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关于造车的第一次讨论2(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sp;信任基石一旦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不能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就自毁长城!”

    人力资源管理总裁廖建忠紧锁眉头。

    他考虑的角度更为实际和沉重:

    “人才结构是硬伤!

    华兴有世界一流的通信工程师、软件专家、芯片设计大牛,但我们有多少真正的汽车工程师?

    有多少懂底盘调校、车身工程、三电系统集成的顶尖人才?”

    “从头培养?时间不等人!

    大规模挖角?

    成本高到难以承受,还会引发行业剧烈震荡,树敌无数!

    这个转型的阵痛期,我们承受得起吗?”

    “更稳妥、更符合我们基因的道路,是做新能源汽车界的‘博世’。”徐平的声音陡然拔高,仿佛要把他的想法灌进以姚尘风为首的几个人的脑袋里。

    他有力的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发出沉闷的“咚”一声,仿佛为他的论断落下重音。

    “聚焦我们的绝对长板——智能汽车的核心增量部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系统、车规级芯片、车联网通信模组。

    这些才是未来智能汽车真正的灵魂和大脑。

    博世不做整车,但它牢牢扼守着汽车产业链最核心、利润最丰厚的咽喉要道。”

    徐平的眼神锐利如刀锋,直刺姚尘风:

    “做供应商,我们不需要直面消费者那些令人头疼的琐碎,不需要承担整车制造那恐怖的固定资产投入和库存风险。

    我们可以继续服务好现有的运营商和政企客户,同时将我们的顶尖技术,通过标准化的模块和解决方案,渗透到所有主流车企的供应链中。

    风险分散,利润集中,这才是符合华兴体量和技术优势的王者之道。

    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技术深挖中去,在汽车智能化这个确定性的战场上,做无可争议的规则制定者和核心供应商。

    这才是千亿级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供应商派”的反击,同样逻辑严密,直指核心风险,充满了对华兴自身基因和现实处境的深刻洞察。

    会议室彻底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姚尘风不甘心,又开始连同郑青山一起给董事们画起了饼。

    “姚总!你只看到了特斯拉的风光,却选择性无视了多少倒在路上的尸骸?乐视的教训就在眼前!整车是个无底洞!”徐平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

    他无法认同姚尘风描绘的那个过于美好的蓝图,那在他看来是罔顾现实的冒险。

    姚尘风毫不示弱,猛地站起身。

    双手撑在桌面上,几乎要越过宽大的会议桌:

    “徐总,畏首畏尾只会坐失良机!

    博世模式固然稳妥,但天花板就在那里!永远只能分一杯羹!

    只有掌握整车,才能定义未来!

    才能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和生态主导权!

    你难道想把华兴的未来,寄托在别人家的车标上吗?”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