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人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你我三人同为旧派,若连大相都不留一席,岂非陛下真有心彻底排我清流之人?”

    “你也信不过他了么?”

    他语气中虽带一丝压抑,却不乏忧惧。

    可许居正只是轻轻摇头。

    “不是信不过。”

    “正因为我信,他非昏君,非庸主。”

    “所以我更明白……”

    “他不可能,把整个中枢,尽数交予一派之人。”

    “更不会——把枢机要位,四相并重,皆归清流。”

    他声音虽低,却句句铿然,如暮鼓晨钟,震在清流诸人的心头。

    这一刻,站在他身侧的边孟广、霍纲、礼部侍郎汤善言,乃至国子监祭酒李循之……诸多清流旧臣,纷纷抬头,目光交汇间,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恍然。

    ——是啊。

    三相皆清,大相怎还会是清?

    “这不是他仁德的问题。”边孟广低声开口,语气也沉静了几分。

    “而是……帝王本能的制衡之术。”

    许居正缓缓点头。

    “史书中明君多矣,有道而不失权者,屈指可数。”

    “更何况,今上年纪尚轻,阅事未深。”

    “他的选择,不是出自疑人之心,也不是要打压我等。”

    “而是理智的选择。”

    “他知,我等清流三人已执三相,若再添一人为大相,那这朝堂——便不复平衡。”

    “哪怕他信我们,他也不能这么做。”

    “这是帝王术,而非私人情。”

    此话一出,一众清流纷纷低眉。

    这一刻,他们不再因魏瑞封相而欢欣,也不再期待什么“新政将倾,旧士归位”的局面。

    他们终于看清,哪怕少年天子有胆识、有远见,最终仍需站在天子的高度来布局朝局。

    而这“布局”二字的代价,便是——无法偏重。

    哪怕这一偏,是对贤臣。

    哪怕这一偏,是对知己。

    边孟广长叹一声,眉头紧锁:

    “若如此,许老……那这大相,便只得落于新党?”

    霍纲眉头微皱,低声喃喃:

    “可这与魏瑞之事……又似有矛盾。”

    “若真要制衡,魏瑞这等烈骨之人,按理说他不该启用。”

    许居正微微一笑,神情愈发沉静:

    “那是他自持有余,权衡之间,取其三轻一重。”

    “魏瑞固烈,边孟广尚称峻直,霍纲老成持重。”

    “三人之中,唯独魏瑞最难驾驭。”

    “可他仍选了魏瑞……说明他不是胆小畏直之主。”

    “但既然他有胆任魏瑞为相,那他更不会胆大到,把大相也留在我等之手。”

    “那就不是用人,是自缚。”

    “他不会做的。”

    清流群臣一语不发,气氛肃然。

    他们终于明白了,天子从未真正将他们放在对立面,也未全然将新党视作执政主线。

    这一切,都在他的平衡术中,是一场早已编织好的棋局。

    只是这局之中,他们并非执子者,而是——棋。

    边孟广低声开口:

    “许老,既然如此,大相之位,我等是否该避嫌?”

    “以免被人借题发挥?”

    许居正抬头看他,沉声道:

    “不必。”

    “天子若真有意启用你我,避也无益。”

    “天子若无意,那避也无用。”

    “但——”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出一抹冷意:

    “若他真要用新党执大相。”

    “那我等,也该各自为谋。”

    霍纲一愣,低声问:

    “为谋?”

    “是退守?”

    许居正缓缓摇头,眼中已有了另一番锐利之色。

    “不。”

    “是布防。”

    “既然新党已获大相之位,朝堂大局将再起波澜。”

    “而魏瑞……虽为我等中人,却性情孤直,不易合谋。”

    “若他孤立于朝堂之中,便成孤臣之相。”

    “孤臣不成势,徒增内耗。”

    “我们要做的,是守魏瑞。”

    “守住这道他赐予我们的屏障。”

    “也是——守住最后的清流之心。”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可旋即,他们便看懂了许居正眼中的坚定。

    他们知道,他虽退相,却未失心志。

    他虽辞位,却仍为清流主心。

    而如今,正是清流转守为攻、转退为谋的关键时刻。

    他们不能再争,不能再请。

    他们要做的,是看得清、站得稳、守得住。

    守住这个朝堂最后的底线。

    许久,霍纲默默低头,拱手一礼:

    “明白了。”

    边孟广亦神色肃然:“我也明白了。”

    紧接着,其他清流之人,也纷纷点头。

    殿中虽静,可这一边,却已有众心归拢之势。

    这不是欢喜,也不是欣慰,而是一种清醒的“知命”——

    知分寸,知局势,知朝纲之变。

    朝堂之中,他们不必再争夺大相之位。

    那已不属于他们。

    但——魏瑞还在,他们还在,清流之魂还在。

    片刻后。

    萧宁终于缓步而出,脚步不急不缓,神情清朗如昔,却令无数人心头骤紧。

    “诸卿。”

