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道心不稳【4K】(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天下公义固然重要……但君臣纲常难道就不要了吗?”

    当郑玄问出这句话时,卢植恍惚的眼神终于定了下来。

    是呀,他们信奉了一辈子的三纲五常,总不能就这么毁了吧?

    如果可以卢植宁愿去死,也不愿意看见三纲五常的崩塌,更别说让他亲手去打破了。

    对于卢植这种纯儒来说肉体死了也就死了,信仰崩塌那才是真正的毁灭。

    因为这代表他存在的意义、他这几十年的坚持,都在瞬间灰飞烟灭。

    然而今日的魏哲已经不是昔日刚穿越而来的愣头青了。

    他并没有和卢植谈什么现代的人文思想,而是淡淡一笑的反问道:

    “听闻卢公与郑公乃季长先生亲传弟子,难道当年学的都忘了吗?”

    郑玄知道魏哲不是那种随意羞辱尊长的人,当即不由茫然道:

    “将军何出此言?”

    魏哲闻言摇了摇头,失望道:

    “季长先生毕生成果无非【三纲五常】四字,没想到尔等连这都没学明白。”

    见魏哲这么一说,郑玄这才恍然,忍不住微微颔首。

    毕竟魏哲说的还真没毛病,他们的先师马融著述虽多,可核心却是“三纲五常”四个字,甚至这四个字就是他最得意的成果。

    很多人或许以为“三纲五常”早在春秋之时就被孔子提出了,是儒家奠基物。

    亦或者是董仲舒怂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便提出了这个纲领。

    如此,汉武帝方才会被董仲舒打动,让儒家一家独大。

    然而实际上「三纲」一词,最初始见于西汉中期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篇。

    ——

    天为君而覆露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并且董仲舒只是用天地、阴阳、春夏来代指君臣、夫妇、父子,并未精炼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后世熟知的儒家精义。

    至于「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其概念来自《孟子》的四端。

    《孟子》公孙丑篇曰: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但是孟子此处只是说到了仁义礼智,未言及「信」。

    把「信」纳入五常,亦始见于董仲舒。

    直到前汉灭亡,光武帝立国,又百多年后马融才首次提出「三纲五常」一语。

    ——

    《论语·为政篇》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马融对此句的注释则是:

    所因,谓三纲五常也;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也。

    意思就是:夏、殷、周三朝所继承、因袭的就是「三纲五常」;而所损益、变化的是「文质三统」。

    自此淹没在历代千万儒家注解文字中的“三纲五常”被马融提炼出来,并且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以此为内核,首次系统重建儒家《五经》。

    很多后世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其实都是经过数百年的累积方才出现。

    马融也正是因为这个成就方才被尊为海内儒宗,受天下士人敬仰。

    后来马融效仿曾子著《孝经》,也写了一本《忠经》。

    他在其中提出了实现忠道思想的三个阶段:

    忠于身、忠于家、忠于国。

    最关键的是他在《圣君章》中明言:

    从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

    简单来说,就是马融认为天子也有所忠,应该忠于天地、先祖。

    故此从“三纲五常”诞生之初,汉儒强调的就是双方的约束。

    甚至尤其强调上位者需要以身作则,垂范天下,教化愚氓。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民间的百姓就像野草,上面的风气往哪吹他们就往哪倒。

    社会的风气不好,那必然是上方吹来的风向不对!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儒家其实都一直信奉这个观点。

    甚至就算是隋唐、两宋的大儒,基本上也秉承着这个观点。

    包拯若是像影视剧中那样开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便是像朱熹那样的古板老头也会对其鄙夷之。

    实际上直到神州陆沉,依附元朝的犬儒吴澄才开始偏离儒家古训。

    他在其著作《吴文正公集》中对三纲的解释已经单纯的将君父夫视为天,而臣子妇则要对天保持绝对的、单方面的服从。

    晚清重臣曾国藩也延续了这种思想,他在《曾文正公家训》中写道:

    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所以元儒、清儒的“三纲无常”早就偏离了汉唐儒家的本意。

    他们已经不再要求君仁、父慈、夫贤了,而是开始提倡“愚忠”,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套。

    换句话来说,在卢植、郑玄这种汉儒看来,后世儒家那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点,才是真正的腐朽陈旧。

    呵呵~两千年的后人比汉朝的老祖宗还古板。

    不得不说,这个笑话实在太冷了!

    幸好卢植现在还没那么迂腐,当魏哲提起《忠经》时顿时默然。

    然而魏哲却没有放过他。

    今日在这藏经室内他不再是什么魏公、骠骑将军,而是一个儒者。

    今日之谈也不是什么辩经,而是儒者论道!

    午后的阳光下,只见魏哲在回廊上负手踱步,理直气壮地侃侃而谈道:

    “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父为子纲,父正则子亦正矣;夫为妻纲,夫正则妻亦正矣。”

    “是故,国家天下必君父夫先正,而后臣子妇随之而正也。”

    “以家国天下之责而言,则君正而后臣正,父正而后子正,夫正而后妇正。”

    “自古及今,盖无不然。”

    说到这里,魏哲转头看向一旁卢植道:

    “吾此言,卢公以为然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