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桐叶,眉头紧锁。内侍递上的军报还带着墨香,却让他的心沉到了谷底 —— 范仲淹的先头部队在瓦亭川遭遇西凉骑兵伏击,折损了三百余人。

    “陛下,户部尚书包拯在殿外候着,说有要事启奏。” 张茂则轻声禀报,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他看到皇帝手中的军报边角已经被捏得发皱,知道前线的失利让陛下更加忧心忡忡。

    赵不凝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让他进来吧。”

    包拯一身青色官袍,步履沉稳地走进殿内,雨水打湿了他的袍角,却丝毫没有影响他挺拔的身姿。他刚一进殿,就跪地奏道:“陛下,臣有事启奏。如今西北战事已起,粮草消耗巨大,户部库存告急,恐难以为继啊。”

    赵不凝闻言,心中一沉。他知道粮草对军队的重要性,若是粮草不足,前线的士兵们如何能安心作战?

    “包爱卿,可有什么解决之法?” 赵不凝急切地问道。

    包拯抬起头,目光坚定:“陛下,依臣之见,可向各地富商募集粮草,许以官职或赏赐,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可暂时削减宫中用度,节省开支。”

    赵不凝沉吟片刻。向富商募集粮草,恐怕会引起富商们的不满;而削减宫中用度,又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眼下情况紧急,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好,就依包爱卿所言。” 赵不凝点头说道,“传朕旨意,令各地官府向富商募集粮草,凡捐献粮草者,按数量授予相应官职或赏赐。同时,宫中用度削减三成,非必要开支一律暂停。”

    包拯领旨谢恩后,便退了下去。赵不凝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稍感安慰。包拯一向刚正不阿,由他来负责募集粮草之事,想必能顺利进行。

    然而,事情并没有赵不凝想象的那么简单。几日后,包拯再次入宫禀报,说各地富商大多不愿捐献粮草,即便有少数愿意捐献的,数量也极为有限。

    “为何会这样?” 赵不凝不解地问道,“朕已经许以官职和赏赐,他们为何还不愿捐献?”

    包拯叹了口气:“陛下,富商们担心战事久拖不决,届时陛下能否兑现承诺还是未知数。而且,一些官员趁机敲诈勒索,富商们更是敢怒不敢言啊。”

    赵不凝听后,怒不可遏:“岂有此理!这些官员竟敢如此放肆,败坏朕的名声!包爱卿,你即刻查明此事,严惩不贷!”

    “臣遵旨。” 包拯应道。

    包拯退下后,赵不凝独自坐在龙椅上,心情沉重。粮草问题还未解决,又出现了官员敲诈勒索的事情,这让他更加头疼。他知道,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前线的战事。

    就在这时,张茂则匆匆走进殿来:“陛下,辽国使者求见。”

    赵不凝一愣,辽国使者此时前来,不知有何用意。他沉吟片刻,说道:“宣他进来。”

    辽国使者身着华丽的锦袍,昂首阔步地走进殿内,脸上带着一丝傲慢。他先是向赵不凝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吾皇听闻大宋与西凉交战,特命我前来慰问。只是,吾皇有些不解,大宋与西凉素来和睦,为何突然兵戎相见?”

    赵不凝心中明白,辽国使者名为慰问,实则是来打探虚实的。他不动声色地说道:“西凉无故入侵我大宋领土,杀害我大宋百姓,朕不得已才出兵讨伐。此事与辽国无关,还望辽国不要插手。”

    辽国使者冷笑一声:“大宋与西凉交战,边境动荡,难免会波及我辽国。吾皇担心战火蔓延,影响两国邦交。若是大宋需要,我辽国愿意出面调解,只是不知大宋愿不愿意给吾皇这个面子?”

    赵不凝心中暗骂辽国使者狡猾。辽国分明是想趁机从中渔利,若是接受他们的调解,恐怕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多谢辽国皇帝的好意,只是此事乃是我大宋与西凉之间的恩怨,不必劳烦辽国费心。” 赵不凝语气坚定地说道。

    辽国使者见状,也不再多言,只是淡淡地说道:“既然大宋不愿接受调解,那我也无话可说。告辞。”

    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赵不凝看着辽国使者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忧虑。辽国一直对大宋虎视眈眈,如今大宋与西凉交战,辽国很可能会趁机发难。若是辽国也出兵攻打大宋,那大宋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后果不堪设想。

    他揉了揉太阳穴,感到一阵疲惫。连日来的操劳和忧虑,让他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他必须撑下去,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

    他重新拿起案上的军报,仔细查看起来。范仲淹在军报中说,西凉军队战斗力极强,且熟悉地形,宋军进展缓慢,希望朝廷能尽快补充粮草和兵员。

    赵不凝叹了口气,提笔在军报上批复:“粮草之事,朕已命包拯加紧办理,不日便会送到前线。兵员方面,朕会从各地调派,望范爱卿坚守阵地,切勿急躁冒进。”

    写完批复后,他将军报交给张茂则,让他尽快送往西北前线。

    窗外的雨还在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在诉说着大宋王朝的艰难处境。赵不凝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但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好这片江山。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雨中的建宁城。虽然此时的建宁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但他相信,只要君臣同心,上下协力,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迎来雨过天晴的那一天。

    就在赵不凝沉思之际,殿外传来一阵喧哗声。他皱了皱眉头,问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张茂则连忙出去查看,片刻后回来禀报:“陛下,是一些太学生在宫门外请愿,说要参军报国,抗击西凉。”

    赵不凝闻言,心中一动。太学生们满怀报国之志,这让他感到一丝欣慰。

    “传朕旨意,接见这些太学生。” 赵不凝说道。

    张茂则应了一声,便出去安排了。不一会儿,一群身着儒衫的太学生走进殿内,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为首的太学生上前一步,跪地奏道:“陛下,我等听闻西凉入侵,国难当头,愿参军报国,奔赴前线,与西凉贼寇决一死战!”

    其他太学生也纷纷附和:“我等愿参军报国!”

    赵不凝看着这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心中深受感动。他站起身,走到他们面前,亲自将为首的太学生扶起,说道:“尔等有如此报国之心,朕深感欣慰。只是,战场凶险,尔等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朕不忍心让尔等白白送死。”

    为首的太学生说道:“陛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等虽是文弱书生,但也愿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

    赵不凝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好!既然尔等有如此决心,朕便成全你们。张茂则,传朕旨意,将这些太学生编入禁军,加以训练,待学有所成,再送往前线。”

    “臣遵旨。” 张茂则应道。

    太学生们闻言,纷纷跪地谢恩。他们知道,陛下是为了他们好,让他们先接受训练,是为了让他们在战场上能有更大的作为。

    看着太学生们离去的背影,赵不凝的心中多了一丝希望。他相信,有这些热血青年的加入,大宋一定能战胜西凉,迎来美好的未来。

    但他也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建宁城的街道上。赵不凝望着窗外的阳光,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大宋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