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也就是说你扰乱了,众生亲近善知识的因缘,全部打乱了。

    为什么佛陀要我们除了正法时代以外、所有示现来到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要现出凡夫相,公平竞争。大家都不要用果证来去摄受弟子,完全靠自然的因缘,他跟你有缘他就跟你了。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居士听佛说法没有开悟,结果听罗睺罗说法开悟,多了去了。罗睺罗功力高还是佛陀功力高?肯定是佛陀。但是他跟罗睺罗有缘,他听了他的说法就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就是诸法因缘生。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所有菩萨示现的人,你的底牌都要盖起来。众生选择善知识,不能以他的果证,完全按他法的因缘。大家必须站在一个同样的立足点来弘法,这叫公平竞争。所以,你现出特殊的果证,扰乱众生得度的因缘,这个问题严重了,这叫做“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好,我们看大妄语的人,当然他扰乱众生得度的因缘,自己的过失也不轻。我们看看这个人的过失,有三段。

    不断无成

    刻粪之喻: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妄号之喻: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

    噬脐之喻: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打大妄语的人现出大善知识的形象,就好像一个人用干粪刻成旃檀香的形状,希望它有香气是不可能的。你的本质不是旃檀,只有它的形状。所以,菩萨以正直心来修行,在四威仪当中尚且没有虚假,何况是果证怎么能够虚假?就好像一个穷人,自号为帝王;世间的帝王你尚且不能够去妄称,要灭你九族的。何况是出世间的法王呢?你过失不是更重吗?

    所以“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因地用欺诳心来装饰自己,结果呢?就是破坏你的菩提善根了,你可惜了。你前面走来已经断了婬、杀、盗,就好像一个噬脐人,欲谁成就?你要去咬自己的肚子,这不可能的。因为你本质是虚妄,就不可能创造真实的功德。所以,你这样子做等于是自害害人。

    我们再往下看。

    能断必成: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判决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比丘、比丘尼修学要正直,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依止正直的心,正叫直心、真心的意思,你才能够永无魔事。我印是人迟早会成就无上菩提。“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空正见就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修学资粮。你站在自我意识有所得,可能刚开始你没有资粮就算了;但是你慢慢从前面的断婬、断杀、断盗,你修福、修慧,成就广大资粮的时候,你的心态就有力量了。你念头一动,再加上你的资粮力,在佛教的影响就很大了。你自我意识膨胀的时候,可能你要拿这个刀也不是你的本意,可能是你弟子造成的;但你默许弟子,后果不堪设想,结果还是你要去承当。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什么叫不真呢?你一开始就没安住在无所求、无所得。菩萨只有愿力,不能有所求。但有所愿,无有所求。虽然是弟子造成的,你自己的发心不对,你就招感这种气氛出来。

    空正见,你一开始就要告诉自己:越是无所求,你的真如本性开显的就越快,你拥有越多。你要永远记得功德不是求来的,是感应出来的。你越是无所求,真如本性给你的功德就越多。《楞严经》就是这样讲,因为你离真如越近。你越是有所求,越是去刺激生死业力。所以,永远要清楚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菩萨只能够有愿力,不能有希求?希求就带动生死业了,愿力是真如本性的表现,菩萨只有愿力,没有希求。

    好,我们再往下看最后的总结,成就佛种。我们透过前面的大乘三种善根,远离四种过失,最后有五种的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

    乙三、成就佛种

    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梵网经菩萨戒》

    这五种功德,我们分成两块:一个讲现世的功德,一、二是现世的;后面三个是来世的功德。

    “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你能够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菩提,你离真如本性就越近。这个时候你容易得到十方诸佛的感应加持,为什么呢?因为古人说,你跟十方诸佛的心是相随顺的。佛陀安住真如,我们虽然不能谈到安住,至少顺从真如。佛陀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走。我追不上佛陀,但是至少我跟佛陀是同一个高速公路。我们走在同一个菩提道上,我顺从、随顺真如,佛菩萨要感应我们是很容易,大家是同一个气氛。我们这样子做,容易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这对净土宗是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临命终很少人心欢喜”,对不对?一个人一生走来,到了临终都是心有千千结,心不甘、情不愿,他好像还有很多事要做一样,因为他用攀缘心。死亡到来的时候,娑婆世界没有人心甘情愿走的,都要找很多医生。所以,能够向内安住的人,他临终的时候心欢喜,因为他的心已经收摄起来了。他的临终是善根成熟、来生功德显现的时候,他起大法喜。能够成就大乘善根的人,平常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第二个临终正念欢喜,后面是来世的功德。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你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愿力,凡夫活在业力,圣人活在愿力,你也活在愿力,“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你自然招感跟十方诸佛菩萨同时出世,得到摄受。“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你的功德很快成就。菩萨的戒度就是戒体,你也能够快速的成就。因为你善根具足,能够成就菩萨种性。“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你未来的福慧两种资粮快速的圆满。

