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人心终究会变,他已经算宽容,可总有人反复挑战底线!(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bsp;边镇为“三兵七屯”,内地则是“二兵八屯”。

    大体来说,老朱的那一套,相当于古代版的“西部大开发”。

    只不过他不用讲什么政策口号,直接靠皇权发令,让皇子们带兵去边地强行开拓。

    靠着这种手段,大量耕地被开辟出来,明朝的粮食储备也就稳稳地保证住了。

    本来洪武时期的农税就已经很低。

    再加上地方不仅有百姓自建的义仓,还有官府设立的公仓。

    另外军队也有专门的卫仓,而且储备量极高。

    三重保险叠加在一起,粮食供应自然无忧。

    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让百姓吃饱饭。

    于是乎,大明的粮价整整稳定了两百多年,几乎不曾大幅波动!

    在古代,这是难得一见的奇迹。

    洪武年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百姓生活福利最好的阶段之一。

    老朱不仅实行养老制度,还把教育搞得风风火火。

    如果要总结他的执政风格,那就是“外宽内猛”。

    对待臣子,老朱从不手软。

    但凡查出贪腐,直接依律严惩。

    该流放的流放,该砍头的砍头。

    可对百姓,他却表现得极为宽厚。

    老朱最大的功绩,首推一统山河,并收复了失落已久的燕云十六州。

    要知道,当时南北汉人已经几乎要彻底分裂成两个群体。

    若不是老朱将其收回,后果怕是极为惨烈。

    而在称帝之后,他对汉文化更是大力推崇。

    主持编纂洪武正韵,禁绝胡俗服饰,全面推行汉制,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与凝聚力。

    当然,他并非没有过错。

    天幕里早就说得清清楚楚。

    老朱的政治清洗,确实过于血腥。

    历代杀功臣的事不少见,可他下手的狠辣,几乎无人能及。

    洪武四大案,牵连死亡数以十万计,不止开国勋贵本人,连带的家族、亲朋,几乎血流成河。

    那种高压之下,满朝文武早已是风声鹤唳,几近集体PTSD。

    锦衣卫的设立,更让官场人人自危。

    虽说本意是监察,却难免制造冤狱。

    科举取士,本是好事,可他推行的八股文,却也把读书人的思想彻底禁锢。

    更别提那部大明律,动辄死罪,贪污六十两就得人头落地。

    还鼓励百姓揭发官吏,出发点虽好,可冤案接连发生。

    文字狱更是让人心寒,谁若敢取笑他“秃头”,往往就是死路一条。

    至于藩王制度,初衷是让皇子们世代镇守边疆,拱卫大明。

    可这种安排,也埋下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的祸根。

    藩王们权力过大,朝廷难以制衡,日后反成累赘。

    宗室人口还被大养特养,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再有就是海禁。

    老朱施行“片板不得下海”,直接切断了海外贸易,让大明彻底错过大航海时代的机会。

    在文治与武功上,他都极为出色。

    甚至可以说,文治还要高于武功。

    但一提经济,他就明显短板了。

    尤其是那场“货币改革”,洪武宝钞一发行就开始贬值。

    到后来,连拿来擦屁股都嫌生硬。

    等朱允炆还给自家十二叔安安扣个“私印宝钞”的罪名,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便是老朱的过失。

    然而相比之下,功绩依旧大过于过失。

    毕竟若是换到当时的环境,他所做的决策,其实已是最优解。

    尤其是他对汉民族的贡献,是真真切切、无法抹去的。

    随着天幕讲述完明太祖一生功过,是非已然清晰。

    接下来,便轮到了众帝王们的点评。

    ……

    大秦!

    “明太祖不仅武略卓绝,治政同样出色。”

    “对臣下严酷,对百姓宽仁。”

    “在他手中,皇权被大大巩固。”

    嬴政一边分析,一边暗暗点头。

    他尤其对“废丞相”一事兴趣浓厚。

    自战国以来,列国皆设相国。

    大秦灭六国后,他也推行中央集权,废弃分封,采纳李斯之策设郡县。

    当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全部听命于皇帝和中央。

    而在官制上,他也有所扩充,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理政务与军事。

    相较于战国乱局,这套官僚体系已算成熟。

    可若和后世相比,仍显不足。

    始皇这些天看天幕视频,对各朝的制度渐渐了解。

    许多东西,完全可以拿来为己所用。

    毕竟后世各朝,正是一步步吸取前人教训,才逐渐臻于完善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