响力,他们怎么可能坐视武勋崛起?

    而另一方面,则是升迁。

    打仗打的是什么?

    后勤。

    只有地方上稳定,能够源源不断的给朝堂输血,才能保证前方战事无虞。

    而恰恰这一点,就能够给无数人升迁的机会。

    既然陛下给了升迁的机会,那我为什么要冒着随时会被砍头的风险,和你去勾结呢?

    士族永远不可能被消灭,这一点苏谨在二十年前就清楚。

    他和朱棣一直在做的,从来不是消灭什么士族,而是分化和限制。

    既要用,还不能让你做大。

    看着跳出来的郭敏,朱棣眼睛一眯就要发火,却被苏谨拦了下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