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佛号很容易就堕落到六道里面,变成人天安乐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我们看这个法说,两段。

    法说: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佛陀说菩萨在保护自己菩提心的时候,乃至于在歧路行,不踏生草;在这个乡间的小道,对于有生机的草都还有保护之心。草虽然没有生命现象,但是它有生机。我们不去踏它、拔它。我们菩萨对于没有生命现象、有生机的草尚且如此,何况是有生命现象的血肉之躯?你去杀它的身体,吃它的肉呢?以下提出有三种过失是要远离的:

    第一个、不服东方丝绵绢帛。这最严重了,丝织品。丝织所做的衣服跟棉被,大小乘都不开许;你每一床棉被都有很多的蚕牺牲生命。这个丝织品是制断,而且没有开许,大小乘都不许。

    第二个、靴覆裘毳。靴就是皮鞋,覆就是皮做的衣服,裘毳就是兽毛所做的衣服。这一部分是在声闻法当中,就是你年纪大了体力虚弱,有开许。

    第三个、乳酪醍醐。牛奶跟牛奶的精制品。大小乘都开许,你身体虚弱,有时候牛奶可以开许。从《楞严经》的角度,如果你要一百分的持戒,要让你每一句佛号没有夹杂任何的生死业力,最好连牛奶都不要吃。动物的东西你都别碰,毛、肉、皮、乃至于分泌出的牛奶,你都别吃。由此类推,蜂蜜也不能吃。它做蜂蜜也不是给人吃的,它是要给子孙吃,你把它拿去吃了,它发心不是给你吃,你是不是欠它?

    有没有犯戒另外一回事,就是从生死业力的角度,你如果要生死业力淡薄一点,要完全断干净。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这样的一个人的生死业力就基本上不再受到刺激。他的人生只有一件事情就是酬偿过去的业力,因为他今生不再造新业,生死业力就慢慢脱落,至少是沉淀了,不游三界,他目的只是把过去的业偿还就算了。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你去吃它的肉、穿它皮毛,就跟它结下生死业缘。比方说过去有人食地中的百谷,足不离地。这个地方指的是什么呢?《阿含经》讲到人类的开始。地球上本来没人,光音天的天人来游玩,他以神通力来到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很多的五谷跟地肥,他就挖来吃,吃完以后,神通力就失掉了。你跟地球结缘了,吃了地球东西,你沾染它的地气。从此以后对他就有地心引力了,他就飞不回去了,变成人类的开始了。这是《阿含经》说的所谓光音天人。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你对它色身的肉,还有身体的一部分——牛奶、皮毛;乃至于身心二途,不但是身,内心对肉也不贪求、也不执著,“不服不用,我说是人,真解脱者”,你生死业力就慢慢淡薄了。

    我们看总结。

    判决邪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能够照以上所说的是佛陀宣说的正法;反对如此说法的是魔王的邪法。这个地方就是很清楚的分判。

    我们看《楞严经》修学,它很重视你因地的根本。为什么呢?你因地根本会产生一种相续的力量,会有后续的势力。我们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去托钵,经过一个婆罗门的家族。婆罗门女刚好在煮饭,她就想要盛一碗饭来供养佛陀。但她先生在客厅,可能怕她先生看到,会反对呵责她。怎么办呢?她没有放弃,很有智慧,就把饭泡在水中,柔软以后,用一块布,把米经过挤压变成一种很滋养的米汁。她就拿了米汁,经过客厅的时候,就跟她先生说:这是不需要的米,拿去倒掉。她出去的时候没有倒掉,拿去供养佛陀。佛陀看她过来,就很欢喜地把钵给她供养米汁。

    佛陀喝下米汁,就跟婆罗门女咒愿。他说你以此供养,经过三十小劫的时间,在天上人间享受荣华富贵,三十小劫以后遇到佛陀出世,成就圣道。他跟婆罗门女咒愿的时候,她先生出来就听到了。他说佛陀打妄语,怎么她这么微小的供养,能够成就三十小劫的人天福报呢?佛陀说三世诸佛是不打妄语,就指了远方的尼拘陀树,说你看到那个树没有,两个人都抱不起来。你知道它刚开始是多大吗?它的种子像芥子这么小,因为辗转相续的力量,使令它变成这棵树。他说婆罗门女不是一般的供养。她是有坚定的誓愿力、有根的,这种供养的力量会辗转相续。

    诸位,你没有受菩萨戒,拿东西去供养叫做善业力;你没有根,只是一时的慈悲心。这在佛法里面几乎忽略不计,你没有后续的力量。但你发了菩提心以后,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拿东西去供养,目的只有一个:要实践你的理想、增长你的誓愿,你借事修心,借供养来增长愿力。这个不得了、已经不是善业力了,这个叫波罗蜜——到彼岸。因为什么?它有根,它不是善念,变成善根了,《楞严经》在讲这个道理。

