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青云志名声大震(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p;   萧景渊点了点头,跟着赵捕头往那间屋子走。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说话声。

    “…… 那五十两官银,真的放进周明通的书箱里了?” 一个沙哑的声音问道。

    “放心吧,李管家,是我亲自放的。那书生还以为是自己运气好,捡了个便宜,没想到是个陷阱。” 另一个声音笑着说。

    “哼,敢跟张老爷作对,就是这个下场。” 李管家冷笑道,“对了,库房里的私盐,你可得看好了,别让人发现了。要是被官府查出来,咱们都得完蛋。”

    “知道了,李管家,我这就去巡逻。”

    萧景渊和赵捕头躲在门后,大气不敢出。等里面的人走了,赵捕头才轻轻推开门,两人闪身进去。

    库房里堆满了箱子,赵捕头打开一个箱子,里面全是白花花的私盐;再打开一个箱子,里面竟然是一锭锭的银子,上面盖着府衙库房的印戳!

    “找到了!” 萧景渊激动地低呼一声,从怀里掏出纸笔,想要记录下来。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还有护卫的呼喊声:“有人闯进盐仓了!快搜!”

    赵捕头脸色一变:“不好,被发现了!快跟我走!”

    萧景渊连忙把纸笔收起来,跟着赵捕头往后门跑。可刚跑到院子里,就被十几个护卫围了起来。为首的是个满脸横肉的大汉,手里拿着一把大刀,恶狠狠地说:“敢闯张老爷的盐仓,你们活腻了!”

    “赵捕头,你带着证据先走,我来拦住他们!” 萧景渊拔出袖中的小刀,挡在赵捕头身前。

    赵捕头愣了一下,随即怒道:“你疯了?你根本打不过他们!要走一起走!”

    “我是书生,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可你是捕头,他们肯定不会放过你。” 萧景渊看着他,语气坚定,“你快走,把证据交给苏姑娘,让她去找京城来的御史大人。只有御史大人,才能治得了张万霖和王知府!”

    赵捕头看着萧景渊眼底的决绝,心里一酸,咬了咬牙:“好!你保重!我一定会回来救你!” 说罢,他猛地推开身边的护卫,朝着后门跑去。

    大汉见赵捕头跑了,怒喝一声:“给我追!把这个书生抓起来!”

    护卫们纷纷追了出去,只剩下两个护卫盯着萧景渊。萧景渊握紧小刀,心里却一点也不害怕。他想起周明通的冤屈,想起金陵百姓的苦难,想起自己的青云之志 —— 他不仅要考中功名,更要为百姓谋福祉,为世间讨公道。

    “你们别过来!” 萧景渊大喝一声,举起小刀,“我是应天府的举子,你们要是敢伤我,朝廷不会放过你们!”

    那两个护卫愣了一下,互相看了看,不敢上前。就在这时,张万霖带着一群人走了过来。他穿着一身锦袍,手里拿着个玉如意,脸上带着假笑:“哦?原来是位举子老爷。不知举子老爷深夜闯进我的盐仓,是想做什么?”

    “张万霖,你陷害周明通,垄断盐价,私藏官银,你以为你能瞒多久?” 萧景渊看着他,语气冰冷,“今日我虽被你抓住,可我的朋友已经把证据交给了御史大人。御史大人很快就会来金陵,到时候,你和王知府,都得受到应有的惩罚!”

    张万霖脸色微变,随即又笑了起来:“证据?什么证据?我看你是胡言乱语!来人啊,把这个疯书生抓起来,关到柴房里去!等我处理完事情,再好好收拾他!”

    护卫们上前,抓住萧景渊的胳膊,把他往柴房拖去。萧景渊挣扎着,却怎么也挣脱不开。他看着张万霖得意的嘴脸,心里却一点也不气馁 —— 他知道,赵捕头一定会把证据交给苏姑娘,御史大人一定会为他们做主。

    柴房里又黑又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萧景渊被绑在柱子上,手脚都被绳子勒得生疼。可他一点也不在乎,他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着自己写的诗:“莫道书生无肝胆,敢为公道破樊笼。”

    不知过了多久,柴房的门突然被打开了。萧景渊睁开眼睛,看见苏婉清和赵捕头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几个穿官服的人。

    “萧相公!你没事吧?” 苏婉清快步走到他身边,解开他身上的绳子。

    萧景渊揉了揉手腕,笑道:“我没事。苏姑娘,赵捕头,你们来了。这位是……”

    “这位是京城来的李御史大人。” 赵捕头指着为首的那个官员,语气激动,“我们把证据交给了李御史大人,大人已经下令,把张万霖和王知府都抓起来了!”

    李御史走上前,拱手道:“萧举子,你为民请命,不畏强权,实在难得。本官已经审过张万霖和王知府了,他们对陷害周明通、垄断盐价、私藏官银的罪行供认不讳。周举子已经被释放,你立了大功啊。”

    萧景渊心里大喜,连忙拱手:“御史大人言重了。在下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不是赵捕头和苏姑娘帮忙,在下也查不出真相。”

    几人走出柴房,外面已经天光大亮。秦淮河的水汽散去,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暖洋洋的。不远处,周明通正朝着他们跑来,他穿着新的蓝布长衫,脸上带着笑容,眼里却含着泪。

    “萧兄!苏姑娘!赵捕头!多谢你们!” 周明通跑到他们面前,深深鞠了一躬。

    萧景渊扶起他,笑道:“周兄,不用谢。你是被冤枉的,我们只是还你清白罢了。”

    李御史看着眼前的一幕,笑着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心怀赤诚,为民请命,真是国家的栋梁。萧举子,周举子,你们即将参加会试,若能考中功名,定要做个好官,为百姓谋福祉啊。”

    萧景渊和周明通齐声应道:“是!晚辈定不负大人所望!”

    几日后,萧景渊和周明通一同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苏婉清和赵捕头在码头送行,看着他们乘坐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秦淮河的尽头。

    船上,萧景渊倚在栏杆边,看着两岸的景色,拿起折扇,在扇面上写下一首诗:

    “醉里曾吟青云志,醒时敢为百姓言。

    莫愁湖畔风波定,且驾扁舟向长安。”

    周明通走到他身边,看着扇面上的诗,笑道:“萧兄,这首诗写得好!等我们考中功名,定要把这首诗刻在京城的墙上,让天下人都知道,我辈书生,不仅有青云之志,更有为民之心!”

    萧景渊笑着点头,将折扇轻轻展开。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水汽和花香,拂过他的青布长衫,也拂过扇面上的诗句。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科举之路充满了艰辛,官场之上更是危机四伏。但他不怕,因为他心中有青云之志,眼中有百姓疾苦,手中有笔墨为刃 —— 他定要在长安城里,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为天下百姓,谋一个太平盛世。

    萧琰大声吟诵道:“

    身处低谷不自弃,我命由我不由天。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若是命中无此运,亦可孤身登昆仑。

    红尘赠我三尺剑,酒看瘦马一世街。

    世人朝路乃绝涧,独见众生止步前。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一入红尘梦易真,一朝悟透心境名。

    一朝悟道见真我,昔日枷锁皆云烟。

    天门将至百运开,拂尘轻笑问仙来!”

    从此这首诗响彻大乾王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