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汉王初露锋芒(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烛火在汉王书房的铜灯里明明灭灭,李锐指尖捏着的朱笔悬在案牍上方,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深色。窗外的梆子敲过三更,巡夜卫兵的甲叶碰撞声从长廊尽头传来,又渐渐远去,只留下满室沉寂与檀香混合的味道。

    “殿下,萧先生送来的流民安置策论,您已经看了半个时辰了。” 贴身侍卫陈武垂手立在阴影里,声音压得极低。他跟着李锐从燕北战场到京城封地,从未见这位杀伐果断的汉王对一份文书如此犹豫不决。

    李锐没有抬头,目光落在策论末尾那句 “减封臣私兵,增编府兵以固京畿” 上。萧琰的字迹清隽有力,每一笔都透着书生特有的风骨,可在李锐眼里,那墨迹却像一把钝刀,反复刮着他心头最敏感的地方。

    “私兵” 二字尤其刺眼。他在燕北征战三年,靠的就是陈家军与苏家骑兵两支私兵,若按萧琰所说削减私兵,他这个汉王与砧板上的鱼肉有何区别?可转念一想,萧琰昨日在朝堂上提出此策时,句句切中流民作乱的根源,连父皇都抚掌称赞,称其 “有王佐之才”。

    “陈武,你说萧琰此人,究竟是真心为我谋划,还是……” 李锐顿了顿,把后半句 “为父皇监视我” 咽了回去。他放下朱笔,指节轻轻敲击案面,发出规律的笃笃声,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

    陈武身形微顿,低声回道:“萧先生自三年前随殿下从燕北回来,始终尽心尽力。去年您患病卧床,是他彻夜守在府外,连熬七日汤药;今年春荒,他亲自去灾区赈灾,差点被饥民误伤。论忠心,府里没人比得过他。”

    “忠心?” 李锐冷笑一声,起身走到窗边。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脸上,一半明亮,一半隐在阴影里。“他是父皇亲点给我的伴读,当年在太学,他就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反驳我提出的‘重武轻文’论。你以为,他真的会甘心屈居我之下?”

    陈武沉默了。他知道汉王心中一直憋着一股劲。当今圣上有三个儿子,太子懦弱,三皇子沉迷享乐,唯有汉王李锐文武双全,却因母妃出身低微,始终不被父皇看重。三年前燕北大捷,本是他最有可能被封太子的机会,可父皇却只给了他一块富庶的封地,让他远离京城权力中心。

    “把这份策论拿去,” 李锐转身,眼神里多了几分冷意,“让萧琰明日辰时来书房见我。就说,我有要事与他商议。”

    陈武接过策论,见汉王指尖的墨汁沾在纸上,晕开一个黑色的印记,像一滴无法抹去的血。

    辰时的阳光透过书房的雕花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萧琰一身青色长衫,手持折扇,缓步走进书房。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书生特有的温和,可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仿佛能看透人心。

    “臣萧琰,参见殿下。” 萧琰躬身行礼,声音沉稳。

    李锐坐在案后,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目光落在萧琰身上,带着审视的意味。“先生不必多礼,坐吧。” 他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萧琰谢过,在椅子上坐下,将折扇放在膝上。“不知殿下今日召臣前来,有何要事?”

    李锐把桌上的策论推到萧琰面前,指尖在 “减封臣私兵” 几个字上点了点。“先生这份策论,父皇很是赞赏,说先生有治国之才。可我却有一事不明,想向先生请教。”

    萧琰看向策论,神色平静。“殿下请讲,臣知无不言。”

    “我汉王封地有私兵三万,皆是随我征战多年的弟兄。若按先生所说削减私兵,一旦边境有事,或是封地内出现乱子,我该如何应对?” 李锐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丝压迫感。

    萧琰微微颔首,似乎早有准备。“殿下所言极是,私兵确实是殿下守卫封地的重要力量。可臣以为,私兵虽强,却有三大隐患。其一,私兵只认主将,不认朝廷,长此以往,恐生割据之心;其二,养兵耗资巨大,封地赋税本就多用于养兵,若能削减私兵,将资金用于安抚流民、发展农桑,可让封地百姓安居乐业;其三,当今圣上对藩王私兵本就心存忌惮,殿下若主动削减私兵,可表忠心,消除圣上疑虑,于殿下日后发展大有裨益。”

    “表忠心?” 李锐猛地拍了一下案几,茶水溅出,洒在策论上。“先生是觉得,我李锐需要靠削减私兵来讨好父皇?还是说,先生觉得我有不臣之心,怕我连累了你?”

