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李隆基回京,诛心之言(求月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惊天之变。

    无论是谁都未曾想到,大唐竟然会在短短时间之内发生这么大的变故。

    李隆基不是才刚刚离去嘛?

    而且还是去讨贼的。

    难不成是太子也要造反?

    这是洛阳百姓得知李亨登基后的第一反应,在轰动之余,随后各种传闻便相继在民间传了开来。

    具体内容便是称李隆基并非讨逆,而是要逃跑。

    没有人知道这些流言是谁散播出来的。

    也根本没有人承认。

    李亨自是对此十分的震怒,而群臣对此也是极为的配合,草草便压下了此事,虽明着禁止流言传播,但实则也根本压不下去。

    随后——

    李亨便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率领群臣亲至冠军侯府。

    ——要重启顾氏,敕封顾轩为太傅。

    对于当前的洛阳百姓而言,这自然是一件值得让所有人关注的大事,因为李隆基传闻而生出的各种慌乱,竟然就在这种时候渐渐停了下来。

    从始至终,顾氏都未曾出现在明面上。

    但却丝毫都不影响“顾氏”这两个字在百姓心中的含金量。

    “昏庸”的天子废弃了顾氏,迎来了天下大乱。

    如今“英明”的太子继位,重启顾氏,那自然便会一扫沉疴。

    这几乎是所有百姓普遍的想法。

    而顾易自然也不会拒绝。

    已经是时候了,顾氏需要重新再站起来了。

    民心浮动?

    走到今日,顾氏最不惧的,或许正是这个。

    除非顾氏子弟当真做出遗臭万年的恶行,或遭遇惨败,抑或与堪称千古一帝的君王为敌。

    否则,顾氏数百年积淀的赫赫声望,便足以消弭一切动荡。

    如今的洛阳就是如此。

    当顾轩以顾氏家主之名再入朝堂,并且联合李亨颁布圣旨之后,这铺天盖地宛若大山一般的声势瞬间便停了下来。

    又哪有什么值得誓死追随的非议?

    李隆基放弃洛阳就是他走的最错的一步棋,就如同原本历史之中他抛弃了长安一般,等待他的也唯有失去权力后的反噬。

    顾易自是不会浪费任何时间。

    就在平定了洛阳民心的当日,他便派出了一批批的人马,从洛阳而出朝着四面八方而去。

    其中有前往河北的、亦有前往潼关的,包括边疆。

    虽然这其中很多人顾易都尚未有所联系。

    但顾易现在要做的——

    就是要将这一面大旗给举起来。

    既然李隆基已经倒了下去,那他便不能再让安禄山如同原本历史之中那般,夺下整个洛阳了。

    同样的,也包括后续杀入长安的吐蕃。

    这些人对整个九州所造成的杀孽,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顾易可以接受动荡出现。

    因为这是秩序的重塑,也是文明的进步。

    但他不能让这一次的烽火再次伤到了整个九州的根本!

    潼关。

    在经过漫长的跋涉之中,已经不堪重负的李隆基终是赶到了潼关。

    其实洛阳距离潼关并不算远。

    但奈何李隆基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他的心里压力同样也不小,这一路可谓是受尽了折磨。

    杨国忠早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就一直等待着李隆基前来。

    他的本意是直接就走。

    不仅仅是害怕安禄山杀过来,同样也生怕惹出其他风波。

    但奈何李隆基的身体扛不住如此远行了。

    无奈之下,杨国忠只能等待。

    其实他想让李隆基前往蜀地同样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因为他的不少亲信如今皆是在蜀地。

    可以说,只要李隆基去了蜀地,那便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下了。

    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原因。

    虽然仍是有些担忧节外生枝,但李隆基的身体如此,他亦是无可奈何。

    值得一提的是——

    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人如今也正在潼关之内。

    自因为离开洛阳的关系,他们与杨国忠接触了一二,并且听从顾易的安排故作乖顺,如今杨国忠早已将他们当成了自己人。

    在生死面前,杨国忠似乎还分得清轻重,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够,早就将这二人调了回来。

    潼关内外,无人知晓洛阳城已然天翻地覆。

    初抵关隘,李隆基尚有一丝惊魂未定。然安稳睡过一宿,多年养成的奢靡积习便如藤蔓般缠绕上来,瞬间驱散了恐惧。

    就在这战云密布的前线雄关之内,他竟重拾旧趣,与杨玉环及一众宫女嬉戏宴饮起来。

    杨国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几番欲劝。

    李隆基却只慵懒摆手:“再歇两日。”

    仿佛关下那十万兵马筑成的防线,给了他无尽的安全感。

    然而,就在次日。

    李亨派出的使臣,与顾易遣来密会高、封二将的信使,几乎同时抵达潼关。

    当李隆基接见使者,听闻李亨已在洛阳“顺应天命”、接受百官劝进、登基为帝的消息时,整个人如泥塑木雕般僵立当场。

    一旁的杨国忠,亦是面无人色。

    ——这消息,不啻一道撕裂天幕的晴天霹雳!

    他们二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放肆!”李隆基脸色煞白如纸,惊怒之下,竟是不假思索地将手中玉杯狠狠掼在地上,摔得粉碎!

    “这逆子竟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使者口中那些洛阳城内的流言——关于他并非讨逆而是仓皇出逃的传闻——此刻如毒针般刺入脑海。

    最后一层用以遮掩他无能与仓皇的薄薄“遮羞布”,被无情地当众撕开。

    这位昔日的“开元圣主”,此刻理智彻底崩塌,如同被当众掀开伪装的雄狮,徒剩暴怒与疯狂,却已失了所有威仪与章法。

    “拿下!!!”

    “杀了他!!!”

    “杀了这个佞臣!!”

    他颤抖着指向使者,脸色煞白的宣泄着自己的愤怒。

    闻言,杨国忠也是立刻反应了过来,先是看了一眼李隆基随后又看向了那愣住的使者,终是摆了摆手。

    在一声声呼声之下。

    那使者直接被左右的侍卫拉走。

    待堂内再次安静下来,杨国忠才连忙上前拱手说道:“陛下,当今之际该立刻前往蜀地!”

    “前往蜀地?”李隆基满脸诧然,愤怒的看向了杨国忠,“逆子造反,朕身为皇帝,又岂能在此时前往蜀地?”

    “速速整顿兵马!”

    “随朕一同杀回洛阳!”

    也不知是因为畏惧,还是因为过于生气,李隆基的身体一直都在不断发抖。

    “陛下!”杨国忠还想进言。

    可此刻的李隆基已彻底被狂怒吞噬,对杨国忠的话语置若罔闻,只是歇斯底里地发出一道道命令。

    杨国忠纵有万般不愿,也不得不从。

    他唯一的依仗便是眼前这位摇摇欲坠的帝王,若是失去了李隆基这个依靠,以他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是绝对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的。

    他不得不去召见众人,下令返回洛阳。

    但迎来的并不是众将士的听从。

    ——就是以封常清与高仙芝为首,一众潼关守将皆是控制住了自己麾下的兵马,当着杨国忠与李隆基的面,将他们最后的希望给压了下去。

    “奉新皇陛下及顾太傅钧旨!安贼作乱,社稷危殆。我等当恪尽职守,固守潼关!”

    高仙芝的目光扫过面无人色的李隆基与杨国忠,继续道:“即日起,护送太上皇与右相,即刻返回洛阳。”

    最后一句,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也隐含着冰冷的警告: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