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0章 不会吧?刚组的队伍初体验就要冲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sp; “弯道也不错,甚至……有些压住了其余人?”

    “除了牙买加和美国队,她好像连小鹰国第一棒都压住了?!”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稳住这个位置!”

    “交接要到了,一定要做好啊!”

    年轻队员。

    就是最怕在交接环节出问题。

    精气神之类的都不会差。

    但是这种交接考验的可不仅仅只有锐气。

    经验沉稳度,熟练度,以及临场的发挥能力。

    缺一不可。

    这也是接力比赛比单纯的跑步更有悬念的地方。

    如果你的交接做的不好,就算是美国队。

    就算是牙买加。

    也得遗憾出局。

    即便是不出局,耽搁了这么一下,也会被平常轻松拉爆的队伍反过来击败。

    所以交接的这一瞬间很重要。

    李韬也紧紧的盯着。

    毕竟第一棒。

    的确是。

    跑得不错。

    不是吗。

    有机会的话,最好还是能够守住啊。

    现在还没有修改接力的交接区,那是2017年以后的事情。

    所以现在还有预跑区域。

    看着前面的孔令薇已经准备好预跑。

    袁奇奇身体姿态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上半身前倾角度比弯道阶段减小3度。

    既维持着不错的高速。

    又让躯干有足够的稳定性完成传棒动作。

    这是4×100米接力第一棒最关键的技术转换:从“纯冲刺”到“冲刺+传棒准备”的模式切换。

    孔令薇开始预跑。

    这个时候袁奇奇也进入接力区。

    只见她的右手自然向后伸展,掌心朝外,拇指与食指形成一个略大于接力棒直径的环形。

    这个手势有两个技术要点:

    一是手腕保持微屈,避免僵硬导致传棒时的冲击力损伤关节。

    二是手臂位置稳定在腰侧后方20厘米处,既不会因太靠后影响摆臂平衡,也不会因太靠前让接棒手够不着。

    此时她的步频刻意稳定在4.5步/秒。

    步长保持1.9米不变。

    这种“锁节奏”的动作是给第二棒孔令薇的信号——

    然后就是。

    接下来的3步内。

    将传棒动作将完成。

    孔令薇在接力区前3米处进一步加速。

    她的启动时机卡得不错。

    比预赛好不少。

    预赛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

    回去她好好反省。

    决赛这里就不仅仅只关注自己。

    也开始关注第一棒袁奇奇过来的频率和距离。

    这才是一个优秀的交接要做的事情。

    只关注自己。

    那是北美洲的交接办法。

    而且不适用在除牙买加和美国队之外的……任何队伍上。

    袁奇奇的右脚刚落地。

    她便迈出第一步。

    两人步频形成一个接近的同步——

    这是苏神告诉的接力成功的核心原理。

    即传棒者与接棒者的步点重合。

    避免因节奏错位导致的停顿。

    任何一个人跑得太快,或者任何一个人跑得太慢都不行。

    这是接力比赛。

    是团队作战。

    要的是配合。

    慢的人应该快一点,快的人也要等一等慢的人,这样才能完成一次更好的交接棒。

    不然都只顾个人的话,不是失误就是容易掉棒。

    肯定出意外的概率会变高。

    孔令薇她的左臂向前探出。

    掌心朝内。

    手指自然张开。

    与袁奇奇的右手形成“掌心相对”的对接姿势。

    这种改进后的姿势比单纯“握棒端”接法更高效。

    因为掌心接触面积大。

    容错率更高。

    即便两人位置有细微偏差。

    也能通过手指的微调完成交接。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两个人的身影越来越接近。

    这个时候其余的队伍也在开始完成自己的交接。

    小鹰国队她们的交接是最流畅的一个。

    原本还落后的她们就通过一个交接瞬间又冲到了第三的位置,然后……

    也利用这一点。

    大幅度缩小了一波和前面美国队以及牙买加队的差距。

    当然法国队和巴西队这里都做的不错。

    这已经不是几年前了。

    08年之后几乎每个国家的交接能力都在提升。

    不再是以上个世纪为标准的时代。

    几十年这个交接的技术都没有太大的扩充以及普及。

    现在可不是这个时代。

    而且所有人的交接技术都渐渐提升之后,如果你的技术不提升。

    那你不就是落后吗?

