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灰烬里捞针(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夜风裹挟着焦糊味扑面而来,钻进程野的鼻腔。他站在货柜残骸前,宛如一尊被冻住的雕像。
警戒线外,山道蜿蜒着消失在雾气中,边防哨所的探照灯扫过荒坡,映照出几具烧得扭曲变形的金属框架——那曾是一辆申报为空调维修设备的冷链车。
如今,只剩下一地碳化的纸屑和熔融的铁皮,仿佛被地狱之火舔舐过一般。
“现场没有幸存者。”副手低声汇报,“司机在车辆被拦截时跳车逃跑,身中两枪,当场死亡。身份不明,没有携带证件。”
宋昭没有回应。
他蹲下身子,戴着手套的手抚过一堆灰烬,指尖挑起一片薄如蝉翼的焦纸。
在光线的照射下,半枚印章的轮廓隐约可见,边缘呈锯齿状,像是某种老式钢印。
他盯着那痕迹,脑海中却浮现出林晚发来的分析报告:含钛白粉的特制油墨,仅用于2001年保密档案封存项目。
这不是普通的行政盖章,而是系统内部清洗的凭证。
“筛。”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沙哑,“用三层细网过滤,每克灰烬都要过一遍。”
队员们迅速开始行动。
风沙混合着余烬在空中飘荡,宛如一场黑色的雪。
宋昭戴上防尘面罩,蹲守在焚烧最彻底的角落,一动不动。
三个小时过去了,他的膝盖已经麻木,视线也被汗水模糊了。
就在助手提议收队时,他忽然抬手——在一堆几乎化为粉末的焦渣中,一抹微弱的金属反光一闪而过。
他用镊子轻轻拨开灰层,一枚指甲盖大小的U盘芯片赫然出现在眼前。
芯片外壳严重变形,接口处熔成一团黑色的瘤状物,主控模块肉眼可见地已经烧毁。
“这东西还能读取数据吗?”技术员接过芯片,摇了摇头,“高温至少达到了八百度,存储单元大概率已经结晶了。”
宋昭默默地望着屏幕上的错误提示:“无法识别设备”。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突然闪过林晚说过的一句话:“古籍修复最难的是剥离碳化纤维,我们用温水悬浮法,依靠密度差让杂质自然分离。”
他猛地睁开眼睛:“用缓冲液,低温浸泡,再加上超声波震荡。”
“你是说……用修复书籍的方法来修复芯片?”
“试试。”
实验室临时搭建在移动方舱内。
宋昭亲自操作,将芯片碎片放入特制冷冻缓冲液中,启动低频超声波。
水流轻轻颤动,黑色杂质如墨汁般缓缓剥离。
二十分钟后,他小心翼翼地取出残片,接入数据恢复仪。
屏幕闪烁,进度条艰难地爬升至17%后停滞不前。
但就是这短短的一段,跳出了一行加密日志:
【G线调度中心|任务编号QDF - 03】
触发条件:R07协议终止,目标信息泄露风险评级↑↑↑
指令下达:执行‘清道夫’清除流程(全维度)
执行节点:江城应急归档科、喀什边境通关组、西南医疗转运站
IP自动注销时间:04:23:19
备注:本次行动由“黑鸦Ⅲ”授权,所有本地日志同步覆写
宋昭盯着“G线调度中心”这五个字,一股寒意顺着脊椎蹿了上来。
这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一个虚拟的指挥节点,像幽灵一样游走在体制的缝隙中,每次完成任务后就会抹去自己的踪迹。
它不隶属于任何单位,却能够调动跨省资源,甚至操控档案注销权限。
他立刻拨通了林晚的电话。
电话接通时,背景传来翻动纸页的沙沙声。
“我刚比对完印泥成分。”她的声音冷静得近乎尖锐,“涉案印章使用的钛白粉配方,源自2001年‘北境计划’保密封存工程。我查了参与者名单——赵德海,原市档案局副科长,现已退休。他在2003年神秘失踪前后,连续七天深夜进出应急中心档案室,累计停留时长超过四十小时。”
“还有其他发现吗?”
“境外资金流。”她顿了顿,“近三年,他名下账户接收了四笔来自注册于开曼的非政府组织(NGO)的汇款,总额一百二十七万,用途标注为‘民间文献抢救资助’。但那个非政府组织根本不存在。”
宋昭眼神一凛:“把资料加密发给陈砚,让他通过反洗钱通道深入调查。我要知道这笔钱是谁在操作。”
与此同时,唐雨柔正站在法医中心的负压解剖室里,面前的托盘里盛放着几块骨骼残渣。
在显微镜下,晶体结构呈现出异常的荧光反应。
质谱仪的结果刚出来——钴 - 60同位素残留,浓度达到0.8贝克勒尔/克。
她的瞳孔微微收缩。
钴 - 60,医用放疗源的核心材料,严禁私自拆卸或运输。
而三个月前,林浩宇名下的慈善基金会曾向海关申报一批“二手放射治疗仪”,目的地为西南偏远县医院。
她调出进口清单,筛选近三年同类捐赠记录,锁定了五批未在当地卫健系统备案的设备。
随即拨通其中一家医院后勤主任的电话,伪装成卫健委督查人员。
“您好,关于贵院接收的CT - 6型放疗设备,请问目前运行状态如何?”
电话那头一阵支支吾吾:“啊……那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