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9章 这就是华夏瓷器的魅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陈阳示意帕特西亚用手指感受釉面,自己先轻抚了一下瓶身作为示范:“雍正瓷器的釉面有个很独特的特点,用手触摸时,你会感觉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润感,非常光滑,质感就像上好的丝绸一样柔顺,但又不像现代新瓷器那样光亮刺眼,反而带着一种内敛的光泽。”

    帕特西亚依言将指尖轻触瓶身,神情专注:“天哪,这种感觉真的很特别,像是在触摸一块温润的美玉。”

    “没错,这就是古人说的'如脂如玉'的感觉。”陈阳满意地点头,心中暗自盘算着。

    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扫了扫面前这两个外国买家,心里清楚得很——自己只能告诉他们一些基础知识,那些真正核心的鉴定秘诀,绝对不能全盘托出。

    毕竟,这是自己吃饭的本事,要是把所有的技巧都教给了他们,以后自己还怎么在这个圈子里混?至于他们能从今天的讲解中领悟到多少,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悟性和造化了。

    “雍正官窑的釉质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莹润如玉'。”陈阳的声音中带着一种学者的严谨,“这种釉面的光泽是内敛的,不浮躁,呈现出一种我们行内人称为'宝光'的特殊效果。”

    “这种效果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釉料配方和烧制工艺完美结合的结果。雍正皇帝对瓷器的要求极其苛刻,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安德森若有所思地问道:“那么,不同朝代的釉质都有各自的特点吗?”

    “当然。”陈阳微微一笑,“比如明代永乐的釉质偏向厚润,宣德的釉面常有桔皮纹,而康熙的釉质坚硬光亮,各有千秋。”

    “但雍正的釉质可以说是集大成者,既有永乐的温润,又有康熙的精致。”

    “最后我们来看纹饰的画工。”陈阳指向瓶腹的荔枝纹,神情变得更加专注,“这是区别不同时代瓷器的重要标志。明代永宣时期的画风豪放洒脱,笔意粗犷,有一种不拘小节的大气,就像宋代的写意山水画一样,重在表现神韵。”

    帕特西亚好奇地问:“那雍正时期的画风有什么不同呢?”

    “雍正时期的画工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陈阳用放大镜照着一片荔枝叶,镜片下的叶脉纹理清晰可见,“它们精细入微,注重写实,追求的是纤毫毕现的效果。”

    “你们平日里指定鉴定过不少美术作品,你们注意看这叶脉的勾勒,每一笔都精准有力,丝毫不差,叶缘的锯齿状结构被细致地表现出来,连叶子上的虫蛀痕迹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就是雍正时期'以工笔画入瓷'的典型特征,画师们必须具备极高的绘画功底。”

    安德森凑近观察,眼中满是惊叹:“确实如此!这些细节简直像显微镜下看到的一样精确,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仔细推敲。雍正时期的工匠技艺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就是为什么雍正瓷器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陈阳收起放大镜,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它们代表了华夏传统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准,每一件都是艺术品,而不仅仅是实用器。”

    “不单单如此,”陈阳移动放大镜到海水纹处,眼中闪过一丝专注的光芒,“雍正时期的画工,特别擅长通过笔触的轻重缓急来表现物象的质感。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御用画师中有一位叫王致诚的,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笔下有神,瓷上有魂'。”

    陈阳轻抚着瓶身,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画工不是在简单地描摹纹饰,而是在赋予瓷器生命力。”

    “就像这些海水纹,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一道波浪都有自己的'性格'。”

    “你看这里,”他用放大镜指向一处细微的波纹,“这道浪花的线条起笔如丝般轻柔,就像画师的毛笔刚刚触碰到瓷胎表面,然后随着手腕的力度渐增,线条变得饱满有力,最后收笔时又如蜻蜓点水般轻盈。”

    安德森凑近观察,惊叹道:“这简直就像是活的一样!”

    “没错,”陈阳赞许地点头,“雍正时期的画工们都受过严格的书法和绘画训练,他们将水墨画的'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