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灰烬里捞针(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运来就没电,厂家也不来修,后来当废铁处理了……”“卖给谁了?”
“一个姓周的回收商,具体名字记不清了……”
唐雨柔记下线索,立即委托当地警方秘密追查这批“废铁”的去向。
她知道,这些所谓的“捐赠设备”,根本不是治病救人的工具——而是转移高危物资、掩盖非法交易的掩护手段。
夜越来越深了。
沈砚坐在R07旧址的临时工作站里,面前摆放着从硬盘碎片中提取的日志数据。
他打开建模软件,输入“清道夫”触发时间、地点、关联人物、IP注销序列……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
一个诡异的规律开始浮现。
每当“清道夫”启动前,总有一段极短的数据波动先于指令出现,仿佛某种预兆信号。
它不属于任何已知协议,也无法溯源。
但它确实存在,而且——
精确指向每一次清除行动的核心坐标。
他屏住呼吸,将那段波动波形放大,反复播放。
嗡……
制冷机依旧在角落低声轰鸣,像二十年来从未停歇的倒计时。
“不是随机清除……是预判式清洗。”
他的声音轻得像自言自语,却砸进寂静的夜里,激起无声惊雷。
每一次“清道夫”启动前48小时,总有一份不起眼的行政通知悄然下发:“即日起开展全市线路检修,涉及应急广播系统备用频段测试。”
“因电力调度需要,临时关闭部分档案室监控回传。”
“配合环保巡查,暂停数据中心日志归档72小时。”
措辞平淡如公文模板,可当这些通知的时间节点与“清道夫”行动精确对齐时,它们便成了死亡倒计时的钟摆。
沈砚翻出父亲遗留的日志本,纸页泛黄,字迹凌乱得像是挣扎着写下的遗言。
他逐页翻找,指尖忽然一顿——
“G线不走明文,靠频率共振识别——周三晚九点,广播电台备用频道。”
下面还画了一串波形草图,歪斜而急促,仿佛书写者正被某种恐惧追赶。
他猛地合上笔记本,抓起加密终端,拨通了边疆某县广电局技术员的号码。
对方接通后语气疲惫:“那个老系统?早就停用了,连电源都断了五年。”
“但我需要你接进去一次。”沈砚的声音冷静得不像他自己,“用备用电池,只开机十分钟。”
沉默良久,对方终于答应。
凌晨三点十七分,远程连接成功。
废弃广播系统的后台日志里,空荡的数据流中藏着一段诡异循环:每隔72小时,就会自动播放一段持续13秒的“杂音”,未标注来源,也无调用记录。
沈砚将音频导入频谱分析软件,滤去背景噪声——
一串数字序列浮现出来。
经纬度。
定位落点,是一座深埋于戈壁腹地的废弃气象观测站,地图上早已抹去编号,只有上世纪地质勘探队留下的模糊手绘标记。
宋昭带着突击队抵达时,天边刚透出灰白。
铁门锈蚀,屋内尘封如墓。
可当他踹开主控室的门,冷汗瞬间浸透后背——
墙上贴满剪报式的纸质时间表,墨迹陈旧却排列整齐:
- 2003年6月14日|江城物证中心火灾|证据灭失:陆沉案卷宗
- 2009年11月3日|喀什边检数据库宕机|目标逃逸记录删除
- 2015年8月27日|西南医疗站焚毁|生物样本销毁
七起,整整七起重大证据链断裂事件,全部指向同一个幽灵指令:“清道夫”。
而最新一行,用红笔潦草地写着:
下次触发条件:当R08数据公开超过72小时。
硬盘已被高温熔毁,主板焦黑,但宋昭蹲下身,在散热风扇的滤网上发现几根缠绕的毛发——粗粝、棕褐,带有明显动物角质层结构。
“送检。”他低声吩咐。
那一夜,他独自坐在指挥车里,耳机反复播放最后一次接收到的“清道夫”信号音频。
风噪、电流、低频嗡鸣……一切听起来都再正常不过。
可就在第十三遍重放时,一个极细微的声音刺入耳膜——
叮……叮、叮叮……叮。
驼铃。
不是机械震动,也不是金属碰撞。
那是西北牧民夜间巡圈牲畜时特有的节奏:慢三拍接快两拍,伴随着沙地脚步的拖沓回响。
几十年生活在荒原的人才懂这韵律,就像沙漠知道风的方向。
宋昭缓缓摘下耳机,眼中寒光骤闪。
他打开笔记本,调出阿尔金山区域的风速图与沙尘轨迹模型,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道弧线。
然后,他拨通林晚电话,声音低沉而笃定:
“我知道下一个销毁点在哪了……”
电话那头,纸页翻动声戛然而止。
“不是机器在动。”他说,一字一顿。
“是人在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