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火没带走的名字(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某个影子说:“建国,我替你活到了今天。”

    那一晚,江临风的手机接连不断地响起。

    捷报如同雪片般飞来:马三案证据链完整,检方已正式提起公诉;庚午-5案的嫌疑人,一名早已改名换姓的工厂老板,在另一座城市被抓获归案,现场突审,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其余十四起案件,均已成立省级专案组,分赴各地展开全面侦查。

    一个时代遗留的伤口,正在以雷霆万钧之势被缝合。

    几天后,常远达约江临风在省厅的档案馆见了面。

    这里阴凉、安静,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时光发酵的味道。

    常远达没有穿警服,一身便装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授。

    他将一份还散发着墨香的文件递给江临风。

    “《关于建立重大悬案及命案积案家属信息定期反馈机制的建议草案》。”江临风轻声念出封面上的标题,心中一震。

    “我快退了,”常远达拍了拍身旁的档案架,灰尘簌簌落下,“吴守业用他的方式补了一个窟窿,但我们不能总指望下一个吴守业出现。制度上的洞,终究要用制度来补。这个,得有人继续往下推。”

    江临风接过文件,那份草案沉甸甸的,承载的不仅是纸张的重量。

    他翻到最后一页,发现附着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

    照片上,年轻的吴守业和一群同样年轻的基层技工站在一座老式雷达站前,笑得灿烂。

    他们身后,一条鲜红的横幅迎风招展,上面写着八个大字:“通信为民,声有所归。”

    七日后,省公安厅物证中心,“声音档案项目”的正式移交仪式在这里举行。

    在闪光灯和各路媒体的见证下,江临风亲手将存储着十七个声音节点的核心数据盘,移交给了档案部门的负责人。

    这意味着,吴守业用半生构建的“地下档案”,终于被纳入了官方的“民生证据保全体系”,成为法治进程中一个不可磨灭的注脚。

    仪式结束,掌声散去。

    江临风婉拒了所有的采访和宴请,独自一人驱车回到了清明桥村。

    他没有进村,而是直接登上了村后的那座小山。

    夜风格外清冷,吹得山顶的转发器铁皮外壳嗡嗡作响。

    他打开工具箱,熟练地拧开外壳的螺丝,小心翼翼地将那张被他塑封好的、吴守业的绝笔残页,放进了转发器内部的一个空隙里。

    然后,他拧紧了最后一颗螺丝,将那段独白与这台机器彻底融为一体。

    他靠在冰冷的铁塔上,闭上了眼睛。

    夜风掠过,第一声播报准时响起:“甲子-9,李桂花,有人记得你。”

    紧接着,“乙亥-3,王小虎,有人记得你。”

    “丙申-7,刘芳,有人记得你。”

    他静静地听着,感觉那十七个名字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在这寂静的山风中,一个接一个地苏醒过来。

    它们像一串永不脱落的指纹,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后,终于走完了它们坎坷的半生旅程,找到了回家的路。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

    江临风的车再次停在了清明桥村的村口。

    那座临时的信号塔已经连夜拆除,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他想在彻底离开前,再去看看陈秀英老人。

    老屋很安静,烟囱里正冒着一缕细细的炊烟,像是从沉睡中苏醒的呼吸。

    一切似乎都已尘埃落定,回到了它应有的轨道上。

    江临风走到门前,抬手正准备敲门。

    就在这时,眼角的余光瞥见院子角落那口老井旁,似乎有个什么东西一闪而过。

    或许只是一只被他惊扰的野猫。

    然而,一种长年追逐魅影而磨砺出的直觉,却让他的脊背蓦地一紧。

    他举在半空的手,缓缓停了下来。

    一种莫名的预感在他心底升起。

    清明桥村的故事,似乎并没有真正写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