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有的尊严,是用金钱换不来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洪武时期!

    朱元璋摇头不已,面带不屑。

    “可惜了啊!”

    “宋真宗胆小怕事,放弃了千载难逢的战机!”

    “这仗有什么不敢打的!”

    老朱出身布衣,靠一刀一枪打下江山,自然主张以战制敌。

    在他看来,此刻正是大宋收复燕云的黄金时刻!

    哪怕拿不下全部失地,也能重创辽军,为将来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可惜宋真宗却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了妥协,甘愿与辽国议和。

    甚至答应年年送岁币!

    若换成朱元璋,他断不会容忍此等退让!

    可惜每位帝王的性情不同。

    宋真宗赵恒性格懦弱,本就厌恶战争。

    哪怕战场形势对宋有利,他最终还是走向了议和之路。

    朱标在一旁叹了口气:

    “这场仗的意义,不仅仅在胜负之间。”

    “更在于它彻底改变了宋朝的国策走向。”

    在朱标看来,澶渊之盟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进一步加剧了宋朝“重文抑武”的倾向。

    此后宋代的历任皇帝,多避战畏战,几乎不再主动进军。

    大多数人只想着偏安南方,用银子去换平静。

    他们心里早已没有打仗的念头。

    “能用钱摆平的事,就别动刀兵”——这成为宋朝后期的执政理念。

    可问题在于,有些时候,国家的决策不该只从经济角度考虑。

    有的战斗,是无论如何都必须打的!

    有的尊严,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永乐时空。

    朱棣看完史载,与太祖朱元璋的反应如出一辙,只觉忍不住摇头。

    “真是一山还有一山高。”

    一个是身处战机显现、士气高昂的优势局面,却选择主动求和;

    另一个,则是只想“顺路”踏踏草原,却被劝得寸步难行。

    宋真宗既有充足的财政,也有不俗的兵力——

    却偏偏在战略主动权在握时,选择了与辽国妥协言和。

    朱棣自嘲地想:

    “若换作是我,怕早就亲披战甲,杀入幽燕了。”

    【彼时辽太后遣使王继忠,向宋朝表达罢兵之意。】

    【而这恰恰正合赵恒的心意。宋真宗立即回应,表示大宋从未好战,愿意以和解收场。】

    【随后,他派出使者与辽展开议和接触。】

    【寇准得知此事,大为忧虑,进言力谏,直言辽军强弩之末,应趁势痛击。】

    【边疆主帅杨延昭亦遣人上书,请求主战。】

    【尽管忠臣竭力劝谏,奈何赵恒一味求稳畏战。】

    【朝中的不少官员也忌惮辽国兵锋,纷纷附议和谈之策,甚至反咬寇准“拥兵自重”。】

    【寇准力不能支,终被迫默认与辽谈判。】

    【赵恒令曹利用主谈,并提出“最多一百万银绢”的让步底线。】

    【但寇准暗中警告:“皇上虽有言,但若你与辽方敲定数额超过三十万,我便砍你头颅!”】

    【最终,曹利用进入辽营议和,敲定如下协议:】

    【一、大宋与辽国以兄弟之国相称,辽圣宗年幼,尊宋真宗为兄。后世仍要沿此礼制。】

    【二、以白沟河为界,辽退让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