    当然也有不在意的。

    那就是牙买加和美国队。

    虽然她们的交接明显的顿了顿。

    可这不影响运动员脸上自信的表情。

    仿佛这种场景虽然不完美,但也不影响她们去夺金。

    不影响她们成为第一。

    这就是美牙两国的傲气。

    随着两个人的不断接近。

    袁奇奇和孔令薇……

    即将进入这电光火石的传接刹那。

    传棒瞬间发生在袁奇奇的右脚再次落地时。

    只见她她的右手腕以小臂为轴。

    向内旋拧30度。

    这个动作不是靠手腕单独发力,而是由肱二头肌带动小臂转动,力量从肩部传导至指尖,形成一个连贯的“推送”而非“投掷”动作。

    做了一些改动。

    可都是苏神亲自在二沙岛进行的推广。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技术。

    在咱们这里。

    就是显得比其余国家用的更好。

    效果更佳。

    就是因为有苏神在。

    有重开的苏神在。

    这是关键技术差异。

    原本传棒容易因发力过猛导致棒体晃动,而推送式依靠身体惯性带棒前进,更稳定。

    此时孔令薇的左手恰好迎上。

    拇指与食指瞬间扣住棒体中段。

    这个位置是接力棒的重心点。

    握住这里能最快掌握平衡。

    减少接棒后的调整时间。

    交接过程中,两人的身体距离控制在60厘米左右。

    太近容易发生碰撞,太远则增加传棒难度。

    袁奇奇的右臂在送棒后没有立刻收回,而是保持伸展姿势随身体惯性后摆。

    这是为了避免手臂回收时干扰孔令薇的动作——很多接力失误就出在传棒者急于收臂,导致肘部碰撞接棒者。

    这个点。

    苏神在优化的时候。

    自然考虑了进去。

    尤其是女子接力。

    因为核心的力量不如男子,就导致她们在交接的时候身体的波动更大,不稳定性更大。

    如果她们都能做好这一点。

    那么放在男子的身上。

    效果将会更好。

    孔令薇接棒后。

    左手迅速将棒体向身体内侧拉动,同时右臂摆幅加大。

    借助身体转动的力量。

    去做交接。

    “阿薇。”

    “接!!!”

    在这个声音中。

    孔令薇。

    成功拿到了接力棒。

    接力棒上略微有些冰冷的温度。

    此时此刻却这么让人感觉心安。

    这技术核心在于“动态同步”——

    也就是两人都在高速移动中,却通过步频、伸手时机、身体间距的精准控制,让传棒动作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完成。

    这就像两个高速行驶的汽车并线时,驾驶员能平稳递东西,靠的不是仅仅速度一致。

    而是相对位置的稳定。

    “交接成功!”

    “做的不错!孔令薇顺利拿到了接力棒!”

    “而且我感觉对比预赛的时候,决赛这里的交接更加流畅!”