    萧琰脸色不变,起身再次躬身。“殿下息怒。臣并非此意。臣追随殿下三年,深知殿下忠心耿耿,绝非有不臣之心之人。只是如今朝局复杂,太子虽懦弱,却有外戚支持;三皇子看似沉迷享乐,实则暗中培养势力。殿下若想在这场储位之争中脱颖而出,仅凭私兵远远不够,还需赢得民心,获得朝臣支持。削减私兵,正是赢得民心与朝臣支持的第一步。”

    李锐盯着萧琰,眼神越来越冷。他当然知道萧琰说的是实情,可萧琰的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最不愿面对的那扇门 —— 他在父皇心中,始终是个需要被提防的藩王。而萧琰,这个父皇派来的伴读,究竟是在为他谋划,还是在替父皇监视他,引导他走向一条看似光明,实则处处受限的路?

    “先生考虑得如此周全,真是难得。” 李锐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只是不知,先生这些想法,是自己琢磨出来的,还是…… 听了别人的吩咐?”

    萧琰身体微僵,抬头看向李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平静。“殿下此言何意?臣所有谋划,皆为殿下着想,绝无半句虚言,更无受人指使之说。”

    “是吗?” 李锐站起身,走到萧琰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那我问你,上个月我让你暗中调查三皇子私吞赈灾款一事,你为何迟迟没有回复?是不是因为三皇子暗中给了你好处,让你故意拖延?”

    萧琰脸色终于变了,急忙说道:“殿下误会了!三皇子私吞赈灾款一事牵扯甚广,涉及多位朝中大臣,臣怕打草惊蛇,才一直暗中收集证据,尚未整理完毕。臣怎敢因个人私利,耽误殿下大事?”

    “证据?” 李锐冷笑一声,伸手捏住萧琰的下巴,迫使他抬头看着自己。“我看你是根本不想拿出证据吧!萧琰,你别忘了,你是我汉王的人,若敢背叛我,我会让你知道,什么叫生不如死!”

    萧琰的下巴被捏得生疼,可他却没有挣扎,只是定定地看着李锐,眼中带着一丝委屈,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殿下,臣对您忠心耿耿,天地可鉴。若殿下不信,臣愿以死明志!”

    李锐看着萧琰眼中的倔强,心中的杀意突然冒了出来。他讨厌这种无法掌控的感觉,萧琰太聪明,太有主见,甚至有时候,他觉得萧琰比自己更懂如何在朝堂上立足。这样的人,若真心辅佐自己,便是得力助手;可若有二心,便是最大的威胁。

    他缓缓松开手,指腹上还残留着萧琰皮肤的温度。“罢了,我暂且信你一次。” 李锐转身回到案后,语气恢复了平静,可眼底的冷意却丝毫未减。“三皇子的事,限你三日之内,把证据交给我。若逾期不交,休怪我无情。”

    萧琰揉了揉下巴,躬身说道:“臣遵旨。三日之内,定将证据呈上。”

    “你退下吧。” 李锐挥了挥手,目光重新落在案牍上,不再看萧琰。

    萧琰深深看了李锐一眼,转身走出书房。阳光照在他身上,可他却觉得浑身发冷。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汉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开始动摇了。

    三日后,萧琰如期将三皇子私吞赈灾款的证据交给了李锐。证据确凿,不仅有账本记录,还有三皇子手下亲信的供词。李锐看着证据,心中的疑虑稍稍减轻了一些,可对萧琰的提防,却并未消除。

    几日后,恰逢秋猎,圣上在京郊围场设宴,邀请各位皇子与朝中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