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青云志名声大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萧相公。” 女子走到桌前,轻声唤道。

    萧景渊抬头,认出这是苏婉清苏姑娘。苏婉清是金陵城里有名的才女,父亲曾是翰林院编修,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郁郁而终。她如今在秦淮河畔开了家书坊,名为 “清墨斋”,萧景渊常去那里借书,一来二去便熟了。

    “苏姑娘,你怎么来了?” 萧景渊起身让座。

    苏婉清将漆盒放在桌上,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碟精致的杏仁酥,还有一壶上好的碧螺春。“方才在楼下听见动静,猜着是你,便上来看看。” 她坐下,端起茶壶给萧景渊倒了杯茶,“周相公的事,我也听说了。张万霖那人…… 确实不是善茬。”

    “你也觉得是张万霖害了周兄?” 萧景渊问道。

    苏婉清点头,声音压得更低了:“上个月,周相公替盐市的商贩写了状纸,告张万霖垄断盐价、欺压百姓,还把状纸递到了府衙。可王知府收了张万霖的好处,不仅没立案,还把状纸给了张万霖。张万霖恨周相公多管闲事,怕是早就想报复他了。”

    萧景渊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指节泛白。他想起周明通昨日在书肆里说的话 ——“我辈读书人,虽无缚鸡之力,却也该为百姓说句公道话”。那样一个心怀赤诚的人,竟要遭这般诬陷,他怎能坐视不管?

    “我得去查清楚。” 萧景渊放下茶杯,语气坚定,“张万霖要陷害周兄,总得有证据。那官银是从哪里来的?他是如何放进周兄书箱的?只要找到这些,就能还周兄清白。”

    苏婉清看着他眼底的光,轻声道:“你要查张万霖,可得小心。他在金陵城里势力极大,连知府都要让他三分。而且…… 我听说他的盐仓里,藏着不少见不得人的东西。”

    “盐仓?” 萧景渊眼睛一亮,“张万霖的盐仓在何处?”

    “在城外的莫愁湖畔,有个很大的院子,门口常年有护卫把守。” 苏婉清从袖中取出一张纸,递给萧景渊,“这是我画的路线图,你若要去,可得选在夜里,避开护卫的耳目。”

    萧景渊接过路线图,纸上的字迹娟秀,连护卫换班的时间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抬头看向苏婉清,心里满是感激:“苏姑娘,多谢你。”

    苏婉清笑了笑,眼底泛起一层柔光:“萧相公不必谢我。周相公是个好人,你也是。你们心怀百姓,这份心意,值得我帮衬。只是…… 你一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若遇到危险,该如何是好?”

    萧景渊拿起折扇,轻轻敲了敲手心:“我虽不会武功,却也有自保之法。再说,赵捕头那人,看似凶戾,实则并非奸邪之辈。今日他听到张万霖的名字时,脸色微变,想来心里也清楚此事有蹊跷。我或许可以找他谈谈。”

    苏婉清点头:“也好。赵捕头在府衙里当了二十年捕快,为人耿直,就是性子急了些。你若能说动他,查案会顺利许多。”

    两人又说了些关于张万霖的事,直到暮色渐浓,苏婉清才起身告辞。萧景渊送她到楼下,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回了房间。他将路线图仔细折好,放进怀里,又拿起那半张未写完的策论,提笔在旁边写了两句诗:“莫道书生无肝胆,敢为公道破樊笼。”

    次日一早,萧景渊便去了府衙。他递了名帖,却被告知赵捕头出去办案了,要到午时才能回来。他没走,就在府衙外的石阶上坐着,手里捧着本《史记》,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

    直到日头升到正中,才见赵捕头骑着马回来。他翻身下马,看见坐在石阶上的萧景渊,愣了一下,随即皱起眉:“你怎么还在这儿?”

    “赵捕头,在下有要事想与你说。” 萧景渊站起身,拱手道,“关于周明通的案子,我有几句话想跟你谈谈,可否借一步说话?”