    杨剑感觉……没问题。

    这一波交接就是比预赛的时候做得更好。

    袁奇奇在完成传棒后,没有立刻减速,而是保持原有步频再跑两步才逐渐降速,这是为了避免突然减速对孔令薇造成气流干扰。

    而孔令薇接棒后,步长在三步内从1.6米增加到1.8米,然后到1.9米……

    迅速将速度提升至9.0米/秒。

    然后到9.2米到9.3米,9.4米,9.5米,9.6米……

    两个人的交接在这里完成的相当有质量。

    不说对抗经验丰富的几个老牌欧洲国家。

    起码比自己的预赛要做得好就是了。

    这种无缝衔接的关键。

    在于她接棒时没有刻意去“抓”棒。

    而是让手臂随身体惯性自然前伸,借助袁奇奇推送的力量顺势握棒。

    整个动作如同水流过管道,没有多余的发力和停顿。

    这正是接力技术中“以动制动”的核心原理。

    是用身体的惯性代替主动发力。

    减少能量损耗。

    孔令薇接棒的瞬间,左手拇指与食指精准扣住接力棒中段的防滑纹区域,这个发力点是她与袁奇奇经过上千次合练确定的。

    棒体中段距两端各15厘米,既避开了第一棒选手手指残留的汗液影响,又能让她最快掌握棒体平衡。

    德国队茵娜·魏特的技术特点是“步频压制”,她的步频达到4.8步/秒,是所有第二棒选手中最高的,但步长仅1.75米,属于“高频短步”类型。

    她的优势在于直道加速阶段的步频提升速度——从接棒到全速仅用3步,比孔令薇快1步,但因步长限制,绝对速度稍逊。她的传棒动作偏“甩腕式”,手腕发力占比达60%。

    虽然传棒速度快,但稳定性不足,棒体在交接瞬间的晃动幅度比孔令薇大2厘米。

    俄国队纳塔利娅·鲁萨科娃擅长“弯道衔接”,作为从弯道进入直道的选手,她的身体转正速度极快。

    从弯道倾斜10度到直道垂直仅用2步,比其她选手快1步。她的蹬地技术侧重“脚跟先着地”,脚跟接触地面的时间占整个支撑期的30%,这种方式能缓冲直道加速时的冲击力,但也导致蹬地发力延迟0.005秒,在短距离接力中形成微小劣势。

    小鹰国队阿什莉·纳尔逊的“爆发式加速”极具威胁,她接棒后的第一步步长就达到1.8米,第二步直接增至1.9米,这种“大步幅启动”让她在接棒后30米内的速度提升,超过孔令薇。

    但她的技术短板在于摆臂与步频的协同性——左臂摆幅比右臂小15厘米,导致身体轻微向右侧倾,每步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用于平衡,在接力后半段容易出现疲劳。

    牙买加队凯伦·斯图尔特的技术核心是“力量传导效率”,她的腿部肌肉发力时,髋、膝、踝三关节的伸展同步率达到95%,远高于平均水平的85%。

    这意味着她的蹬地力量几乎没有损耗,全部转化为前进动力。她的步长超过两米,是第二棒中最长的,配合步频,瞬间就重新拉开差距。

    但她的传棒动作较为僵硬,手臂后伸时肘部固定,导致接棒手需要主动调整手部位置,交接时间不怎么样。

    但是好在实力够硬。

    依靠硬实力能硬吃。

    美国队亚历山大·安德森的“全程高速”能力突出,她从接棒到传棒的整个阶段,速度波动不超过0.1米/秒,这种稳定性源于她精准的步长控制。

    每步的步长偏差小于3厘米,让第三棒选手能完美预判接棒时机。

    她的摆臂属于“大弧度摆动”,摆臂幅度比孔令薇大20%,虽然能带动躯干向前,但也增加了肩部肌肉的负荷,同样存在过早疲劳的风险。

    不过这样的风险只是相对于和自己同层次的选手来说,如果你跟她没在一个层次上,那么她的这些缺点在你面前都不是缺点。

    因为被小鹰国交接的时候反超。

    暂时落到第4位。

    甚至德国队这一棒交接都做得不错。

    看起来优势被迅速缩小。

    但是没关系。

    孔令薇也有自己的强项。

    只见此时她的左脚正处于腾空阶段,借着身体向前的惯性,右脚落地时直接将步长从预跑阶段的1.6米拉至1.75米以上。

    这个“半步加速”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

    髋关节的转动幅度比常规起跑时增加8度。

    就是为了确保拿到接力棒后,自己腿部蹬地时的发力方向可以完全向前。

    孔令薇与这些选手相比,技术优势在于“均衡性”——步频、步长、摆臂、传棒的各项数据虽非单项最优。

    但没有明显短板。

    且各技术环节的协同效率不错。

    她这一棒只要不被拉开太多,甚至只要能够顶住守住第四的局面。

    就够了。

    毕竟牙买加和美国的这一棒,同样是能够打开11秒的高手。

    所以她们才能够无所谓交接。

    反正硬实力都能啃上去。

    好在通过更好的交接技术抄到前面的小鹰国第二棒,她的硬实力今年也不过只有11秒35左右。

    这就给了,即便是能够依靠交接反超过去,但也没有在纯跑动上占据优势。

    毕竟咱们的交接也做的不是特别差,起码比以前那一批交接做的好多了。

    也就是这两个小姑娘,第一次就跑大赛决赛。

    多少有些不适应,经验不足。

    才让交接的时候明显趋于保守。

    毕竟还是害怕犯错。

    这没有什么问题,多跑就会好的。尤其是好不容易进入决赛,与其犯错与其太莽,还不如稍微保守一点。

    依靠纯跑动去接近就行。

    进入直道加速阶段,她的步频提升呈现出阶梯式特点:接棒后第1至3步,步频稳定在4.5步/秒,让身体适应持棒奔跑的重心变化。

    第4步开始,步频以每步0.1步/秒的幅度递增,至第7步时达到峰值,这种渐进式加速与牙买加选手凯伦·斯图尔特的“瞬间爆发”不同,她的股四头肌收缩力度从接棒时的60%逐步增至85%,避免了肌肉突然过载导致的动作变形。

