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我们看戊三、盗戒。佛陀主要是从因缘法来解读人生的万事万物。每一件事情的出现,一定有它的因缘,“事出必有因” 。那么我们怎么去面对因缘呢?《楞严经》把它简单切成两块:一个是外因缘、一个是内因缘。
一、什么是外因缘?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生命结果;只要跟今生的生命结果有关系的,通通是外因缘。比方说你今生会出生在什么家庭?做谁的子女?你长大以后会跟谁结婚?乃至于你会有什么样的小孩?外因缘只有一句话就说完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它是一个成熟的业力,你没办法改变;比如说你是女众,不可能修成男众,果报已经成熟了。外因缘是一个生命的结果,这是由业力主导的,这是一块。
二、我们的内因缘。内因缘是主要的,《楞严经》它所要强调的内因缘是真如。我们真如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功德庄严,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它本来是清净;即假,它具足恒沙的功德,有无量的宝藏。内因缘是一种真实的功德,外因缘是一时的因缘。你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以《楞严经》讲,你一念妄动由内因缘去攀缘外因缘,你自己内因缘放着不管,离家出走、真如不守自性,你把心思全部去攀缘外因缘,结果只有一个,就是生死业障凡夫,你会被三界的生死牢牢抓住。《楞严经》说:你去攀缘生命的结果,一定被生死业力给带走。生命的果实只能够面对,不能攀缘;每一个果报都有业力,你攀缘的越重,临终的时候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楞严经》讲这个人的升沉,没有谈业力,因为很粗重;它讲你的攀缘心,说你是九情、十情,它用情感。为什么会临终的时候堕落这么重呢?你情感太重,攀缘心太重了,这是很特别。我们一般谈生死的升沉,是从善恶的业力;《楞严经》说,从业力太粗重了,它从微细的攀缘心。
你的生命完全是外因缘带动内因缘,心都是向外攀缘,你不可能了生死。不管你是做再大的布施、持戒再精严、再怎么忍辱,你是向外攀缘,攀缘本身就是生死的根本。你的生命就是外因缘带动内因缘,业力带动愿力。这是你第一种选择,把生命的重点放在外因缘。
第二个,是一个觉悟的人。他把外因缘放弃了,反正外因缘是不能改变了,随缘就好。他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用在经营内因缘,开显真如本性;以他的愿力,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菩提——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以这三种善根来开显真如的功德,这时他的生命是怎么回事?是从内因缘带动外因缘。这个人生死业力慢慢淡薄。如果他能够以这三种善根再提起佛号,百分之百往生。他本身的生死业力都比一般人淡薄,每一句佛号往下坠的力量比较薄弱。所以,他稍微有点往生的愿力就上去了。
你一个人能不能往生,不是念佛的数目多少,要看看佛号的质量。如果你攀缘心很重,诸位,你每一句佛号挂在下面的生死业力是很强的。佛号是往下降,爬不上去,因为你攀缘心这样重。你有没有想过佛号是从什么地方来?是从你的心发动出来的,心是根本;以攀缘心创造的佛号,都是跟攀缘心相应,“攀缘为法界,一切法趣攀缘”。《楞严经》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把心带回家。你尽量不要去管外在的因缘,这一块你没有办法去经营了,它是现成的东西,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想要去主导已经不能改变的东西,比方说你今生的命运。你今生怎么回事?只有一句话,“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对今生的命运没有主导性,它是过去的业力显现出来的,你应该认命。但是你强作主宰去攀缘、去主导,一方面创造了生死业力,一方面弄得你伤痕累累。《楞严经》说我们的心放错地方,放在一个不该放的地方。
怎么办呢?你应该把心收回来,经营你的内在真如,它有无量的功德。你往前开发一分,就多一分的安乐自在,内心的善根主导你的未来。佛教因果思想是两重因果:第一个,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结果,你所受的结果跟今生没有直接关系,今生好坏,你不用负很大的责任,前生的你要负绝大部分责任,你今生是在承当过去的你造下的业力。关键是什么呢?你又在创造来生;如果你的心没有把握好,牺牲了今生,你把来生也赔下去了。如果你觉得来生很重要的话,你的心要收一收,去经营内在善根。你内心的善根影响到来生,今生是因,来生又是结果。
从《楞严经》的角度是怎么回事?它要我们放弃今生的结果。你不要去攀缘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不能主导它,“弃生灭、守真常”。外在的因缘你尽量不要去管它,但来生的善根是你应该主动去控制;因为你多一分的努力,它就有多一分的变化、多一分的解脱。我们应该把内心放在开显善根,这一块是操之在你,内心的世界是开阔的、无量的田地。你怎么种都可以的,它不是一个水果,是开阔的草原;你可以撒下葡萄的种子,也可以撒下苹果的种子,等待来生的收成。
所以,你向内是自在力的、可以主导,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向外攀缘一点意义都没有。你也改变不了今生,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会成功就会成功。不要以为说你的成功是努力得来的,努力的人多了去了,那是你有善业力。你说今生我要买房子,我就买到房子。那是你有福报力;你信不信善业花完、福报享尽的时候,不要说买一套房子,你一杯水都喝不下去。“诸法因缘生”,不是你说了算。看到这个道理以后,你所谓的自在力是在耗损善业。我们的意思就是说,外因缘是要放弃的,内因缘是要带动的。