    诸位很多都是初学者,有很多老参。佛教的过程有很多修学法门,方便有多门。你想念佛、持咒、拜忏都可以。但是请你注意一件事情:你现在到底走在哪一个跑道上?你不能闭着眼睛一直前进,拿《楞严经》对照一下,你的心态、因地发心正不正?你现在还有权利、有机会更换跑道,因为你的资粮不够。等到你的资粮力够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更换跑道了。趁你现在还有因缘能够更换跑道,反省一下你的因地发心,你的跑道对不对?你是走在菩提道、阿修罗道、魔道还是神道?它有很多的道。

    所以,我们在修学净土法门,严格来说是两个跑道:第一个、大乘的跑道,走在前面;第二个、净土的跑道。我认为净土的跑道只能当收尾,前半段是大乘的善根。净土,要建立在大乘的善根之上来谈净土。很多人把净土宗远离了圣道,另外谈净土,就不对了。它是大乘的不共,它是一个特别法门。你不可以说前面十层楼都不要,我只要上面的空中花园。我要提醒所有净土宗的人,净土法门是: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十方诸佛菩萨的出世,有些人摄受三乘的、有些人摄受五乘,释迦牟尼佛他开出五乘法门。但是阿弥陀佛只摄受一种人:大乘善根人。你念佛只是为了得到快乐,不可能往生的,你到天上去就够了。你发心不正,不能为了离苦得乐而念佛、为了成佛、成就无上的菩提而念佛。

    净土宗应该是两种顺从:第一个、顺从真如,成就大乘善根;第二个、顺从本愿,成就弥陀的感应。“内顺真如、外顺弥陀”,内顺真如是基本功,应该先有大乘的善根,才有可能谈到皈依净土的善根。净土叫做什么?导归净土,它是后半段的收尾。

    那有人就说,五逆十恶的往生是怎么回事?这特例。你看看祖师讲,一个人一生造恶,临终的时候罪业现前,提起佛号马上正念分明,这种人是特殊的个案。多生多劫大乘善根,他只是一时糊涂。你是那种个案吗?我们最好把自己观想成正常人,按照正常的途径。我们佛法以常法来修学,不要以个案。就是老老实实的,先建立大乘的善根,最后再以净土的善根做一个收尾,导归净土。我们这一系列的课程也是这个态度,先有大乘的善根,才有净土的善根。先顺从真如,再来谈顺从弥陀,是这个态度。

    好,那这个问题很多,到底要不要回答?其实我是讲得很清楚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需要回答了,你把我录像带听一遍该懂了。就是我上课都讲过了,当然它是这样,修行的时候,我一个原则上回答好了。

    你刚开始事情不要太多,因为从一个攀缘心要把心收回来,这个不容易。因为违背你的习惯性,所以,你刚开始要事情少一点,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比方说义德寺,这好地方;在这个地方,你可以专心地修学佛法。你慢慢把心收一收,从外因缘把它收到内因缘来,你要先把内心的大殿建立起来。很多人急着去盖外在的大殿,不对,你要把心中的佛像,内心的大殿先建立起来。

    你先不要谈历练,历事炼心先不谈;先静中把你的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完全是观想,靠智慧观想。你用道理的观想,如理思惟把内心的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建立起来;然后这三种善根建立起来以后,你用你的善根、用愿力,来引导你的菩萨道,不要用攀缘心。用愿力是怎么样呢?就是随缘。

    “随缘尽份、尽份随缘”。

    所以,菩萨道不能强求,你强求就是攀缘。攀缘就是牵涉到业力,你就落入业力这一块了,临终就有问题。菩萨道不能强求。“修行尽份、度众随缘”,这个就是愿力。你刚开始先建立菩萨道的愿力跟观照力,这是三种善根。然后历练的时候,你还是要根据愿力。先把你内心的功德建立起来,然后称性起修,是从你的性德发出修德。

    菩萨道的大忌:用攀缘心来度众生、弘法,这是最危险的,你一定要付出代价;因地不真,最后的结果就是生死的果报。如果你要走上正途,先调整心态,不要急着度化众生。“自性众生誓愿度”,先把自己度起来。

    我们内心的善根建立起来以后,你有这三种善根做根本,度化众生都是随顺因缘就好。有因缘,人家自然会来找你的。我认为,别人来找你的是愿力,你去找别人的是业力。你注意看,这是我个人的体会。你主动去找的都是业力了,因为你会压力、负担很大。但别人来找你,因缘成熟了,你做的很轻松。因缘成熟了,愿力。

    所以,修行只有一句话,先建立内心的善根。以内心的善根力来推动你一切的修行,念佛也是这个态度。你必须让所修的资粮,包括念佛、持戒、弘法都是以愿力来带动业力;临终的时候就比较好走,因为你的因地都是真实的。如果你用攀缘心做一切事情,临终就增长你的业力;你要注意了,因地不真,最后的结果还是你要承当。虽然你修到福报,但是牺牲你的临终,大方向是这样。

    你要先把善根建立起来,修行先有内因缘的建立,才有资格谈到外因缘的历练,这个次第千万不要错。你把这个道理懂了,这些都没问题了。

    好,我们这堂课先讲到这里,后面还有五次,我是随时等候和尚尼的召唤。我们先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