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火没带走的名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李春来找到江临风的时候,他正对着一幅巨大的关系网陷入沉思。

    那张网以吴守业为中心,密密麻麻的节点延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却唯独在最关键的地方断裂,如同被人凭空抹去。

    办公室里烟味混杂着旧纸张的气息,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李春来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手帕层层包裹的东西,放在了江临风面前。

    他的手,那双布满老茧和机械油污的手,此刻竟有些微微发颤。

    江临风解开手帕,里面是一截被火燎得焦黑卷曲的笔记本残页。

    纸张脆弱不堪,仿佛一碰即碎,但上面用一种极具力量感的笔迹写下的字,却穿透了烟熏火燎的痕迹,狠狠地撞进江临风的瞳孔。

    “他们说火能烧掉名单,可我把名字焊进了线里。十七个,一个没少。不是案子,是人——是等声音回家的人。”

    一瞬间,江临风感觉自己被一道闪电劈中,浑身的血液都冲向了大脑。

    他终于明白了。

    那句困扰他许久的“未完成的指纹”,原来根本不是指物证上的残缺,而是指那些躺在档案柜最底层,从未被真正“完成”的生命记录。

    它们是边缘化的命案,是因年代久远、证据不足、管辖权争议而被系统性搁置的悲剧。

    它们有报案人,却没有回执;有受害者,却没有立案编号;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却没有被收录进官方的卷宗。

    它们是一个个不被承认的身份,一串串悬在半空、无法落地的指纹。

    吴守业没有疯。

    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些被遗忘的声音,建立了一个永不消逝的档案库。

    江临风立刻拨通了芳姐的电话,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激动与紧迫:“芳姐,放弃所有现有线索,我们换个思路。以那十七个‘代听节点编号’为索引,重新梳理所有受害者的社会关系网,尤其是九十年代的原始报案记录和信访材料!”

    技术科的灯光彻夜未熄。

    在芳姐的带领下,一张全新的网络图谱在屏幕上缓缓浮现。

    当最后一个节点被连接上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结果清晰得令人心惊:所有十七名受害者的家属,无一例外,都在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因为报案无门或调查停滞,转而向时任市局技术科的吴守业求助过。

    他们有的寄过信,有的托人带过话,有的甚至只是在某个技术勘察现场,拉着吴守业的袖子哭诉过几句。

    吴守业不是偶然地选择了这些人。

    他是用自己的技术,为那些在体制内申诉无门的人,搭建了一条“地下通道”。

    他记录下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家庭破碎后,最后的、也是最微弱的求救信号。

    常远达看着江临风递交上来的汇总报告,久久没有言语。

    办公室里只听得见中央空调微弱的送风声。

    他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脸上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风霜和一个老公安对这套体系的无奈与反思。

    终于,他拿起笔,在文件末尾的空白处,写下了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每一个笔画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启动‘十七号行动’,所有案件按‘重大历史遗留问题’提级办理。”

    命令下达,整个省厅的刑侦力量被瞬间激活。

    江临风亲自带队,重返清明桥村。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秘密探访,而是在陈秀英家那栋破旧的老屋门前,直接架设起了一座小型的临时信号塔。

    技术人员在电脑前飞快地敲击着键盘,将“张建国”、“林阿强”这两个尘封了二十多年的名字,郑重地编入了每日播报的序列。

    当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电子播报声,第一次清晰地、稳定地从村口的大喇叭里传出时,陈秀英家那扇紧闭多年的窗户,“吱呀”一声,被一只颤巍巍的手推开了一道缝。

    老人枯槁的脸庞贴在窗边,浑浊的眼睛望着信号塔的方向,侧耳倾听着。

    风将那两个名字,一遍又一遍地送到她的耳边。

    良久,她突然低声说了一句,像是在对风说,又像是在对屋子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