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奇芭死飘心且大(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我快步走到荷塘边,一股清新的荷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荷塘边有一条木质的栈道,蜿蜒曲折地穿过荷塘。我沿着栈道慢慢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荷花的美景。荷花有的已经完全盛开,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还有的已经凋谢了,结出了小小的莲蓬。

    我走到一个荷花比较密集的地方,停下脚步,拿出相机,开始拍照。我想把这美丽的荷花永远记录下来。在拍照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只蜻蜓停在一朵荷花的花骨朵上,翅膀是透明的,上面还有一些黑色的斑点,非常可爱。我赶紧按下快门,拍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沿着栈道走了大概一个小时,我来到了荷塘中间的一个小亭子。小亭子是木质结构的,周围有栏杆,站在亭子里,可以看到整个荷塘的景色。我找了个位置坐下,拿出带来的书,准备在这里静静地看书,享受这夏日里的宁静。

    就在我准备看书的时候,一位老爷爷划着一艘小船从荷塘里经过。小船很小,只能容纳一个人,船上放着一个竹篮。老爷爷看到我,笑着问我:“姑娘,要不要尝尝新鲜的莲子?” 我连忙点点头:“好啊,爷爷,多少钱一斤?”“不要钱,你要是喜欢就拿几个尝尝。” 老爷爷说着,就从竹篮里拿出几个新鲜的莲子,递给了我。我接过莲子,连忙道谢:“谢谢您,爷爷。”

    我剥开一个莲子,放进嘴里,味道清甜可口,还有一股淡淡的荷香。我一边吃着莲子,一边和老爷爷聊天。老爷爷说,他住在荷塘附近的村子里,每年夏天荷花盛开的时候,他都会来荷塘里采莲子,有时候也会采一些荷花和荷叶,拿到县城里去卖,补贴家用。“我采莲子已经几十年了,对这片荷塘感情很深,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老爷爷感慨地说。我看着老爷爷慈祥的笑容,心里觉得很温暖。

    和老爷爷聊了一会儿,他就划着小船继续采莲子了。我坐在亭子里,一边吃着新鲜的莲子,一边看着荷塘里的美景,偶尔还能听到几声鸟鸣声和蝉鸣声,心里觉得无比宁静。我拿出带来的书,翻开看了起来,可看了没几页,就被荷塘的美景吸引了,忍不住放下书,继续欣赏荷花。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太阳越来越大,荷塘里的雾气也渐渐散去了。我觉得有些热,就起身准备离开。在离开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那位老爷爷,他已经采了满满一篮莲子,正准备划船回家。我向他挥了挥手,说:“爷爷,再见!” 老爷爷也向我挥了挥手,笑着说:“姑娘,再见,有空再来啊!”

    走在回县城的路上,我脑子里满是荷塘的美景和老爷爷慈祥的笑容。今天的荷塘之行,让我感受到了夏日里的诗意与宁静,也让我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善良和热情。我觉得自己的 “奇葩死飘心” 在这片美丽的荷塘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和升华。

    回到旅馆后,我把今天拍的荷花照片整理了一下,然后又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今天的经历和感受。我写道:“今天去了陆良的荷塘,那里的景色美得让人陶醉。一望无际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清新的荷香,还有老爷爷采莲子的身影,都让我感受到了夏日里的诗意与宁静。在荷塘边的小亭子里,我吃着新鲜的莲子,看着美景,心里无比平静。陆良,你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和感动,我真的很庆幸自己能来到这里。”

    写完日记,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仿佛还能闻到淡淡的荷香,看到美丽的荷花。我知道,在陆良的这段日子,会像这荷塘里的荷花一样,永远盛开在我的记忆里。

    第六天,我决定离开县城,去陆良周边的乡村走访一下。我觉得,只有深入到乡村,才能真正了解陆良的风土人情,感受最淳朴的乡土气息。

    早上,我在旅馆附近的早餐店吃了一碗米线,然后就去长途汽车站,准备坐车去一个叫 “大莫古镇” 的地方。据说大莫古镇是陆良比较有名的一个古镇,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乡村风貌,还有一些古老的建筑。

    买好车票,坐上前往大莫古镇的汽车。汽车一路颠簸,大概行驶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到达了大莫古镇。下了车,我看到眼前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镇,街道不宽,两旁是一些低矮的房屋,有砖瓦房,也有土坯房。街道上行人不多,大多是当地的村民,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

    我沿着街道慢慢往前走,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街道两旁有一些小店,卖着日用百货、农资产品、蔬菜水果等。我走到一个卖蔬菜水果的小摊前,摊主是一位中年大叔,他看到我,热情地问我:“姑娘,想买点什么?我这菜都是自己家种的,新鲜得很!” 我看着摊位上的蔬菜,有青菜、黄瓜、番茄、茄子等等,都很新鲜,上面还带着水珠。“大叔,这黄瓜多少钱一斤?”“两块钱一斤,很便宜的,你要是喜欢就多买点。” 我买了两根黄瓜,然后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座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看起来有些破旧,但依然很坚固,横跨在一条小河上。桥上有一些行人在走动,还有几个孩子在桥上玩耍。我走到桥上,扶着栏杆,看着桥下的小河。小河的水很清澈,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小鱼。河边有几位妇女在洗衣服,她们一边洗一边聊天,笑声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过了石拱桥,我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村庄里的房屋大多是传统的砖瓦房,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和水果,还有一些鸡鸭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显得很有生机。我走到一个院子门口,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在院子里喂鸡。老奶奶看到我,笑着问我:“姑娘,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来我们村里有事吗?”“奶奶,我是从外地来的,想来村里看看,感受一下乡村的生活。”“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你快进来坐坐吧,外面太阳大。” 老奶奶热情地邀请我。

