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8章 国士标准,后世的荒唐(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第一个问题,他做了什么?”听着皇帝的问题,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转瞬间就有了答案,皇帝的这个问题很明显这是要从研究成果中寻找答案。
“陛下,臣以为是论文、专著、专利、项目四个方面来回答!
高质量、高数量的论文,如数篇甲档的论文、被同行引用次数多,说明其研究的重要性;
出版过影响世界的专著,如弗朗索瓦·韦达的《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分析方法入门》等;
专利的数量与创造价值的多少,如蒸汽机商船等等;
项目则是主持和领导过的国家级的项目,且出了实际成果,诸如燧发枪的研制、尾翼炮等等;”
“很好,大差不差,再细化一些就行。”
崇祯很是满意,继续问道:“第二个问题,他的工作有多重要?”
这个问题相对上一个问题更深入了一步,考察的是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
“陛下,臣以为是研究能否具备创新性、突破性,成果能否影响政策和改变格局。”
对于这个回答崇祯没有表态,继续问道:“第三个问题,他是否在持续进步?”
众人相互看了看,低声交流了几句后,毕懋康出声了:“陛下,臣以为这个问题是在探究这个人在学术界的活跃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这些可以通过近期产出、团队建设、研究方向的创新性来初步的判断,活跃度越高,就说明他的研究成果越多,发展潜力就越大,反之则越低。
无法持续创造成果的,即便是数年前取得震惊世界的成果也无法进入,那只代表过去,而院士则是代表的未来!”
“第四个问题!”
对于毕懋康的回答,崇祯也没有给出点评,依旧是继续问道:“在他的领域里,什么才算优秀?”
如果说之前三个问题还有回答的空间,这第四个问题就有些混乱了。
他所在的领域什么是最优秀的?那不就是他自己吗?
他自己不是最优秀的,能评选当院士吗?
只有他在那个领域的研究走到了极致,才是最优秀的,评委院士才是当之无愧的。
可问题就在于,研究到了什么地步才算是极致?现在的极致和十年的极致能一样吗?
“这四个问题是朕提出来的,朕虽然有些想法,但那只是朕的,而院士的评选那是要对整个大明负责的,是需要大家伙儿一起来制定标准的。
这个问题留给诸位去思考,无论是什么标准,整个过程一定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尊重学科差异、兼顾历史贡献与未来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判断过程。”
“臣等明白!”
群臣再次回应。
皇帝什么都好,尤其是听劝、大事儿上不会乾纲独断,更不会因为这种事儿进行猜忌,完全的相信大臣们,这点是他们最为喜欢的。
“解决了评选的标准之后,我们再来说说如何选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