    他目光微抬,扫视殿中。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仿佛朝风拂过长阶,令每一个站在丹墀之上的臣子心头都泛起波澜。

    “有关于大相之任,朕昨夜已审章定议。”

    “此刻,既三相已明,便当补足其位。”

    “今日,在此宣布——大相之选。”

    殿中众臣,齐刷刷地抬起头。

    清流一侧,许居正、霍纲、边孟广等人皆神色肃然。

    他们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若此人不是新党,则是萧宁违逆制衡之道,等于将整个朝局再度掀翻;可若真是新党,那便须得另起章法,固守现局,以保魏瑞不孤。

    一念之间,无数思量,皆沉在他们那沉稳目光之下。

    许居正微阖双目,仿佛一位即将听审的老臣,将一切交予天命。

    新党一侧,王擎重、林志远等人,则俱是眼中燃起几分灼热。

    “终于来了。”

    王擎重眼底闪烁着一抹几不可察的光:“到了定夺之时。”

    林志远整了整朝服,下意识挺直了背脊,抿了抿干燥的唇角,一双眼牢牢望着萧宁手中的那张奏疏。

    他心中有九成笃定——这一次,便是自己的机会。

    三相中,左相边孟广,清流。

    右相霍纲,旧臣。

    中相魏瑞,孤峻之才。

    若大相再给清流,那便等于自缚手脚。

    而在新党之中,论声望,王擎重年长位高,适合压阵;而论朝中布局、施政谋划,能挑此重任者,唯他林志远。

    且,自己在朝野推行新法最力,深得士子与京党青睐,哪怕从名望与话语权而言,也有望一举接掌大权。

    他紧紧盯着萧宁的手,看着那少帝缓缓将手中奏疏递予身侧小太监。

    “郑福。”萧宁淡淡一声。

    “传朕旨意——念。”

    那名名为郑福的内监乃是御前得用之人,此刻闻言接过卷轴,低头疾行数步,将那份诏卷小心展卷于金阶之上。

    阳光洒在金纸之上,微微反光,晃得许多人眼前一花。

    众臣只觉呼吸一紧,连心跳都似被牵住。

    林志远手指一抖,不自觉地拽紧了袖口,眸中满是灼热与紧张。

    身侧王擎重低声一句:“稳住,莫显形色。”

    “此一位落你身上,势必再无他争。”

    林志远深吸一口气,将喉咙那口灼烧的焦躁压下,勉强点头。

    “微臣明白。”

    另一侧,清流众人也齐齐目注。

    “究竟是谁……”霍纲轻声喃喃。

    “若真是林志远,那便是……”汤善言低声呢喃,话未说完,已咽了回去。

    “那便是……制衡彻底。”

    李循之嘴唇抿得发白,边孟广虽心神未乱,却也将手心暗藏袖中,指节泛白。

    这一刻,大殿内的每一道目光,都盯着那一张未展的奏章。

    魏瑞站在最末位。

    他已老迈,脸上的风霜如刻刀刀痕,可此刻,他站得笔直,目光平和。

    没有紧张,没有期待,也没有欢喜。

    他只觉得荒诞——

    这位少年天子,明知朝局风波再起,明知三相已成清流,竟还要动大相之位?

    他这一步,走得实在危险。

    “难不成,他真要将朝局尽数倾向于旧党?”

    “不,若真如此,那位林尚书……便该上位了。”

    “可若他再用清流……”

    魏瑞皱眉。

    “这孩子……到底要做什么?”

    他眼神复杂,脑中无数念头交错翻转。

    可就在此时——

    “嗡——”

    一阵微不可闻的风声从殿门外拂入,卷起那道薄如蝉翼的帛书一角。

    郑福已跪下,展开金卷,手指抚平。

    全殿屏息。

    那张上书的奏章,如今摊在所有人的眼前。

    可名字,尚未被读出。

    众臣的心,如此贴近答案,近在咫尺,却又如隔鸿沟。

    林志远看着那卷帛纸,心跳得仿佛撞钟一般,整个人紧张得几乎无法站稳。

    清流一侧,却悄然叹息。

    无言,却默契。

    那是一种“已知结局”的平静——只是等着听那道击掌落子的声响。

    王擎重则低头闭目,似是静候荣光加身。

    萧宁站在台上,神色不变,依旧平静,仿佛众人心中翻涌的波澜,从未在他眼底掀起丝毫涟漪。

    他背负双手,淡声道:“开始吧。”

    郑福应声。

    声音尚未出口。

    众臣屏住了最后一口气。

    那一刻,整个太和殿仿佛也随之定格。

    仿佛下一句,便是重铸格局的铁令,便是那道重若千钧的名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