    我走进院子,院子里很干净,种着几棵果树,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鲜花。老奶奶给我搬了一把椅子,然后又给我倒了一杯水。“姑娘,你喝水,一路过来肯定渴了。”“谢谢您,奶奶。” 我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水很清凉,还有一股淡淡的甜味。

    在和老奶奶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她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儿女都在县城里工作,平时只有她一个人在家。“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回来看看我,还给我带很多东西。” 老奶奶笑着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看着老奶奶幸福的样子,心里也替她高兴。

    聊着聊着,到了中午,老奶奶热情地留我在她家吃饭。“姑娘,就在我家吃饭吧,我给你做我们村里的家常菜,让你尝尝我们的手艺。” 我本来想拒绝,可老奶奶实在太热情了,我只好答应了。

    老奶奶走进厨房,开始忙碌起来。我想帮忙,可老奶奶说:“姑娘,你坐着歇会儿就好,我自己来就行。” 不一会儿,老奶奶就端上了几道菜:炒青菜、炖土豆、炒鸡蛋,还有一碗鸡汤。菜的味道很家常,但却充满了家的味道。我和老奶奶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老奶奶还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村里的故事和传说。

    吃完午饭,我帮老奶奶收拾好碗筷,然后就准备离开。老奶奶送我到门口,还特意给我装了一些自家种的水果,说:“姑娘,这些水果你拿着路上吃,都是自己家种的,没有打农药。” 我接过水果,心里暖暖的,连声道谢。“奶奶,谢谢您今天的招待,我以后有空还会来看您的。”“好啊,姑娘,我随时欢迎你。” 老奶奶笑着说。

    离开老奶奶家后,我继续在村里逛着。不一会儿,我看到了一群村民在村口的晒谷场上晒谷子。他们有的在扬谷,有的在翻谷,还有的在把谷子装进袋子里,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我走过去,向他们打招呼:“叔叔阿姨们,你们好!” 村民们看到我,都停下手中的活,笑着和我打招呼。“姑娘,你是来旅游的吧?” 一位大叔问道。“是啊,我来村里看看,感受一下乡村的生活。”“那你要不要来试试扬谷?很好玩的。” 大叔热情地邀请我。

    我犹豫了一下,然后点点头:“好啊,那我试试。” 大叔给我拿来一把扬谷的木锨,然后教我怎么扬谷。我按照大叔教的方法,拿起木锨,把谷子扬向空中。谷子在空中散开,饱满的谷粒落在地上,空壳和杂质则被风吹走。虽然我扬得不太好,但村民们还是给我鼓掌,鼓励我。我看着自己扬过的谷子,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在晒谷场上和村民们聊了一会儿,我就准备离开村子了。村民们送我到村口,还热情地对我说:“姑娘,以后有空常来我们村玩啊!”“好的,我会的,谢谢大家!” 我笑着回答。

    坐上去县城的汽车,我靠在座位上,脑子里满是村里的景象:淳朴的村民、古老的石拱桥、清澈的小河、忙碌的晒谷场…… 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陆良乡村的淳朴和美好。我觉得自己的 “奇葩死飘心” 在这片淳朴的乡土气息里,得到了最温暖的慰藉。

    回到旅馆后,我把今天在村里拍的照片整理了一下,然后又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今天的经历和感受。我写道:“今天去了大莫古镇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村民淳朴善良,乡村风景美丽动人。在老奶奶家,我吃到了美味的家常菜,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晒谷场上,我体验了扬谷的乐趣,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陆良的乡村,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我真的很喜欢这里,也很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

    写完日记,我感到有些疲惫,但心里却充满了幸福和满足。我知道,在陆良的这段日子,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在陆良待满半月时,恰逢秋分。县城菜市场里突然多了些挑着满筐新米的农户,竹筐沿沾着新鲜的稻壳,空气里飘着谷物晒干后的暖香。旅馆老板娘收拾房间时念叨:“要是想去看秋收,往西北边的小百户镇走,这会儿正是稻子割得最热闹的时候。”

    我本没什么确切目的地,听了这话,当天就揣着水壶往小百户镇去。公交车在乡间公路上晃悠,窗外的稻田像铺了层鎏金,风一吹就翻起波浪,偶尔能看见戴着草帽的农户弯腰割稻,镰刀划过稻秆的 “唰唰” 声,隔着车窗都能隐约听见。

    到了镇上,我没按导航找景点,顺着田埂漫无目的地走。走了约莫半小时,远远看见一片开阔的稻田里聚着二十来号人,有人挥着镰刀割稻,有人把成捆的稻子往打谷机旁送,还有几个婶子蹲在田边捆稻草,说说笑笑的声音裹着稻穗的甜香飘过来。我站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