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罪己诏颁布后,天下震动。百姓纷纷称赞皇帝的仁厚,边地将士也深受鼓舞。范仲淹、韩琦等人更是感佩不已,决心更加努力地经营边防,为大宋守护好这片土地。

    西凉的烽火暂时熄灭了,但赵不凝心中的心事却并未平息。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要想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站在皇宫的最高处,望着广袤的中原大地,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大宋变得强大起来,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再受边患之苦。

    风起云涌,心事茫茫。宋新帝的忧虑,不仅是一个皇帝的个人心事,更是一个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艰难求索。而这段关于西凉屯兵的往事,也成为了大宋中期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提醒着后世的统治者:国家的强盛,从来不是靠妥协和退让换来的,而是靠励精图治、自强不息。

    嘉祐三年的秋夜,汴河上的水汽漫过宣德门,浸透了紫宸殿的金砖地。宋新帝赵不凝攥着那封八百里加急的奏报,指节捏得发白,仿佛要将那薄薄的麻纸捏碎。烛火在青玉灯台上明明灭灭,把他鬓角新添的白发照得愈发清晰。

    “陛下,夜深露重,该进些参汤了。” 内侍省都知张茂则捧着描金漆盘,脚步轻得像一片羽毛。他伺候这位天子二十余年,从未见他如此形容枯槁 —— 龙袍的玉带松了两扣,眼底的青黑比殿角的阴影还要浓重。

    赵不凝抬手揉了揉眉心,案上堆叠的奏章哗啦啦滑下几本。最上面那本《西凉军情密录》的封皮被他指甲划得绽开细纹,墨迹淋漓的 “十万铁骑屯于横山” 几个字,像淬了毒的针,扎得他心口发紧。

    “横山...” 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地名,喉结滚了滚,“至道年间,李继迁就是在那里叛的。”

    张茂则垂着眼睑不敢接话。至道是先帝的年号,那时西夏还只是灵州边境的蕞尔小邦,如今李元昊虽已称帝,却也该记得庆历和议里 “岁赐银绢茶” 的约定。可三个月前,环庆路经略使范仲淹的奏报里,还只说西凉骑兵时有越界放牧,怎么转眼就成了十万屯兵?

    “宣枢密使晏殊、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即刻入宫。” 赵不凝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烛火映在他眼角的细纹里,那里藏着的不仅是三十载帝王生涯的疲惫,更有对西北边境的深深忧虑。

    张茂则应声退下,靴底碾过青砖的声响在空荡的大殿里格外清晰。赵不凝起身走到窗边,推开雕花木窗。夜风裹挟着汴河的潮气扑面而来,带着几分凉意。远处的街巷里,更夫敲着三更的梆子,“咚 —— 咚 ——” 的声音穿过寂静的夜空,仿佛敲在他的心上。

    他想起景祐元年那次西夏入侵,延州守将范雍贪功冒进,致使三川口大败,宋军死伤惨重。那时他刚亲政不久,急得几夜不能安睡,最后还是靠范仲淹、韩琦等人经略西北,才勉强稳住局势。如今范仲淹虽在环庆路整军备战,可毕竟年事已高,而西凉的十万铁骑,又岂是轻易能对付的?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赵不凝转身回到龙椅上,重新拿起那本《西凉军情密录》。晏殊和高琼一前一后走进殿来,两人都是一身朝服,显然是被紧急召来的。

    “陛下深夜召臣等前来,莫非是西北有急?” 晏殊率先开口,他须发皆白,眼神却依旧清明。作为枢密使,他对边境局势最为关心。

    赵不凝点点头,把《西凉军情密录》递给晏殊:“范文正奏报,西凉十万铁骑屯于横山,似有南侵之意。两位爱卿怎么看?”

