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李隆基回京,诛心之言(求月票)(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sp;  “——以免为乱军所趁,徒增不测之祸!”

    看着眼前纷纷着甲的众将士,李隆基与杨国忠脸上再也没有了半分的血色。

    且不说已经瘫软下去了的李隆基。

    甚至就连杨国忠都开始不由自主的发起了抖来。

    这一刻,他们只剩下了绝望。

    他们不明白为何这些人竟然会串联起来,但到了此刻他们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去串联他们麾下的人马?

    且不说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机会。

    就算是有,无论是李隆基也好亦或是杨国忠也罢,同样也十分明白自己如今在将士们心中的形象了。

    华夏子民骨子之中的家乡之情,是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比肩的。

    没有人愿意离开洛阳。

    更别说,如今顾氏还站了出来。

    一个失去了声望、失去了手中权力与地位的太上皇,在如今这种时候又岂能比得过顾氏呢?

    高仙芝丝毫都不顾两人的表情,但也并未越权。

    他直接看向了服侍李隆基的宦官。

    整个人的眼神在这一刻陡然一变,带起了明显的杀意,“立刻替太上皇收拾行囊,今日我便派人送太上皇返回洛阳!”

    说罢,他带领着众将朝着李隆基拱了拱手。

    随后也不顾其他。

    就这样直接朝着堂外走了出去。

    他们没有多少时间耽搁了,安禄山已经要杀过来了,他们必须要珍惜好一切的时间。

    这是顾易交给他们的任务。

    他不会去干涉一切军事,但他们必须要将安禄山挡在潼关之外。

    这是一切计划的核心。

    安禄山此次谋事,所依靠的核心便是快准狠,若想在不引起大规模动荡的情况下,关键所在便是断了他们的锐气。

    而只要当拉锯战展开之时。

    以大唐这些年来的盛世再加上顾氏的影响力,以及安禄山超长的战线,便足矣彻底灭了安禄山。

    顾易真正需要考虑的仍是战后的恢复,包括处理此次如今的外族。

    这才是需要顾易需要上心的。

    就在当日,高仙芝直接便派了一支禁军护送着李隆基等人朝着洛阳赶了回去。

    道路依旧风景不变。

    走的同样也是李隆基逃遁来潼关时的路线。

    甚至前后还不超过五天时间。

    但其中的心境却仿佛是隔了几十年,让本就已经苍老的李隆基竟然再次苍老了几分,包括杨国忠同样亦是面色灰败,形如枯槁。

    顾易自是提前收到了消息。

    两日之后,操控着顾轩跟随着李亨等人等候在了城门之前,身后站着洛阳城内的千万百姓。

    独属于皇室的马车悠悠而来。

    李隆基隔着老远便已经隐隐感受到了那一道道目光,若是以往的他或许还会羞愧芸芸,但如今早已颓废到了极点的他竟然已经麻木了。

    他只想问问顾氏,为何要帮助李亨。

    为何要舍弃掉顾氏数百年来的英明。

    这在他看来就是造反。

    阵阵微风拂过。

    就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下,马车终是驶到了城门口,李亨立刻便冲了过去,双眼通红的跪在了地上:“儿拜见父皇!”

    群臣纷纷躬身而拜。

    在这一声声喊声之下,李隆基拉开了车帘复杂的看了一眼最前方的李亨,随后又看了看他身后的群臣。

    并未去管百姓们那带着恨意的目光,直接将眼神落在了顾轩等顾氏子弟身上。

    他缓缓起身,走下了马车。

    李亨还本想惺惺作态的扶一扶他,但李隆基却是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就这样直接走到了顾轩面前:

    “顾氏,何故造反?”

    他死死盯着顾轩,像是要从这张平静的脸上找出答案:

    “朕不用顾氏,乃因顾氏子弟有不臣之举。”

    “朕为天子——

    “岂能事事受臣子所迫?”

    “朕自登基以来,对忠襄侯的祭祀,何曾有过一日断绝?”

    “甚至.至今仍将其神位供奉于朕的寝宫之中!”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被彻底背叛的悲怆与质问:“顾氏!——究竟何故造反?!”

    阵阵微风不断拂过。

    李隆基的声音并不算大,但奈何此时的他本就被人关注,周围的大臣们几乎皆是听到了他的质问。

    几乎皆是不由自主的低下了头,神色莫名复杂。

    毕竟是数十年的皇帝啊。

    李隆基虽然已经失去了一切,但多年来的习性仍是让人心绪复杂。

    甚至就连顾氏子弟之中都有不少人会如此。

    但顾轩的表情却是十分平静,就这样十分平静的看着李隆基,沉吟了片刻,认真问道:“那么.”

    “陛下,又何故——弃国而去?”

    轰——!

    轻飘飘一句,落在李隆基耳中却无异于九天惊雷!

    他脸上的悲愤与质问瞬间僵死,血色尽褪,仿佛被无形的巨锤狠狠击中。

    顾易并未给他喘息之机,目光如电,步步紧逼,操控着顾轩再次说道:“弃国而去?弃的岂止是洛阳一城?”

    “弃的乃是我大唐立国之基业,是高祖、太宗筚路蓝缕打下的万里河山!”

    “陛下可还记得洛阳城头飘扬的龙旗?”

    “可还记得含元殿上群臣山呼万岁的盛景?”

    顾轩的声音越来越大。

    “昔年太宗皇帝未登大宝,入巨鹿。”

    “我祖煜公曾言,为君者最难,乃在乱世烽烟中扼守本心,于危城绝境处不离臣民,于辉煌盛世中铭记初心。”

    “太宗深以为然!”

    “其晚年常以此训诫高宗皇帝,为此,甚至特留遗召于我顾氏,所忧所惧,正是后世子孙出现忘记初心之人。”

    “臣!今日斗胆,敢问陛下——”

    “您口口声声,日日供奉忠襄侯神位,言必称挂念”

    “那么!您可还记得——”

    “当年您初入洛阳,意气风发,于则天门上宣告改元‘开元’,立志再造盛世、光耀祖宗时,那满腔的——‘初心’何在?!!”

    李隆基如遭雷亟,身体剧烈一晃,脸上血色褪尽。

    那一声“初心”唤起了他无数的思绪,开元初年的雄心壮志与眼前的仓皇西逃形成地狱般的对比,让他几乎站立不稳。

    顾轩表情依旧,朝着那失魂落魄的身影,深深地、标准地——拱手一礼。

    这礼,充满了最极致的嘲讽与决绝:

    “陛下!”

    “您弃洛阳如敝履,置满城父老于叛军屠刀之下,任宗庙倾颓,神器蒙尘!”

    “此等行径——”

    顾轩的声音陡然转厉,如同最终审判:

    “与您口中那些所谓‘不臣’的顾氏子弟相比,究竟——谁更辜负了大唐列祖列宗的血汗基业?!”

    “谁更——辜负了这天下翘首以盼、指望着天子庇护的亿兆黎民?!”

    “既如此——”

    最后一句,他的声音复又变得轻飘,却比任何怒吼都更具毁灭性,清晰地回荡在每一个人的耳畔:

    “我顾氏今日之举,又——何来‘造反’之说?!”

    话语终了,余音袅袅,却似抽干了方圆数十丈内所有的生气。

    死寂。

    绝对的、令人窒息的死寂。

    以顾轩挺立如松的身影为圆心,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坚冰。

    大臣们头颅低垂,连呼吸都竭力屏住,根本不敢发出半点的声音。.

    (Ps:月末了,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我会注意一下自己文风问题,不再习惯性的去强调重复内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