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德王府外现厮杀(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家村。村子坐落在青山脚下,一条小河穿村而过,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仍是记忆中宁静祥和的模样。他刚走到村口,便看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大槐树下,正是他的父亲萧老秀才。

    “爹!” 萧琰快步上前,跪倒在父亲面前。

    萧老秀才抬起头,看到萧琰,眼中满是惊喜与激动:“琰儿,你终于回来了!这些日子,为父天天担心你。”

    父子俩相拥而泣,随后一同回到家中。萧老秀才早已备好了饭菜,萧琰一边吃饭,一边将在京城的经历娓娓道来,只是隐去了其中的凶险,只说自己在德王府中做文书,如今事情了结,便返乡了。

    萧老秀才听后,欣慰地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咱们读书人,不求功名利禄,只求平平安安。”

    接下来的几日,萧琰在家中陪伴父亲,偶尔会去村中私塾帮忙教书。村民们见他归来,都十分热情,纷纷前来探望。可萧琰心中明白,自己虽回到了故里,却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只知读书的书生了 —— 德王府的经历,已在他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一日,萧琰正在私塾教书,忽闻村口传来一阵喧哗。他走出私塾,只见几名官差正押着一名村民往外走,村民的家人在一旁哭喊着。萧琰上前询问,得知那村民因欠了地主刘老爷的地租,无力偿还,被刘老爷告到县衙,官差前来抓人。

    萧琰心中一怒 —— 刘老爷是村中有名的恶霸,平日里欺压百姓,抢占良田,村民们敢怒不敢言。他上前拦住官差,拱手道:“官差大哥,这位乡亲并非有意拖欠地租,只是今年收成不好,还请通融几日,容他凑齐地租。”

    为首的官差斜睨了萧琰一眼:“你是谁?竟敢管官府的事!刘老爷已在县衙打点好了,今日必须将人带走!”

    “我乃萧家村的萧琰,曾在京城求学。” 萧琰不卑不亢地说道,“官差大哥,律法虽严,却也讲人情。这位乡亲家中尚有老幼,若被抓走,家人如何生存?还请大哥三思。”

    官差见萧琰谈吐不凡,又提及在京城求学,心中有些犹豫。这时,刘老爷带着几名家丁匆匆赶来,看到萧琰,冷哼一声:“哪里来的黄毛小子,也敢管老子的事?这穷鬼欠我地租,就该被抓去坐牢!”

    萧琰怒视着刘老爷:“刘老爷,你身为地主,本该体恤乡亲,如今却逼得乡亲家破人亡,难道就不怕遭天谴吗?”

    “天谴?老子有钱有势,天也奈我何!” 刘老爷嚣张地说道,又对官差喝道,“还愣着干什么?把人带走!”

    官差不敢违抗,再次上前抓人。萧琰见状,挡在村民身前:“谁敢动他,先过我这一关!” 他握紧拳头,眼中满是坚定。村民们见萧琰为他们出头,也纷纷围了上来,与官差对峙。

    刘老爷见村民们群情激愤,心中有些害怕,却仍嘴硬道:“好,好!你们等着,我这就去县衙告状,说你们聚众抗法!” 说完,便带着家丁狼狈地离开了。

    官差见刘老爷走了,也不敢再抓人,悻悻地离开了萧家村。村民们围上来,纷纷向萧琰道谢:“萧公子,多谢你为我们出头!”

    萧琰叹了口气:“乡亲们,刘老爷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想办法应对。” 他知道,刘老爷在县衙有关系,若真的告到县衙,村民们恐难抵挡。

    当晚,萧琰召集村民们在祠堂商议。一名年长的村民说道:“萧公子,刘老爷与县令是拜把子兄弟,我们去县衙告状,也是白费功夫。不如,我们凑些银两,送给刘老爷,求他放过那位乡亲。”

    “不可!” 萧琰摇头道,“刘老爷贪得无厌,今日我们送了银两,他日他定会变本加厉地欺压我们。我们不能一味忍让,必须想办法揭露他的恶行,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我们没有证据,如何揭露他的恶行?” 一名村民问道。

    萧琰沉思片刻,道:“刘老爷抢占良田、欺压百姓,乡亲们手中定有线索。我们可以收集他的罪证,再联名上书,送到府城的按察使衙门。按察使大人公正廉明,定会为我们做主。”

    村民们听后,纷纷点头赞同。接下来的几日,萧琰带领村民们收集刘老爷的罪证 —— 有的村民拿出了刘老爷强占良田的地契,有的村民写下了刘老爷逼债伤人的证词。萧琰将这些证据整理好,又写下一封联名信,带着几名村民代表,前往府城。

    府城的按察使衙门戒备森严,萧琰等人几经周折,才见到了按察使周大人。周大人接过证据和联名信,仔细翻阅后,沉声道:“没想到竟有如此恶霸欺压百姓,本官定会彻查此事!”

    萧琰连忙拱手道:“多谢大人为民做主!”

    周大人随即派人前往萧家村调查,核实了刘老爷的罪行。不久后,县衙便传来消息 —— 刘老爷被革去功名,没收家产,其所占良田归还给村民,逼债伤人之事也被依法处置。

    萧家村的村民们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纷纷来到萧琰家中道谢。萧老秀才看着儿子,眼中满是骄傲:“琰儿,你做得好!为父没白教你读书识字。”

    萧琰笑道:“爹,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读书不仅是为了考取功名,更是为了明事理、辨是非,为百姓谋福祉。”

    经历了这件事,萧琰在村中威望大增。他不仅继续在私塾教书,还带领村民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善生活。萧家村渐渐变得更加富裕,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一日,萧琰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书信,是苏凝所写。信中说,汉王已被判处流放,周勇、张诚等人也被依法处置,朝廷局势稳定,德王十分挂念他,邀请他若有机会,再到京城一聚。

    萧琰读完书信,心中感慨万千。他提笔回信,感谢德王和苏凝的挂念,说自己如今在家乡过得很好,若有机会,定会前往京城探望他们。

    放下笔,萧琰走到院中,望着远处的青山。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身上,温暖而宁静。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因德王府的那场厮杀而改变,从一个只知读书的书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勇气的人。未来的日子,他或许不会再卷入权谋纷争,但会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乡的宁静与祥和,用书生的智慧,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而那段在德王府的岁月,也将成为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