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道心不稳【4K】(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卢植闻言顿时默然,但随即还是眼神坚定的咬紧牙关点了点头:

    “不错,此乃天理也!”

    即便他知道魏哲所言一定是在为自己辩护,但这些道理卢植还是毅然承认,因为这些儒家理论同样是圣贤教诲,同样是他的信仰。

    十年前国渊在乐浪与邴原辩经时曾言:

    “世间之事,是便是,非便非,通天通地,贯古贯今,决不可易也。若使孔子之言有不是之处,亦是不是,如何能硬穿凿说!”

    国渊能有这样的操守,郑玄、卢植这些师长自然也有这样的觉悟。

    然而魏哲等的就是卢植这句话。

    他当即缓步来了卢植面前,沉声道:

    “令师于《忠经》中曾言:从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

    “若依此理,天子亦当忠于天地,为天下表率,方能教化万民。”

    “吾此言,卢公以为然否?”

    卢植闻言不由痛苦的闭上了双眼,眼角缓缓流出两滴浊泪。

    言及此处,他甚至能猜到魏哲接下来会说什么了。

    刹那间,藏书室内陷入一片死寂,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住了一般。

    静谧的房间之中,只听得卢植那痛苦的喘息声。

    然而在沉默片刻之后卢植终究还是睁开双眼凝视魏哲,声音苍老而沙哑道:

    “不错,此亦天理也!”

    说来也幸亏卢植不是今文经学一派的大儒,不玩谶纬神学那一套。

    否则今日若是换一位今文大儒在此,恐怕就算是撞死当场也不会承认。

    此刻魏哲对卢植也不由心生敬佩,于是终于刺出了最后一刀:

    “当今天下,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高官显贵骋欲宣淫,贪残牧民。下吏走卒残虐敛财,恶过猛虎。故此百姓倒伏沟壑,乃有百万黄巾,八州共起!”

    “恶果反噬,于是天下土崩瓦解,一朝而去,此不亦天理乎?”

    “这朝堂里里外外,其身不正,如何正人?”

    “君父既不忠于天地,又如何为天下表率,教化万民?”

    “卢公若是忠于中夏、忠于圣贤之道,该当顺天应民才是,如何责我!”

    当魏哲把话说到这里,卢植是彻底的无言以对了。

    因为这回魏哲一点没用法家、道家之言,而是完全用他自己的道理来击败他。

    于是此刻卢植再如何痛苦,再怎么不想面对,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眼下确实到了鼎革之时了,这也是天理!

    毕竟魏哲说的确实没有问题,当曾经的朝堂不再能为天下表率,又如何能要求他们继续教化万民?他们又有什么资格教化万民呢?

    如此一来,曾经的正统自然也就不是正统了!

    然而就在卢植一脸颓败的坐在榻上为汉室而伤心时,沉默许久的郑玄却忽然冷不丁的开口问道:

    “所以……将军已经准备好夺位了吗?”

    此言一出,饶是一直置身事外旁观的蔡邕、周瑜都不由心中一紧。

    甚至连悲伤到不能自已的卢植都忍不住打起精神,看向魏哲。

    魏哲也没想到最后竟然是郑玄问出这句诛心之言。

    想了想,他终究还是回答了郑玄的问题。

    只见魏哲看着窗外的重新焕发生机的老松,轻轻一笑道:

    “天命轮转,自有定理。”

    “若吾有德,舜、禹之事自会重现。”

    “若吾无德,自有王莽的下场等着,夫复何言!”

    闻听此言,卢植默然,郑玄轻叹,蔡邕摇头,都不再言语。

    至少理论上,魏哲所言确实合乎圣贤之道。

    否则周代商、商代夏,就都成谋逆了。

    三代之治也就不再是圣贤之世,而是尔虞我诈了。

    反而过来说,如果魏哲德被苍生,功盖天下,那么天命也理当归他!

    纯儒就是这点好,固执却不陈腐,甚至有点认理不认人!

    当然,这就是魏哲的道统立场和卢植、郑玄等人类似。

    如果他也像光武帝一样继续玩谶纬经学那套,今日卢植等人就没那么好说服了。

    不过饶是如此,方才的这番论道对卢植等人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看着郑玄、卢植两人一脸颓废的模样,魏哲也没有再选择继续逼他们,当即便就要离开,准备过段时间再和几人谈谈三公的问题。

    话说魏国的三公之位看似只是虚位荣衔,随便找谁当都行,但实际上却没有那么简单。

    魏哲之所以亲自来劝卢植三人接受魏国的三公之位,甚至不惜与卢植论道,其目的并不在于找人当三公,而是想要这三位支持他的政治立场。

    毕竟这是魏国的官职,若三老接受了那就相当于在替魏哲站台了。

    就如商山四皓于刘盈一般,这是拿他们在士林的毕生声望在替魏哲背书。

    而这对魏哲争夺舆论阵地有很大帮助。

    即便日后这三老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那里当个泥塑菩萨,他们出任魏官的意义就已经完成了。

    这说来也怪魏哲自己。

    要不是他太过贪心,既想占帝统又想夺道统,哪里需要这么麻烦。

    别的不说,若他愿意效仿光武帝也散播一些谶纬民谣来为自己背书,恐怕这夺取天下的困难都要小上几分。

    至少掌握谶纬经学“释经权”的那些世家以及依附在这条利益链条下的大大小小士族,恐怕会十分欢迎魏哲的统治。

    只是刚走到藏书室门口,魏哲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于是转头看向一旁的蔡邕,指着他案几上的绢帛笑着道:

    “今日之言,还请蔡公秉笔直书,不改一字。”

    蔡邕闻言当即傲然道:“这是自然!”

    史家录事,本就是不增一字,不减一字,秉笔直书。

    至于孔子所著之《春秋》,严格来说算不上史书,只能算是研究《鲁史》而衍生的学术著作罢了。

    故此孔子是儒家,而非史家!

    说实在的,单凭魏哲这句话,蔡邕对魏哲的印象就又好了几分。

    然而魏哲终究没有走成。

    他这边刚离开藏书室,便被知行书院的两位经师郗虑、孙炎给堵住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