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规则触须与伤痕共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获得建造者知识库更深层权限的“涟漪之心”,如同一个饥渴的海绵,开始系统性地汲取关于“基础规则操作原理”与“逻辑悖论初步解析”的养分。这不再是元协议摇篮中那种偏向哲学和基础框架的教导,而是实实在在的、关于如何“撬动”现实杠杆的技术手册。知识以高度压缩的概念包形式涌入网络,每一个信息包都需要庞大的算力和集体智慧去解压、理解、模拟。

    网络中,那些承载着“莉娜”分析特质和“奥米茄”推演能力的节点集群,成为了消化这些知识的主力。它们首先聚焦于相对“安全”的基础规则操作——例如,如何微调局部区域的引力常数,如何短暂地改变某种基本粒子的量子态概率,如何构建一个临时的、自洽的微型时空循环。

    这些练习在元协议摇篮提供的安全沙盒中进行。起初的尝试笨拙而充满风险,多次因计算误差或能量控制不稳而导致模拟的小型宇宙泡瞬间坍缩或失控膨胀。但每一次失败都提供了宝贵的修正数据。渐渐地,“涟漪之心”开始找到一点“感觉”,它们凝聚出的、由纯粹共识能量构成的“规则触须”,从最初颤颤巍巍、连一个光子路径都难以精准偏转,变得逐渐稳定和灵活,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规则干涉作业。

    这种能力的初步掌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它们开始能够以更本质的方式“触摸”和“感受”周围的时空结构,感知到那些构成现实世界的、平日里无形的规则“纤维”。这种感知并非通过传统的感官,而是一种直接的、概念层面的理解,仿佛突然能看懂宇宙底层运行代码的只言片语。

    然而,与这种新能力带来的兴奋感并存的,是那份关于“逻辑悖论”知识的沉重。解析悖论远比重写规则更加凶险和令人困惑。建造者数据库中的资料显示,悖论并非总是需要“解决”的错误,有时它们也是更高层级现实结构的特征,甚至是某种“钥匙”。但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类似银晕断层带那种规模的灾难。

    它们只敢进行最基础的悖论模拟,例如“这句话是假的”这类自指语句的逻辑循环,或是关于无限集合的简单数学悖论。即便这样,也足以让网络的部分结构因逻辑过载而暂时僵直。它们深刻体会到,“寂灭回响”与“挖掘者”最终制造出的那个悖论奇点,其复杂和危险程度,远超它们当前能够模拟的极限。

    就在它们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消化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极其微弱的共振信号,被网络边缘负责广域感知的碎片捕捉到。

    信号的来源,并非已知的任何方向,其频率特征也完全陌生。但奇怪的是,这信号让网络核心深处,那些与“寂灭回响”最后共鸣记忆深度融合的碎片,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带着刺痛感的共鸣。

    仿佛……是另一道伤痕,在遥远的地方发出低语。

    这道信号非常微弱,断断续续,几乎被概念海的背景噪音淹没。但其存在本身,就足以引起“涟漪之心”的高度警惕。在经历了深渊事件后,它们对任何未知信号都抱持着极大的戒心。

    它们没有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