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边境阴魂想返乡(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界碑在暴雨中泛着青黑,像一截浸满血污的骨头。赵山河的草鞋陷进泥里,烂草茎缠住脚踝,如同当年那枚没入胫骨的弹头。他望着河对岸的竹林,恍惚间又看见阿妹挎着竹篮,蓝布头巾在风里飘成蝶。

    “又来瞅你家那片竹子?” ***的声音裹着水汽撞过来,军大衣下摆淌着水,“这雨下得邪门,界碑都快给冲歪了。”

    赵山河没回头。七十三年了,***的声音还是跟刚断气时一个调,嘶哑得像用砂纸磨过枪管。他蹲下去摸界碑底座,指尖穿过湿漉漉的青苔,触到一道月牙形凹痕 —— 那是 1952 年深秋,他用刺刀刻下的记号,当时阿妹说要在竹林里等他回去收红薯。

    “收个屁。” ***往河水里啐了口,浑浊的水花里浮起半截白骨,“你家早没人了,去年对岸修路,挖出来的骨头装了三麻袋。”

    赵山河的手指僵在凹痕里。对岸的竹林沙沙作响,雨珠坠在叶尖,倒悬成串,像谁在哭。他记得阿妹总爱穿月白布衫,袖口绣着两朵兰草,那天送他过界河时,布衫下摆沾了泥,他说等打胜仗回来,就用缴获的洋布给她做新衣裳。

    “洋布?” ***冷笑,“现在的娃都穿尼龙的,滑溜溜的像鱼鳞。前阵子有个穿红裙子的姑娘来拍照,那裙子红得跟你当年喷在石头上的血一个色。”

    河面上漂来只破胶鞋,鞋帮裂着大口子。赵山河想起自己那双草鞋,最后烂在三号高地的战壕里,脚底板的血和泥糊成一团,连带着阿妹绣的鞋垫都成了黑疙瘩。他听见对岸竹林里传来竹笛,调子是《茉莉花》,阿妹当年总在月光下吹这支曲。

    “别听了。” ***拽他的胳膊,穿过他半透明的肩膀,“那是对岸放牛的娃在吹电子琴,现在的笛子不用竹片,装电池的。”

    雨突然停了。月亮从云缝里钻出来,把河水照得像摊融化的银锭。赵山河看见河底沉着个锈迹斑斑的水壶,壶身上 “赠给最可爱的人” 几个字还能辨认 —— 那是他的,当年滚下山崖时弄丢的。

    对岸的竹林里亮起灯火,不是火把,是惨白的电筒光。有人在用铁铲挖地,铁锹碰撞石头的脆响,像极了当年美军炮弹的引信声。赵山河看见泥土里翻出个蓝布包,边角绣着兰草,跟阿妹当年系在竹篮上的一模一样。

    “挖着宝贝了?” ***的声音发颤,军大衣上的纽扣叮叮当当撞在一起,“去年那伙盗墓的也是这个点来的,挖走了二连副的金牙。”

    赵山河没动。他看着那蓝布包被人拎起来,雨水泡胀的布里滚出个东西,在月光下闪着微光。是枚铜戒指,他送阿妹的定情物,用弹壳熔的,内侧刻着个 “河” 字。

    “那姑娘哭了。” ***说,“抱着布包在竹林里跪了半夜,烧的纸钱飘了一河,跟白蝴蝶似的。”

    赵山河忽然想起阿妹的脸,圆圆的,笑起来眼角有两个浅窝。他最后见她时,她站在界河这边,蓝布头巾被风吹到他枪上,他没来得及还。后来在医院醒来,护士说那头巾裹着他炸烂的半条腿,早就分不清经纬了。

    对岸的电筒光灭了。竹笛声又起,这次是《东方红》,调子走得七扭八歪。赵山河看见自己的手,半透明的,能透过指缝看见河底的水壶。他试着往河对岸走,脚踩在水面上,像踩在阿妹纳的千层底上,软乎乎的。

    “别费劲了。” ***在后面喊,“去年有个穿西装的老头来搭桥,钢筋水泥堆了半河滩,结果桥桩刚立起来就塌了,钢筋全弯成了麻花。”

    赵山河走到河中央,水漫过他的胸口,凉得像当年雪地里的血。他看见对岸竹林里有个影子,蓝布头巾在风里飘。他张开嘴想喊阿妹,却发不出声音,喉咙里堵着的,还是那颗卡在气管里的弹片。

    竹林里的影子转过身,手里挎着竹篮。赵山河看见竹篮里的红薯,红通通的,沾着泥。他拼命往对岸划水,却在原地打转,脚下的河底突然裂开,露出无数双抓着烂草鞋的手。

    “他们都在等。” ***的声音从水底冒出来,“等对岸的竹子开花,等河里的水变清,等有人喊他们回家。”

    赵山河的草鞋被拽掉了,露出脚底板的枪眼。他看见阿妹的竹篮翻了,红薯滚进河里,在水面上漂成串,像谁的血珠。他突然想起自己的名字,赵山河,山是家乡的山,河是眼前的河。当年娘说,这名儿是盼着他能守着山,护着河。

    对岸的竹笛声停了。赵山河看见那个穿红裙子的姑娘又来拍照,镜头对着界碑,闪光灯亮的瞬间,他看见自己映在碑上的影子 —— 穿着破烂的军装,胸口有个窟窿,手里攥着半块蓝布头。

    “她在拍界碑上的字。” ***说,“那姑娘是学历史的,说这界碑上的弹痕比县志靠谱。”

    赵山河摸了胸口的窟窿,那里还留着弹片的凉。他看见姑娘蹲下来,用手指描着那道月牙形凹痕,嘴里念叨着什么。风把她的话送过河来,断断续续的,像阿妹当年在竹林里哼的调。

    “1952 年,秋,守军赵山河……”

    赵山河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砸在水面上,溅起极小的涟漪。七十三年了,终于有人叫他的名字,连带着阿妹绣的兰草,连带着红薯地里的月光,连带着那半块蓝布头,都在这声里活了过来。

    河对岸的竹林突然开花了,白得像雪。赵山河看见无数影子从竹林里走出来,都穿着破烂的军装,手里拎着生锈的枪。他们排着队往河边走,脚踩在水面上,像踩在自家晒谷场的麦秸上。

    “竹子开花,就要搬家了。” ***的声音软下来,军大衣上的水珠亮晶晶的,“听说现在修了铁路,能通到咱老家村口。”

    赵山河最后望了眼界碑,那道月牙形凹痕在月光下泛着暖光。他跟着队伍往对岸走,水没过膝盖时,他听见身后传来竹笛,这次是《茉莉花》,调子准得像阿妹在吹。

    他知道,等过了河,就能看见红薯地,看见竹篮,看见蓝布头巾在风里飘。他要告诉阿妹,洋布没等来,但现在的尼龙布滑溜溜的,做新衣裳肯定好看。

    赵山河的指甲缝里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