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南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后世对于战争常会用“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来形容。

    其实无论哪个朝代,打仗都是一个特别烧钱的事情。

    就比如当下,虽然魏哲此战的目标是袁术,但他依旧郑重以待。

    狮子搏兔亦需全力。

    一旦大战开启,谁也没办法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是故此战魏哲特意征调了一万幽州府兵,一万冀州府兵,并州不动,辽东不动,另有青州府兵一万,兖州府兵一万,徐州府兵一万,豫南屯兵一万。

    以幽冀府兵两万为中军,一路南下直接攻打汝南郡。

    以青徐府兵两万为东路军,从徐州广陵郡南出,攻丹阳郡。

    以兖豫兵马两万为西路军,侧出攻南阳郡。

    林林总总,此战魏哲差不多调集了六万兵马,对外则宣称十万大军。

    当然,魏国的这点兵马自是没办法与隋唐府兵规模相比的。

    要知道贞观年间,大唐便有府兵六十五万余,其中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便有二十二万。

    等到了天宝年间,大唐的府兵规模更是达到了巅峰,足足有八十万之多。

    并且相比于贞观时期,天宝年间的唐军骑兵占比显著提升。以十二万精骑为核心,六十八万府兵为爪牙的唐军,堪称是公元七世纪地球上最恐怖的战力!

    魏军想要达到这种程度,显然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不过饶是如此,此战魏军要动用的粮草依旧是一个天文数字。

    ……

    九月上旬邺城周边其实就已经完成了秋收。

    由于水利完善、交通便利,今年冀州又是一个丰年。

    尤其是在魏国全境基本上完成度田之后,百姓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毫不客气的说,仅冀州一地今年的粮食产量就足以供应大军南征。

    但帐不是这么算的,须知“千里运粮,十损八九”。

    别的不说,十万大军每月消耗粮谷就近二十万斛,茭藁二十五万石。

    这些粮食又需要数倍的民夫来运送,消耗便越发巨大。

    如果因为冀州今年粮食大丰收便就地征集粮草,那么运粮的损耗将会极大。

    所以粮草调度是一门大学问,并且对数学水平有极高的要求。

    偌大的魏国或许有人数学水平比国渊好,但是经验却绝对没有他丰富。

    便是有足够的经验,也未必有人比他更了解魏国的家底。

    比如这次,国渊在充分的考虑了魏国各地的交通情况、粮食收成、历年积余、道路远近,以及粮仓分布之后,便制定了一个庞大且细致的统筹计划。

    简单来说,国渊就是将一千多里的运输线分成一个个分段,节节呼应。

    比如今年冀州粮食大丰收,那便调拨粮草三十万石,随中军由黄河入鸿沟,一路南下直抵汝南郡。鸿沟沿线的豫州、兖州则就地筹集粮草随大军南下,降低损耗。

    至于东路军则以泗水为主要运粮路线,西路军则以颍水为运粮路线。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依旧需要大量的民夫与辎重车辆转运。

    只不过相比于原来的方式,粮草的路上损耗则已经被国渊降到了最低。

    如此一来,前线也不会因为供应军粮而陷入饥荒,后方也能物尽其用。

    不过话又说回来,国渊能完成这样的操作还要感谢魏惠王。

    毕竟若不是他费力开凿了鸿沟运河,将黄河与济水、泗水、颍水、淮水连接,让黄淮水系连为一体,形成了巨大的黄淮水运交通网,魏军粮草转运还不知要凭空增添多少损耗。

    随着一船又一船的夏粮、秋粮在国渊的宏观调控下不断向指定地点行去,一支支魏军也开始按照军令依次开拔。

    最先动身的是幽州府兵,几乎一人双马的配置让幽州府兵战力堪称是魏军之最,尤其是扩张至三千人的玄甲骑,更是成为魏军的杀手锏。

    而当魏军兴师动众,大举南下的时候,淮南、扬州等地则已然沸反盈天。

    ……

    庐江郡,太守府。

    只见陈郡名士相仲华与庐江太守陆康谈笑甚欢。

    话说魏哲拿下徐州之后,相仲华便顺势入了魏哲麾下,在徐州当了文学从事。

    别看魏袁两军尚未正式交,但双方的较量却早就开始了。

    此行相仲华便是奉了邺城之命,先行伐交之事。

    “袁术者,禽兽也。”

    寒暄片刻,相仲华终于进入正题。

    却见他面色愤慨的抨击道:

    “其家屡受皇恩,乃至于四世三公,但此人非但不思报效,反包藏蛇蝎之心。妄窥神器,私铸玺符,竟效蚍蜉撼树之举,全然不知礼义廉耻。”

    “今吾主替天行道,伐此独夫,府君何不共襄义举,除此逆贼?”

    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