    她的腓肠肌在蹬地瞬间的活跃度比其她选手高10%,这意味着小腿肌肉在推送阶段能提供额外的向前推力,让每一步的有效前进距离增加2至3厘米。

    这个设计也更加符合她的生理结构。

    看着前面的小鹰国第二棒阿什莉·纳尔逊,她觉得好像也没这么强。

    起码刚刚能够反超更多利用的都是交接那一项,做得更加的极致,更加大胆。

    经验更足。

    纯跑动的方面。

    其实相当的普通。

    甚至可以说她今年整个状态的提升很慢,一直到莫斯科这期间,在前面的100米比赛……

    分别是11.56,11.64,11.60,12.20,11.48,11.40。

    而其中。

    最后两场看起来成绩提高了不少,进入了状态,其实不然,因为你还要考虑一下比赛的风速以及比赛的海拔。

    这两场一场是2.8的大顺风。

    一场是2.7米每秒的大顺风。

    也就是说其实这硬实力和上面差不多。

    完全是靠大风给吹到了这个成绩。

    所以说她其实现在的硬实力并不高。

    你就算多给一点,最多也就是刚刚11秒40或者是打开11秒40。

    莫斯科的天气一般,最近不是在下雨就是积水,你很难指望她能跑出多快的成绩来。

    所以反而是孔令薇,有可能在这里能占据优势。

    能凭借纯跑动。

    去反杀前面刚刚超过去的小鹰国第二棒阿什莉·纳尔逊。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孔令薇的肘关节始终保持90度夹角。

    摆动时以肩关节为轴做前后钟摆运动。

    左右臂的摆幅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

    远小于小鹰国第二棒阿什莉·纳尔逊15厘米的摆幅差。

    之所以采取这种摆臂。

    是因为这种这种摆臂可以让她的躯干始终保持垂直于地面。

    避免了因单侧摆臂过强导致的身体侧倾。

    比如高速摄像机捕捉到。

    在这样的情况。

    她在直道中段的身体左右晃动幅度仅为2厘米。

    作为对比,而安德森则达到5厘米。

    这意味着孔令薇每步用于平衡身体的能量消耗比对手少。

    摆臂时,她的手腕保持微屈,掌心始终朝向身体内侧,这种姿势能减少空气阻力,苏神实验室风洞测试显示,她的摆臂动作产生的气动阻力比“手掌外翻”姿势低8%。

    在呼吸与动作的协同上,孔令薇采用“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深度呼吸法。吸气时恰逢左右脚交替落地的间隙,胸腔扩张的节奏与步频形成1:3的共振,这种同步让她的血氧饱和度在高速奔跑中仍能维持在96%以上。

    比采用“两步一呼”的纳尔逊高出3个百分点。

    呼气时,她的腹肌会伴随摆臂动作轻微收缩,这种“呼吸辅助发力”的技巧能让核心肌群的稳定性提升10%。

    尤其是在持棒转身传棒前的最后阶段。

    稳定性尤为关键。

    她的躯干晃动幅度进一步缩小至1.5厘米,这是要为等下交接做准备。

    要为传棒动作提供稳固的支点。

    这场决赛开始之前,袁郭强就告诉这两个小姑娘不要太紧张,稳妥的完成任务就行,不要掉棒就可以。

    毕竟对于成绩这头一回也没太多追求。

    而且之前保持的去年成绩。

    预赛就破了,不是吗?

    任务已经达标了,后面让运动员轻装上阵就行。

    毕竟有时候也不是说教练员非得逼着运动员这么做,主要是……经常会有上面需要做一些赛前的比赛预测或者是成绩保单。

    不得已才要做这样的事情。

    那既然已经达标了。

    作为教练,自然也是一身轻松。

    尤其是发现,这两个小姑娘还跑得不错的情况下。

    更是意外之喜。

    “没想到第2棒孔令薇,表现相当不错!”

