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那一天的内卷,内卷起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就找京城作协那边儿调动了章德宁,这些天刚完成手续,给她借调来了《人民文学》。

    章德宁这会儿看着江弦,那也是心情复杂。

    想当年,江弦只是她手底下一名小作者,见着她还要喊一声德宁老师。

    现在回忆起来,那真是自己一生中的巅峰时刻了。

    毕竟现在自己见着江弦,还得心甘情愿的喊他一声老爷啊不,江主编。

    “震云啊,坐。”章德宁一声喊把江弦从稿件堆里喊了出来。

    “不麻烦,头儿.啊不,江主编,您先忙。”刘震云一脸腼腆。

    他紧张的同时,也在心中感慨,不愧是《人民文学》这部顶尖刊物的掌门人,江弦身为主编,真是做到了极致的负责。

    起码这份工作态度是装不出来的。

    刘震云心中激荡。

    这样的人物,真是为中国文学撑起了一方天地。

    “灵感【代替】进度+1,目前进度(87/100)”

    听着脑海中熟悉的提示,江弦面露喜色。

    “震云啊,不用拘着。”

    他摆摆手,示意刘震云坐到椅子上,然后亲自给刘震云倒一杯水,说起刘震云的那份稿子。

    “真是一份好稿子。”

    江弦满眼欣赏,“就文采而言,不但状物写景,形肖神圆,逼真如画,而且述怀言志,情达理浓,很有水平。”

    “您过奖了。”刘震云挠了挠头。

    虽然嘴上在自谦着,但刘震云身上却有一股自信发散。

    他不说,但他其实对自己这篇相当有信心。

    “整体都写的挺好的,基本找不到什么修改的地方。”江弦继续肯定说。

    “是么?”刘震云语气惊诧,但脸上的微笑始终没有消散。

    他内心仍旧自信。

    或许他的,在思想性、文学性上超越不了其他作家,但要论文字的严谨,刘震云觉得鲜有对手,很多工作多年的编辑都不如他。

    他是科班出身,正经的北大中文系学子,这方面怎么可能会比不过土生土长的老作家、知青作家。

    “稿子你先拿回去看看,需要修改的地方,我都替你批注出来了。”

    “谢谢您了。”

    刘震云笑着从江弦手上接过《塔铺》的手稿,感谢过江弦以后,他目光扫了一眼自己这份手稿。

    下一秒,他愣住了。

    只见原本清晰整洁的稿子上,此刻就像是在绿格子之间爬满了黑压压的蚂蚁一般。

    整份稿子,密密匝匝的批准字迹。

    刘震云人麻了。

    这还是我的稿子嘛?

    不是说基本找不到什么修改的地方吗?

    “有些地方还是需要再多完善完善的。”

    江弦看着刘震云小脸煞白的模样,生怕这小年轻抵挡不住这样的冲击。

    “你看,比如说这里,我觉得,要是把原本写的‘父母’‘爸爸’这些字眼修改成‘大人’‘爹’,就会更贴合乡土文学的气息,读起来更加的接地气,也符合创作时的语境,我记得你这篇的背景是你的河南老家,嗯,这么一改,是不是更加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了?”

    “嗯”刘震云有气无力的答应一声。

    趁着江弦说话的功夫,他已经把后面几页都扫个一遍。

    上面密密匝匝的字迹,看得他心惊胆颤,光是他看到了,批注的字数甚至都快要超过正文。

    这都快赶上让他重新写一遍了。

    刘震云都快哭了。

    不是基本找不到什么修改的地方么?

    现在这是闹哪样?

    “震云。”

    江弦这时候体贴的开口,“你回去以后,一定要按照我的批注好好修改,俗话说得好,写十遍都不如改一遍,文章天成的能有几个?好稿子都是改出来的。”

    “我知道了。”刘震云现在人都是麻的。

    作为一名北大学子,一名《农民日报》的编辑,刘震云对自己稿子的文字,没有十足的自信,也有七成的把握。

    可现在,让他引以为傲的写作功夫,居然遭到了堪称毁灭性的质疑。

    这人是任何一名编辑,刘震云恐怕都会和他据理力争一下。

    偏偏这个人是江弦。

    不仅是知名作家,还是文学界的名编。

    都不能说名编了。

    《人民文学》的主编,说是文学界的头号编辑都不过分。

    在这样的人面前,刘震云哪好意思抖落自己那点儿文字上的功夫?

    以人家的审稿水平,他让你改,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稿子有问题,而一般的编辑又发现不了这些问题在哪。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次修改的范围和再写一遍也没啥区别了,刘震云一个劲儿的安慰着自己,却还是忍不住的在心中质问:

    写这事儿就这么难么?

    俩人正聊着,朱伟又敲敲门进来,“主编,刘勇过来了。”

    “正好,我俩刚聊完,你快请他进来。”

    下一刻,一名满身学者风范的年轻人进到办公室里,同样满脸亢奋。

    “江弦同志,您好。”

    “请坐,我该叫你刘勇还是格非?”

    “咱们都是文学交流,那就按照文学界的习惯叫我的笔名格非好了。”

    “嗯。”

    江弦点点头,又给他介绍了下刘震云,然后聊到稿子《迷舟》上。

    “充满诗意,充满哲思,我能看出你在作品中灌注着对社会和人,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的思考。”他作出这样一句点评。

    一旁的刘震云听到江弦的评价,心里暗暗的吃了一惊,不免对这个格非这篇《迷舟》有些好奇。

    真有这么好?

    “我帮你审过了,需要修改的地方我帮你画了出来,这段时间你就跟着这位德宁编辑,住在我们招待所改改稿子。”

    “好。”

    江弦又闲聊几句,也让刘震云和格非互相认识了一下,告诉二人会在同一期上刊发俩人的作品,最后以修改后的质量决定谁发头条。

    这就有火药味了。

    刘震云和格非俩人一块儿出了办公室,然后提出互相看一眼稿子的想法。

    刘震云看了眼格非的《迷舟》,发现上面批注痕迹只有寥寥几笔,心中不免有些着急。

    看来江弦对他更放心。

    格非看了眼刘震云的《塔铺》,发现上面批注痕迹密密匝匝,心中同样着急。

    看来江弦对他更上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