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九百章 文化符号的演变(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风气。在星象影响下,佛教出现了以黄道十二宫与七曜等配合阐释个人吉凶祸福的《灵台经》,道书《道门定制》也出现了“天蝎宫尊神”“人马宫尊神”等名号,道教内丹修炼重视选取十二宫方位时机来吸取光芒,社会对摩羯宫有了自觉认知。
占星术认为,出生时太阳所在位置为“命宫”,月亮所在位置为“身宫”,二宫其一居于摩羯则人事不达,宜退不宜进。
持有此论的始作俑者是韩愈,在他的时代,十二宫和二十八宿就已经被结合了起来,韩愈作《三星行》诗抱怨命途多舛:“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无善名已闻,无恶声已。名声相乘除,得少失有余。三星各在天,什伍东西陈。嗟汝牛与斗,汝独不能神。”
诗中“斗”“牛”,“箕”三星对应摩羯座。
苏轼觉得自己命格与韩愈类似,借此在《东坡志林》写下“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一段话,影响深远,广有文人引用。
以至于到了后来,南宋周必大,方大琮,牟巘,文天祥,高启等人,都认同了自己的“魔蝎命”。
这一说法给摩羯宫背上了负面意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摩羯纹饰的使用与发展。
本来作为佛教主题,摩羯一度十分受欢迎,还逐渐“中国化”,鳄鱼在中国的名声很臭,所以中国人将它改成了龙头,又因为唐代是李家天下,李鲤同音,所以本来海鱼的身子也被改成了鲤鱼身子。
摩羯主题出现了负面意义,北宋繁荣的手工业却亟需更多的纹饰。新纹饰诞生往往需要两个条件相互配合:一是从传统或外来图样中选取继承已有形式,二是在纹饰改动过程中赋予新形象以当时民众乐于接受的意义。于是大家不再称摩羯为摩羯,而将之改称为“鱼化龙”或“鱼龙”。
鱼龙互化说来自先秦,具备广泛的民间心理基础。加上北宋初年《太平广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此后,鱼跃龙门、鱼化龙逐渐明确指向科举。北宋中后期,传统摩羯纹退出纹饰舞台,龙首鲤身的“鱼化龙”或“鱼龙”纹饰以崭新的姿态登上舞台,就连进士宴席也被称为了“烧尾宴”。
而之前的魔蝎纹最早传承自鳄鱼图案的吻部被翻卷了起来,鱼鳍被扩大成了翅膀,又和中国的另一种神物“应龙”的图案结合了起来,直到明清成为了“应龙纹”的标准图案。
这种外来文化符号因为音译相近被结合起来,又被中国本土文化加以各种改造,最后又返回本土改造原生文化的例子,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