    晏殊接过密录,仔细看了一遍,眉头渐渐皱起:“西凉素来与我朝相安无事,如今突然屯兵横山,实在蹊跷。依老臣看,此事恐非偶然,说不定是有什么阴谋。”

    高琼是武将出身,性子直率:“陛下,管他什么阴谋阳谋,西凉敢来犯境,臣愿领兵前往,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他说着,双手抱拳,语气斩钉截铁。

    赵不凝沉吟片刻:“高爱卿忠勇可嘉,只是西凉十万铁骑并非小数,我朝若要出兵,须得慎重行事。” 他看向晏殊,“晏爱卿,你觉得西凉此举,会不会与辽国有关?”

    晏殊抚着胡须,缓缓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辽与西夏素来不和,若西凉屯兵横山是辽国暗中挑唆,那事情就复杂了。我朝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已有数十年,边境还算安稳,若是因此事与辽国再起冲突,恐非国家之福。”

    高琼却不以为然:“晏大人未免太过谨慎了!辽国若敢插手,我朝一并对付便是。想当年澶渊之战,我朝军民同心,不也击退了辽军吗?”

    “此一时彼一时也。” 晏殊摇摇头,“如今我朝军事实力虽有提升,但西北边境防线漫长,若同时应对西凉和辽国,恐怕力不从心。更何况,国库也未必能支撑两场大规模的战争。”

    赵不凝听着两人的争论,心里越发沉重。他知道晏殊说得有理,这些年为了维持边境安宁,朝廷每年都要向辽国和西夏支付大量岁币,国库早已空虚。若是再打起仗来,百姓又要遭殃了。

    “依晏爱卿之见,该如何应对?” 赵不凝问道。

    晏殊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查明西凉屯兵的真实意图。可派遣使者前往西凉,试探其虚实。同时,令范仲淹加强边境防御,严阵以待。若是西凉真有南侵之意,再做打算不迟。”

    高琼却不同意:“使者去了也是白去,西凉若是铁了心要打仗,岂会因为一个使者就改变主意?依臣看,不如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赵不凝看着他们,心里也拿不定主意。主动出击,风险太大;坐等观望,又怕错失良机。他感到一阵头疼,揉了揉太阳穴。

    就在这时,张茂则匆匆走进殿来:“陛下,环庆路又有急报传来。”

    赵不凝心里一紧,连忙说道:“呈上来。”

    张茂则把急报递给赵不凝。赵不凝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煞白。急报上说,西凉骑兵已经越过边境,攻占了环庆路的一座小城,守将战死,百姓流离失所。

    “岂有此理!” 赵不凝猛地一拍龙椅,怒不可遏,“西凉竟敢如此放肆!”

    高琼见状,连忙说道:“陛下,西凉已经动手了,我们不能再等了。请陛下下令,臣愿即刻领兵出征,收复失地,严惩贼寇!”

    晏殊也皱起眉头:“没想到西凉竟如此胆大包天。事已至此,看来只能出兵了。只是... 还需派人知会辽国,让他们不要插手此事。”

    赵不凝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他知道,现在不是发怒的时候,必须冷静应对。

    “好!” 赵不凝站起身,目光坚定,“传朕旨意,命范仲淹为西北路都部署,总领西北军务,即刻出兵,收复失地。命高琼为副都部署,协助范仲淹。另派使者前往辽国,告知西凉入侵之事,令其保持中立。”

    “臣等遵旨!” 晏殊和高琼齐声应道。

    两人退下后,赵不凝独自站在殿中,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他知道,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西凉背后是否有辽国支持?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国库能否支撑?无数个问题在他脑海里盘旋,让他感到一阵阵眩晕。

    夜风依旧吹拂着,带着汴河的潮气,也带着战争的阴云。赵不凝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但他别无选择,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他必须迎难而上。

    他重新回到案前,拿起笔,开始批阅奏章。他知道,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这场风雨飘摇的战争中,为大宋赢得一线生机。烛火在他身后摇曳,映照着他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

    范仲淹领旨出征的第三日,建宁城下起了入秋的第一场冷雨。赵不凝站在紫宸殿的丹陛上,望着连绵的雨丝打湿了殿前的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