所以,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你把心放在内因缘,由愿力来带动业力。你要用愿力来主导业力,生死业力才会慢慢地调伏下来,才有办法带业往生。业力,你不能去攀缘它、不能去刺激它。
我们讲到基础,念佛人为什么要建立善根呢?让你的心向内收。你建立了三种善根,向外的攀缘慢慢地放弃;我跟你讲一个观念,你放弃对人世间的攀缘,什么都没有损失,该你的就是你的。你不会因为不向外攀缘,就失去东西。你会从其它地方弥补回来,因为有这个善业力。
我们讲到三种善根,只有一个概念,就是把你的心收回来。你要往生,一定要由愿力来主导业力。业力是强的,你怎么能够把业力的势力降下去?就是把攀缘心收回来。把心安住在真如、出离心、安住到你的理想、誓愿、抱负上,不要去攀缘生命的结果;你不攀缘,它时间到了还是会出现。
从前面的善根,我们带动了不杀、不盗、不婬、不妄语四种善根的修学。我们来看看,从内因缘带动外因缘,以愿力引导业力的心态之下,怎么来持盗戒!第一段,持戒功德。佛陀先对盗戒的功德加以赞叹,请合掌。
戊三、盗戒
持戒功德: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这个地方讲到其心不偷,不是因为偷盗会产生罪业,没有那么浅的思考;而是当你用攀缘心去偷的时候,就创造了生死业力,主要是对治攀缘心。我们能够把对外面偷取的攀缘心调伏的时候,相对的生死业力就慢慢地调伏下来。你面对偷的时候,以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三种善根来调伏偷心,你的生死业力也就调伏下来了。
好,我们看第二个,犯戒的过失,请合掌。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个地方讲到犯偷盗的过失。“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偷心我们解释一下。一般的偷盗,它的对象是财物;《楞严经》讲偷,它是指偷取三宝的功德。这个是比较严重的过失,偷取三宝的功德,后面会说明。
一个修行者,他是多智、禅定现前,但放纵自己的偷心,这个时候他落入邪道。邪道就是这个人内心投机取巧,什么东西都想要走捷径,不走正道,结果落入了邪恶之道。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加持到他内心的资粮;这个人是有资粮力的,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这不是一般人,他有一点止观的力量。但他的心是向外攀缘的,业力来引导愿力,由生死业力的引导,他就有三种情况: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
我们先谈精灵。它的本位是畜生,可能是只老虎或者是只狐狸。但他偷取日月的精华,他不走正道,老是想要偷别人东西。偷取日月的精华以后,他就有一点小小的神通力了;他就能够变成人,可能变成男人或者一个女人来戏弄别人,这个叫精灵。中品妖魅,本位是鬼神。他偷取人类的精气使令他健康长寿,这是妖魅。
第三种是邪人,邪人本位是个人。他干什么呢?他等于是做为精灵、妖魅,跟人道之间一个桥梁,我们一般说的灵媒。他是把精灵跟妖魅要说的话,透过他传达给人类,邪人。他本身是诸魅所着,诸魅是包括精灵跟妖魅,就附在他的身体来做一些跟人类的沟通。这三种人的共同点是投机取巧。他们的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他们都是以投机取巧为因地发心,来修学种种的资粮,结果就走入了邪恶之道。
我们再往下看,佛陀说邪道众生到了末法时代,他是怎么回事,怎么去欺骗众生的?我们看佛陀的预记。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佛陀正法时代大家知见都很正,很快就能够辨别是非,像法时代也差不多。到末法时代魔强法弱,大家本身的善根也薄弱了。这个时候,就提供妖邪活动的空间了,妖邪的徒子徒孙就出来活动。他是怎么出来呢?潜匿奸欺,称善知识。他出来的时候,比方说他是一个精灵、妖魅,把邪恶的相貌给遮盖起来。他是怎么回事呢?称善知识。他现出一个比丘、比丘尼,这种清净如法的相状出来。盗取三宝的形象,外表现出善知识的形状,但他说的法不是正法。
他怎么说的?“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说自己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功德,他有种种的神通、感应。他“詃惑无识”。这里讲出两种概念:第一个讲感应神通;第二个妄论吉凶祸福。他说打坐的时候,可以看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等等。从感应当中,他就帮你论断未来的吉凶祸福。就迷惑没有正知知见的人,他不知道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时候,“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他就使令这个人失去了正念,讲出他未来可怕的事情,结果只好把钱拿出来,请他来帮忙消灾。他所过之处,这些没有知识的人,钱都被他骗光了,其家耗散。
这个地方的偷戒,不是一般的凡夫的偷,他本身是一个修行人,因地发心不正。他的偷机取巧造成了一种邪道,他从邪道当中又去迷惑欺骗众生;他盗取三宝的形象、功德,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佛教舍贪。佛陀开导什么是真实的善知识?我们看下一段。
佛教舍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作为善知识,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或许不同。有些人现慈悲相,有些人现严格相,这都没关系,方便有多门,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