    你从内心的根发动出来的善业都不可思议。一时的善念意义不大,你可以做、外道也可以做。基督教供养比佛教主动积极多了,他们到非洲做的事情比我们多的去了,从事相上不一定比得上他。佛教徒比他们有不共的地方,我们理观强、有佛陀的教诲;他们没有,吃亏在这块。要讲行为,佛教徒不见得比得上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世界各国慈善事业,那些麻风病、弱势团体的关怀,基督教做的比佛教好,这是事实。

    他们问题在哪里呢?缺乏大乘善根,因为大乘善根必须包括观照力、誓愿力。他们或许还有誓愿力,顶多观到人天业果、他或许观到无常,绝对观不到真如,只有佛陀出世才可能做到。你观不到真如,就抓不到人生的根源,实际理地你掌握不了,就不可能产生根本性的扭转,你建立不了大乘种性。你因地不对,结果就不可能对。

    缘起法是这个道理,因地的根很重要。我一再地劝告净土宗的念佛人,要注意你的根在哪里?你佛号是从什么根发动出来的?要找佛号的根。佛号有很多方向,多种可能性,不一定到净土去。佛号也可能到净土去,也可能落到三界里面变成快乐的果报;佛号也可能到了净土以后,它还没有停止,继续带你往前走直到成佛为止。以佛陀譬喻讲乘的话,佛号的车乘有可能带你到人天、也可能带你到净土、有可能到了净土佛号势力还在,它继续带你往前走到成佛为止,佛号的力量才停下来。

    你把佛号念出来,是用什么心态念出这句佛号?它的根在哪里,你就知道它的结果在哪里?佛法的缘起,很简单的一个判断方法,找到它的根,你就知道它的水果,迟早而已。你找不到它的根,就没办法判断佛号到底要去哪里?就不知道。它的原则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你掌握因,就知道结果,中间只是个过程。过程是各凭本事、善巧方便,你可以透过持戒、也可以透过持咒、念佛,都没关系,过程只有一句话,方便有多门。但因地只有一个,邪跟正而已。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佛陀在讲因地发心,没有商量余地。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在开显法门的时候,佛陀的心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你念佛也对,持咒也对,通通对。佛陀在讲过程的时候是广开方便,没有一个是错的。佛陀讲因地时候很明确,只有这样是对的,其它的都是错的。

    我们学佛,有些东西要很严肃。比方说因地发心是不能有差错。为什么你在得戒体的时候,不能考虑任何的个人因素?你一定是圆满的,戒体没有九十九分的戒体,诸位,你要么有、要么就是没有,两种情况而已。戒体没有九十九分,持戒有九十九分的,过程可以商量。你成就戒体的因地没有商量余地,得戒体是理想化,持戒是现实面。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的心态要建立好;为什么念这个佛号?你要想清楚。我为了要成就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为开显这个功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你每一句佛号的势力不但带你到净土去,最后到了净土,人家很多佛号的势力都没了,你的佛号还在,它还不断地带你到成佛为止。你因地的时候,佛号的根和成佛的根是绑在一块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禅观与净土》,你必须把念佛跟真如两个结合在一起。离开真如的佛号有可能带你往生,但往生以后势力就没了,因地就是这样。你每一句佛号要跟真如相应,为什么要内顺真如、外顺弥陀?道理就在这里。让你的佛号一直陪伴你,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力陪伴你至成佛为止。

    我希望在学习当中,诸位会学很多的道理,你最好要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要“法法销归心性”。你上很多课都是养分,要把它往你的善根上去滋养,你把它统一起来,所学的东西都要增长你的大乘善根。你修行就是理观跟事修两块:教观教观、依教起观,它帮助你的观行;行门:拜忏、持戒、持咒就是属于事修,破障。你学那么多教理,一定要“法法销归心性”。它要对你的观照力、调伏力、引导力有帮助的,学教理才有用。要不然你学这个干什么?你又不是学习说给别人听的。

    你每一堂课听下来,这堂课可能加强到我的调伏力,让出离心增长了,它告诉我无常、苦谛的思想;那一堂课让我增长慈悲心,引导我成佛;另外一堂课讲的空正见,让我的心更安住。你必须把所有课程的养分往三块大乘善根去会,这是大乘善根。净土的善根,忆佛念佛这块,我们先不谈。就是圣道门这一块,你所有的学习,最好是往这三块去会归。

    就是你每天的善根都在增长,每听一堂课,你的调伏力、引导力、安住力都在增长;三年学下来不错,你知道怎么去“法法销归心性”?把它消化成你内心的心地法门。

    这个时候,你每天念的佛号质量就不一样了;你三年前念的佛,跟读完佛学院三年后念的佛,品质不一样。同样是一个音声,质量不一样、产生的力道也不一样、车乘不一样。档次越来越高了,从人天乘到声闻乘、到菩萨乘、到一佛乘。随着你善根力的增长,所创造的佛号质量都不一样。因为你的根本改变了。所以,你要注意佛号是从哪一个根本发动出来的?找佛号的根。

    好,我们先上到这里,下午做一个总结。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