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苏长青版以工代赈,灾民积极参与赚工分换粮食(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凭借着红薯和土豆的超高产量。

    足以支撑豫南省的受灾老百姓们,度过这个难抗的年份。

    “是啊,好在有这些在饥荒时代,能够救命的粮食啊!”

    如今,看到受灾的老百姓们有条不紊的排队,接受赈济。

    苏长青也是长松了一口气。

    “除了固定的几个赈灾点之外,我们还需要组织一些人下去。”

    “将生的希望!”

    “带给乡村中的留守老百姓们,很多年迈的老百姓无法离开村庄。”

    “只能在饥饿中等死,我们所能做的。”

    “就是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

    饥荒之年!

    大量的老百姓都是选择背井离乡,去讨一口生活。

    离开!

    就有生的希望!

    但是,很多年迈的老百姓。

    腿脚不方便的老百姓,无法离开。

    在没有了食物补充之后,只能在饥饿中等死。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赈灾点。

    这也是苏长青为什么,坚持要派人下沉到偏远山村。

    去赈济那些年迈老百姓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苏长青的赈灾,绝不是一个口号。

    或者是只为了收买人心,做个表面工作罢了。

    若是如此的话,苏长青也不会费如此周折。

    将这么多的粮食,转运至豫南省一带。

    “是,司令!”

    “不过司令,这段时间来,青天党的表现倒是也很不错。”

    “大概是我党的一些工作,刺激到了青天党那边吧。”

    “不过也仅仅如此了,听说山城那边又拨下来不少的款子。”

    “能到豫南的。”

    “寥寥无几!”

    “倒是汤恩伯,试图从我们这里购买粮食。”

    “说是要赈灾用!”

    “这表面上的工作,倒是做的有声有色的。”

    青天党的腐朽,苏长青看的一清二楚。

    如今,红党在豫南赈灾。

    远在山城的总司令必然坐不住。

    这一点,倒是苏长青希望看到的。

    不管青天党出于何种目的赈灾,只要受灾的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

    那就是好事!

    不过青天党就算是再如何积极,其腐朽的官僚体系也不可能因为山城、因为总司令的震怒。

    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苏长青对青天党积极投入赈灾事宜还是保持怀疑的。

    “汤恩伯要买,卖给他就是了。”

    “在保证我们的救灾事宜不被拖后腿的情况下,汤恩伯等人一些不太过分的要求。”

    “还是可以满足的。”

    “更别说他还是花钱来购买我们的物资,这些物资多多少少也会流入普通老百姓的手中。”

    “就算他是做表面工作,我也认了。”

    苏长青笑了笑,在保证我党赈灾物资充裕的情况,苏长青并不介意让青天党也积极参与、甚至试图主导此次的赈灾。

    当然,他们就算是想主导。

    在没有充裕物资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施粥赈灾!”

    “不过是下下之选,这些粥不过是吊着这些百姓的命而已。”

    “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食物,更多的物资。”

    “还是要由他们自己赚来,如此才能真正的缓解这次大旱灾带来的影响。”

    仅仅是施粥赈灾!

    并不是苏长青的目的,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

    施粥足以吊住一些老百姓的命,让他们熬过这个难熬的年份。

    不过!

    这些劳动力如果能够组织起来,也是一笔财富。

    在政工工作人员的组织下,一些轻型纺织厂在这一带开业。

    一些零碎的手工活,能够让一些农村妇女赚取工分。

    这些工分可以换取粮食,用来补贴家用。

    这些受灾的农村妇女,参与赚取工分的活动十分积极、热情。

    毕竟谁都想多赚取一些工分,获得更多的粮食。

    至于受灾的男劳动力,则由政工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开挖水渠、兴修水利工程。

    挖掘隧道!

    修缮公路,铁路!

    为未来之储水,避免大旱灾的大面积缺水做准备。

    同时,修缮公路也能让车队,更好的运输各种物资入豫南。

    无论是成年男性劳动力还是未成年劳动力,都能凭借这些工作赚取工分。

    换到弥足珍贵的粮食!

    在经历过饥饿之后,对粮食极度渴求的老百姓们。

    对于苏长青组织起来的这些活动,参与程度极高。

    而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也避免了聚集的人群出现各种问题。

    在苏长青的主导下,整个豫南省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场史无前例、波及数百万、上千万老百姓的大旱灾。

    其恶劣影响,也在苏长青的一手组织下。

    降到了最低。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