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苏长青版以工代赈,灾民积极参与赚工分换粮食(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山城。“总司令,从豫南传来的消息。”
“苏长青作为红党的赈灾负责人,出现在了豫南省。”
“目前!”
“红党在豫南省展开了大规模赈灾事宜,大量的粮食、物资都运抵了豫南省。”
“汤恩伯将军说,按照红党的这番做法。”
“这次的赈灾事宜如果真由红党主导下去的话,这豫南省的天怕是要变红了。”
汤恩伯虽然同意了与苏长青合作,撤去了阻碍苏长青所部运输物资的路障。
但!
这也不过是暂时的妥协而已。
赈灾这种事情,如果真由红党主导下去的话。
那青天党在豫南省的威信将降到冰点。
往后!
青天党想要在豫南重新夺回民心,就千难万难了。
汤恩伯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毕竟苏长青是以赈灾为名的。
真要在这件事情上,和苏长青闹翻的话。
汤恩伯知道自己站不住脚。
自己无法救济灾民,还阻拦红党救灾。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令汤恩伯的名声臭不可闻。
这罪责!
汤恩伯属实是承受不住。
所以,他便将问题扔给了山城。
扔给了总司令!
“赈灾这种事情,怎能让红党收尽民心?”
总司令的脸色很不好看,青天党政府的行事效率低下、各层更是中饱私囊。
对于发生在豫南之事,总司令不可能不知道。
只是赈灾的支出,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除此之外,即便是拨出赈灾款项也到不了受灾老百姓的手中。
所以,总司令对豫南之事也只是全权交给了汤恩伯等人处理。
但红党将手插进了豫南省,并且大张旗鼓的赈灾。
就意义就不同了!
要是真如汤恩伯所言,红党在豫南省大收民心的话。
那豫南省的天,可就真要变了。
“让汤恩伯不仅要积极配合红党赈灾。”
“更要反客为主!”
“赈灾之主体对象,不能是红党。”
“必须是我青天党!”
“豫南省的那些贪官污吏,该杀的杀!”
“绝不手软!”
“同时,各地的粮食物资,需尽快运入豫南赈灾。”
“这赈灾之事,可不能让红党钻了空子。”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红党主导了这一次的赈灾。”
“再让财政部派发一定额度的赈灾钱款下去。”
“决不能让红党,借着赈灾之事做文章。”
“收民心!”
“是!”
在苏长青以及红党的刺激下,一直对豫南大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青天党。
终于是行动了起来。
但也仅仅如此罢了。
一套内里已经腐烂的行政系统,想要应对如此大的灾难。
根本行不通。
相比较而言。
由苏长青的组建起来的救灾队伍,其行动效率就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咕咚!”
“咕咚!!”
在聊阳镇,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巨大棚子。
将炽热的太阳挡住。
衣衫褴褛的老百姓们,瞅着临时搭建起来的巨大棚子中,传来的香味。
直吞口水!
用红薯、玉米煮成的粥对于豫南省的老百姓们而言,如久旱逢甘霖。
缺衣少食的老百姓们,此时能有一口吃的。
这让他们迈入鬼门关中的腿,又被收回来了。
生的希望!
重新燃起!
“司令,目前豫南省受灾的老百姓们。”
“在有组织的引导下,朝着我们设置的几个赈灾点移动。”
“这些受灾的老百姓真多啊,我们运来的那么多粮食,都被一扫而空了。”
“要不是北满地区今年种植了大量的红薯、土豆和玉米的话。”
“我们也很难弄出这么多的粮食,赈济这些受灾的老百姓啊!”
红薯、土豆和玉米!
三大亩产量极高的农作物。
更是饥荒时代的救命粮。
像红薯,一般亩产在2000~4000斤(鲜薯),高的可达5000斤以上。
即使在较差的沙土、丘陵地带,也能有1000~2000斤的收成。
红薯耐旱、耐瘠薄,抗灾能力强,是灾荒年份的重要救荒作物。
土豆:亩产一般在1000~3000斤,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尤其适合在高寒、贫瘠的山地种植,灾年常作为救命粮。
玉米:亩产一般在200~500斤,高的可达600~800斤。
玉米耐旱、耐瘠,适合在山地、沙壤种植,也是灾年重要的补种作物。
而在这个时代,水稻亩产上等田185公斤,下等田115公斤,最下等田70公斤。
麦亩产30-45公斤,大豆亩产20-35公斤。
如果不是苏长青早就对豫南可能爆发极为严重的旱灾,有预案的话。
就算是北满地区再如何丰收,也不可能喂饱这几百万,上千万张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