    赵捕头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周围来往的衙役,沉默片刻,点头道:“跟我来。”

    两人走到府衙旁的一条小巷里,赵捕头靠在墙上,双手抱胸:“你想说什么?别绕圈子,我还有公务要办。”

    “赵捕头,你当真觉得周明通是偷官银的贼?” 萧景渊直视着他的眼睛,“昨日周兄说,他回客栈时看见张万霖的人在他房外徘徊,你为何不让他把话说完?还有,那官银上的印戳,到底是户房的还是库房的?”

    赵捕头眼神闪烁了一下,别过脸去:“官银上的印戳是库房的,错不了。张万霖是本地的乡绅,周明通不过是个穷书生,怎会认识张万霖的人?定是他编造谎言,想脱罪罢了。”

    “是吗?” 萧景渊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赵捕头,“这是上月周兄递到府衙的状纸副本,是苏婉清苏姑娘从书坊里找到的。状纸上写的,是张万霖垄断盐价、欺压百姓的事。赵捕头,你在府衙当差二十年,难道看不出这状纸上写的是实情?”

    赵捕头接过状纸,低头看着,手指微微颤抖。过了许久,他才抬起头,声音低沉:“我知道张万霖不是好人,也知道周明通可能是被冤枉的。可…… 王知府已经定了案,我只是个捕头,能怎么办?”

    “王知府定了案,可真相不会变。” 萧景渊语气恳切,“赵捕头,你当捕快二十年,难道不是为了替百姓申冤、还世间公道吗?周明通是个好书生,他若真的被定罪,不仅他的前途尽毁,金陵城里的百姓,也会寒了心啊。”

    赵捕头沉默了,他看着萧景渊眼底的赤诚,想起自己刚当捕快时的誓言 ——“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走一个坏人”。这些年,他见多了官场的黑暗,渐渐学会了隐忍,可今日,面对这个文弱书生的质问,他心里的那团火,竟又被点燃了。

    “你想怎么做?” 赵捕头终于开口。

    萧景渊眼睛一亮:“我想去张万霖的盐仓看看。苏姑娘说,他的盐仓里藏着见不得人的东西,说不定那官银,就是从盐仓里拿出来的。只要找到证据,就能还周兄清白。”

    赵捕头皱起眉:“张万霖的盐仓守卫极严,夜里还有巡逻的护卫,你根本进不去。而且,就算你进去了,找到了证据,张万霖也不会认账,说不定还会对你下毒手。”

    “我知道危险,可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周兄被冤枉。” 萧景渊语气坚定,“赵捕头,我需要你的帮助。你熟悉盐仓的地形,也知道护卫的换班时间,只要你肯帮我,我们一定能找到证据。”

    赵捕头看着他,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好。今夜三更,我在莫愁湖畔的老柳树下等你。你记住,只许看,不许碰,若遇到危险,立刻走,别管我。”

    萧景渊大喜,连忙拱手:“多谢赵捕头!”

    回到晚晴楼,萧景渊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他从包袱里翻出一件黑色的短打,又找店小二借了把小刀,藏在袖中。他知道,今夜的行动,成败在此一举,不仅关系到周明通的清白,也关系到金陵百姓的生计。

    夜里三更,萧景渊准时来到莫愁湖畔的老柳树下。赵捕头已经到了,他穿着一身夜行衣,脸上蒙着黑布,只露出一双眼睛。见萧景渊来了,他递过来一个黑布口罩:“戴上,别让人认出来。”

    萧景渊接过口罩戴上,跟着赵捕头往盐仓的方向走。盐仓果然很大,四周砌着高高的围墙,门口挂着两盏红灯笼,两个护卫正靠在门边打盹。

    “跟我来。” 赵捕头压低声音,带着萧景渊绕到盐仓的后门。后门的锁是铜制的,赵捕头从怀里掏出一根细铁丝,几下就把锁打开了。

    两人轻手轻脚地走进盐仓,里面黑漆漆的,只能隐约看到一排排的盐袋堆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咸涩的味道,还有一丝淡淡的霉味。

    “左边第三间房,是张万霖的库房,官银说不定就藏在那里。” 赵捕头低声说,指了指不远处的一间屋子。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