    “虽然交接的地方比经验更老了,交接技术更好的小鹰国超越,可是……”

    “孔令薇没有放弃稳定住身体的节奏后持续给予小鹰国第二棒压力!”

    “甚至她在不断与纳尔逊缩小差距!”

    这谁能想到?

    咱们虽然交接的技术,被小鹰国拉开了点,但其实幅度并不大,更多还是因为小运动员第一次参赛比较保守的原因,而并不是交接技术在这里就落后了太多。

    所以在这种落后并不是太多的场面下。

    孔令薇从后面发起赶超节奏的画面。

    才会越发的清晰。

    毕竟第二棒。

    也是个大直道啊。

    纳尔逊也没有想到刚刚的交接让自己建立了优势,这么快竟然就被赶了上来。

    而且这家伙还是依靠着纯粹的跑动能力。

    这还是自己认识的亚洲女子队伍吗?

    她们不该很快就会被我们甩开吗?

    这是事实啊,男子不说起码女子现在还是这样。

    纳尔逊她的印象流并没有问题。

    而且亚洲的国家只要是上了大赛的赛场,几乎都会出现难以发挥自己赛季最强实力的情况。

    所以通常是被当成一般游戏里面的哥布林。

    出了新手村就会被甩开。

    绝对的背景板。

    哪里知道,竟然会出现眼下这个局面。

    人家被反超之后,非但没越拉越远。

    甚至又开始鼓足力气,企图反杀。

    而且人家还真有本事做到。

    因为她可以明显听到钉鞋声在靠近。

    这还是亚洲队吗?

    她们不是只有个第四棒的陈,比较厉害吗?

    什么时候第二棒也跑得这么好了?

    事实上你别说什么第二棒。

    第一棒同样跑得不错呀,只是因为纳尔逊她自己跑的是第二棒,所以对第一棒的感觉不深刻。

    事实上,中国队这一次第一棒就跑得不错。

    如果这场比赛不是世界顶尖舞台,即便是个欧洲的联赛……

    都能发现,其实我们一启动……

    就没有落后。

    只是世界顶尖舞台上有牙买加和美国队。

    使得这个情况不明显。

    “孔令薇,表现不错呀,渐渐追着上去……”

    “她竟然。”

    “追上了纳尔逊?!”

    “重返第三位啊!!!”

    “还得看看交接,交接如果做好……”

    一个念头。

    在杨剑脑海里浮现。

    如果交接做的好。

    真不是不可能争取一枚奖牌啊。

    难道咱们这一支新队伍第一次上世锦赛的大赛舞台……就能够夺牌吗?

    你要知道在此之前女子的接力队可都是不堪一击。

    这个差距可比男子大多了。

    能有资格跑都不错了。

    你有些比赛甚至都没机会跑。

    预赛的资格都没有。

    这个反差实在跳动太大了,最关键的是……

    也没打算这一枪就要去争取奖牌的呀。

    她扫了扫旁边的李韬。

    李韬这个时候还是比杨剑要淡定。

    毕竟还有两棒呢。

    尤其是还有两次交接呢。

    当然最关键的是这一次。

    李韬也看了这么多国家队的比赛,就很清楚……

    其实真正要做好的就是这一次交接了。

    因为。

    三四棒交接。

    是韦勇丽和陈娟。

    这两个人有经验,有默契,有能力。

    又有多次的大赛合作基础。

    那你说说看。

    是不是真正的考验就是在二三棒的交接上?

    如果这一棒交接好。

    真不能说。

    没机会。

    冲一冲奖牌呀。

    奖牌?

    亚洲女子接力队???

    李韬原本的想法是等这一届的运动员成熟起来,起码也要看看2015年的帝都有没有机会。

    到时候主场作战,再加上这些年轻运动员也能成长两年。

    那个时候也许是一次机会。

    结果呢?

    你告诉我,你上来新组的队伍。

    就奔着奖牌去了???

    到底是你们二沙岛的人魔幻。

    还是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太魔幻。

    李韬自己都快。

    有些分不清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